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玉辰同志的第二本杂文集即将出版,好事一桩,可喜可贺! 这本文集冠名《胆识论》,甚为贴切。它概括了杂文写作的前提和要义,反映了作者为文的目标和追求,也正是这书名,勾起我心里想说的话。 杂文这种文体,用鲁迅先生的话讲,是“匕首”,是“投枪”,是能和读者一起“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杂文作者“应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以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使不是东西者流小不舒服”。换句话说,杂文的本质是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是批评的、战斗的、针砭的。这就决定了杂文作家不仅要有文学才情,更必须有胆有识。没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一提起杂文写作,有的同志就认为杂文是战斗性、批判性的檄文,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是匕首、是投枪,因而总是片面强调杂文的“火药味”。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在理论上是不可取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首先,从理论上看,片面强调杂文的“火药味”,不符合杂文的本来意义。所谓杂文,它既是战斗性的文体,又是文艺性的政论,其特点是短小精悍。纵观历史,杂文写作既有“投枪”、“匕首”,也有“仁丹”、“薄荷”。有的是对旧事物的讽刺、针砭,有的是对崇高事物的歌颂、褒扬。以鲁迅、邓  相似文献   

3.
杂文写作谈     
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来,报刊上发表的杂文日见增多,杂文创作逐渐走向繁荣。特别可喜的是,属于“鲁迅风”的革命现实主义杂文在杂文文坛占据了主导地位,鲁迅杂文的  相似文献   

4.
杂文的选题     
前几年,新闻界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口号:多写“带响”的新闻。“带响”主要就是指的选题。一篇杂文、一篇新闻的社会效果如何?关键是看选题是不是“带响”,带响的“选题”引出“带响”的效果。所以,学习一篇好的杂文,也首先是学习它“带响”的选题。选题要“新”。杂文作为社会“感应的神经”,是最直接、最及时反映现实的一种文体,它对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随时遇到和出现的需要褒贬的事物,应该敏感和迅速地加以反映和议论。当然,杂文紧密配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来选题,范围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的,依据杂文的特性,有的选题看  相似文献   

5.
杂文创作说来话长,容我陆续成篇,慢慢道来。这次且说“三题”。一曰:什么是“杂文”? 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不过,我们不去说古典杂文、文言杂文,只来讲现代杂文,白话杂文。现代杂文的奠基者是鲁迅先生。他说:“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但如编年,那就只能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起,于是  相似文献   

6.
历 史徐徐地行进到了一个新世纪———第二十一世纪。新世纪 ,为杂文的发展提供了新天地。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杂文的尖锐性、针对性、时效性 ,这个问题既是广大读者对杂文的期望 ,也是杂文自身发展的需要。2001年2月1日 ,为繁荣杂文创作 ,上海市作家协会和《文汇报》联合举行“新世纪杂文创作座谈会”。丁法章、邓伟志、丁锡满、林帆、徐开垒、张林岚、吴兴人、司马心、叶辛、刘金、沈扬、王建平、冯英子等30余位杂文家和杂文作者与会。丁法章作为东道主 ,对上海杂文家来文新集团聚会 ,表示热烈的欢迎 ,并希望多产高质量的杂文…  相似文献   

7.
杂文的尖·热·雅·短上海元三《文汇报》的《笔会》对1998年杂文写作的要求是:尖、热、雅、短。我觉得这颇有针对性,对时下重温杂文使命,重振杂文雄风,不无益处。我对此四者有如下的理解。“尖”者,尖锐之谓也。就是要触及时事,揭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杂文与新闻     
二、报纸上的新闻是杂文创作的主要信息源,许多杂文家、杂文作者都是每日报纸的忠实读者。他们往往是看了报纸登载的某一篇新闻、通讯、文章,甚至照片、图画,有所感触,有所思索,便写成杂文。杂文是战斗性文体,鲁迅称之谓时代的“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这就决定了杂文须和社会现实的脉搏息息相通,紧紧伴随社会前进的脚步,以敏捷的速度,鲜明的风格,简要而犀利地表达人们的见解,揭示和推动事物发展的进程。这就是说,杂文和社会的变革动向应该有着最直接与最迅速的  相似文献   

9.
先解题——本文副题中的“两结合”,指的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者相结合。七年前,一个出版过自己杂文集的某杂文刊物编辑,在某地参加高等学校的自学考试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考题:杂文的定义答案:杂文是文艺性的评论批分:0 这位杂文编辑兼杂文作者的答案,为什么得了“0”分呢?因为,阅卷的标准答案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综合。”他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样,所以就吃了个“大鸭蛋”。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二炮原宣传部长赵化南这个名字,爱浏览报刊的人也许并不陌生,它常常见诸报端,且与一篇篇精妙的杂文连在一起。他犹如社会生活前沿的一名忠诚哨兵,几十年如一日,用“投枪”和“匕首”干预生活,激浊扬清,弘扬正气,领时代的风云,扬时代的正气,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A采访中,我问赵化南:你是怎样想到写杂文的?写杂文既出不了名,也挣不到多少稿费,还可能会“得罪人”,到底图什么呢?他回答说:“主要是兴趣。我这个人有个“癌癖”,一旦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就要硬着头皮子下去。特别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有了感想、心得,…  相似文献   

11.
无可置疑,生活是杂文的源泉。但是世界这样大,生活处处有,杂文作者囿于一隅,不可能事事都亲历,处处去生活,杂文创作的源泉不就有被堵塞之虞,它的文路不就有变窄之险么? 其实并非如此。文艺史上的事实已经证明:一个作家和艺术家大都有自己的生活基地。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在故乡绍兴,由于熟知了故乡的人、事,他后来所写的小说,大都取材于那病态的、家乡的人们。晚年,他生活在上海,他的杂文创作也多取材于上海的世态。老舍是现代京味小说的始祖。他的小说、戏剧虽京味浓郁,却也反映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面貌。一粒沙中见世界,在一定意义上,作家愈  相似文献   

12.
探讨杂文的基本特征,确切地把握这一文学体裁的思维特征和艺术特点,对于掌握它的创作规律和艺术技巧,是非常有益的。否则,便可能陷入盲目,无法有效地做好创作准备,顺利地进入写作过程。对于杂文基本特征的认识,历来存在着分歧。有人说,杂文的特点就是“杂”。有人说,其特点“是以讽刺的笔法对于时弊的攻击”。有人依据毛泽东同志的片断语言,说杂文的特点是“冷嘲热讽,隐晦曲折”.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一家报纸上刊登过一篇议论“杂文和杂文家”的杂文,其中有一节文字是谈“杂文家的穿着”的。杂文家穿着的是什么?文中写道:杂文家穿着的是“蟒袍玉带厚底儿靴”。杂文家为何这等打扮?文中写道;因为杂文家“是言必称古的”,“每篇或开头、或中间、或煞尾,不把太史公乾隆爷请出来顶一  相似文献   

14.
目前,杂文界对于杂文有无党性,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最近朱健国先生在《我的杂文来源》一文中就提出:“思想不从属任何党派,又文采而艺术地表达出来才叫杂文”。这种观点不仅令人难以苟同,而且关涉杂文创作的方向问题,很有必要在理论上加以廓清。下面仅就此谈点粗浅看法,求教于各位方家。一、杂文的党性是其文体质的规定何为杂文?按照瞿秋白的说法,“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尽管这种定义并非完全科学,但目前还没有一种观点能撼动其权威地位或取而代之。按照这种界说,杂文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应该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作为…  相似文献   

15.
新聞業务1957年第二期上,刊登了潘实的一篇杂文:“賈島非記者之良师”,我觉得其內容有些偏激之处。在談到改进新闻写作时,有人举出过晚唐詩人贾島的“推敲”的故事,用意是希望同志们注意运用语  相似文献   

16.
孙乘同志是杂坛老将。六十年代初,他的脍炙人口的《“火车头”与“老黄牛”》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摘抄在日记里,对王杰的成长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这段杂坛佳话,曾被广为传颂。1984年10月,徐乘奉调至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执教之后,在继续进行杂文创作的同时,有感于杂文创作在思想解放的春风吹荡之下再度勃兴而杂文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开始潜心研究杂文理论,孜孜矻矻,焚膏继晷,坚持不懈,终有大成。当我们于羊年之春读到这本洋洋十八万字的理论专著《杂文学》时,它已作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杂文课的教案了。中华民族的杂文源远流长,它兴盛于二十世纪二  相似文献   

17.
目前,杂文界对于杂文有无党性,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最近朱健国先生在《我的杂文来源》一文中就提出:“思想不从属任何党派,又文采而艺术地表达出来才叫杂文。”这种观点不仅令人难以苟同,而且关涉杂文创作的方向问题,很有必要在理论上加以廓清。下面仅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乞教于各位方家。 一、杂文的党性是其文体质的规定 何为杂文?按照瞿秋白先生的说法,“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尽管这种定义并非完全科学,但目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是个通讯员,爱好写杂文。我觉得杂文也有些新闻性,又带有文艺色彩。但究竟杂文、文艺、新闻这三者之间有何严格的区别,还有哪些联系,我弄不明白,请编辑同志给以解答。  相似文献   

19.
杂文是中国报坛的一朵奇异花葩。作为时代“感应的神经”,它理所当然地具有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强的新闻性,又比一般新闻报道更富艺术性。“五四”以来,杂文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息息相关,革故鼎新,激浊扬清,揭露阴暗,抨击对弊,表彰先进,发扬正气,对社会的前进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杂文一身兼备新闻与文艺两种属性,广大读者、新闻编辑乃至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很喜爱杂文。毛泽东  相似文献   

20.
一篇杂文,从内容到形式,若无半点新异之处,全是陈年古董,便形似骷骸,毫无生气。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且不论“人惟求旧”这句话说得是否全面,就小品来说,更应冲破常规,以独特的思维方式,个性化的语言,与众不同的写作方法,提出超凡脱俗的见解,激起读者一种不同寻常的异趣。从多方面求新求异意是杂文的主心骨。杂文的求新求异,首先表现在创意上。一篇杂文,能否卓然自立,关键看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