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吉铠东 《文教资料》2015,(4):161-162,191
桂林历史文化悠久、遗址遗迹众多,将桂林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合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具有拓展教材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作用。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的融合可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与教材主干知识结合、与教学手段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采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若将桂林地方文化资源与《纲要》教学有效融合,能提高我校学生对《纲要》课程学习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瑰宝。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为学生增加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打下良好的根基。因此,如今的中学语文已进一步重视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总共140篇课文中,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根据教学大纲中文言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3.
许海霞 《考试周刊》2009,(37):70-70
文言文足储存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金库,文言文学习和我国的文化传承是密不可分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作为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是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思考、去汲取吸纳,与古文化对话,使他们在学习中了解我们的文化、思想、历史,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传承与启蒙者——重塑文言文和思想的魅力文言文是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传承国粹的一个起点。在流传己久的文学精品里,具有审美特质的文字比比皆是。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文本基础。1.将文化元素引入教学中,做文化的传承者。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文本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本民族历史的把握与亲和中,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要素;引导学生对古代思想与汉民族思维特征的体认与亲和;引导学生在对古典诗文的学习中多方面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思想,学习从文本与人本的双重角度鉴赏古典…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为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我校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结合学生实际,构建了“加强民族器乐教学,弘扬地方文化资源”为特色的办学模式,着力探索艺教的新思路,使艺术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形成了自身的创建特色。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精神信仰,也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对我国的各个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会让文言文教学变得相对简单,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加容易。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承,二者联系紧密,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来挖掘背后的历史故事、精神内涵及礼仪习俗等内容,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但是,在实际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不是很理想。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及渗透措施,旨在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是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研究民族文化及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状况及教学环境,探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宝殿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分量相当重。可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以前总是习惯于逐字逐句地串讲,然后翻译成白话文,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再者,从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来看,文章都是历代各种文体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最能代表中国语言文化的辉煌历史,如何让学生被它的魅力所吸引,被它的伟大所震撼,我认为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地方历史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宝贵和真实的素材。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历史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拥有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千年古镇周庄,昆山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斑斓,历代诗词文赋、金石碑刻、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可资利用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根据昆山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尽可能的把地方文化资源纳入语文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新课标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精神理念,本文试从《昆山地方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依据和开发设想两个方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本文以文言文的重要性为引入,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提出初中了几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措施,希望对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和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有所助益。一、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中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载体。透过文言文的记载,我们了解到了古代的历史人文,读懂  相似文献   

12.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教材和有效载体。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提高教学实效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选择并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引入"纲要"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充分认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坚持吻合性原则,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吴丽琼 《教师》2014,(24):95-95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乡土(地方)历史和人文以及自然资源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土的各种乡土历史和人文资源,挖掘本土特色,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更能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本文以作者所在区域湖南省娄底市为例,从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和梅山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自我教学方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中职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能够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文言文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但传统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固化,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和形式,推动文言文教学创新,更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故此,本文主要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就如何促进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1.文言文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因此,教师在初中阶段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让学生明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如同为学生扫清通往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障碍,让他们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祖国文化遗产的养分,聆听先古圣贤的千古绝唱,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学习文言文可以修生养性,提高文学鉴赏力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在这时期,品读文言  相似文献   

16.
文化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最深层的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青少年文化认同危机不断加剧,培育学生的文化价值认同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本文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例,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乡土气息浓郁、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等特点,提出了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是中国古人的语言表述方式,其中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探索文言文背景知识、挖掘文言文字词含义、关注文言文文化精神等角度讨论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绮芬 《文教资料》2010,(17):139-140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历史教学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素材,佛山市是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陈梦怡 《江苏教育》2022,(21):51-57
<正>一、案例背景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留有大量的古代碑刻。金陵碑刻已经成为南京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传拓作为我国传统技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很多碑文能够保存至今,都得力于这门还原历史的技艺。本文通过传拓技艺教学,带领学生学习传拓,同时也通过这门技艺再现金陵碑刻的历史,让学生触摸文化、感受金陵,赏金陵之美,品传拓之趣,悟文化之魅。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拥有深远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但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仍存在着低效现状,广大中学生往往谈文言文色变。历史的更迭、文明的变迁使得很多文字变得晦涩难懂,加上现实生活中文言文的应用并不广泛,这就使得学生们与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