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娜是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优秀贵族妇女的代表,是争取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的典型.他大胆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生活,以掌握自己独立的命运和人生.安娜悲剧的潜在因素,是社会道德的败坏,传统观念的丑恶和没有爱情的婚姻.安娜悲剧的本质根源,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充满着封建农奴制痕迹的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思想道德的尖锐冲突.安娜悲剧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对今天的读者极其富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祥林嫂、爱姑和子君分别是鲁迅小说《祝福》、《离婚》和《伤逝》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她们代表了旧中国不同阶层妇女的形象和命运。祥林嫂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农民,她善良、勤劳而本分;爱姑是一个中产阶级妇女,她较祥林嫂有较强的反抗精神,她不甘沉默,敢于公开挑战和反抗;子君是一个不同于祥林嫂和爱姑的知识女性,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先进的思想,勇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追求爱情自由。她们有着截然不同的阶级和性格,但是,却同样经历了婚姻的失败,也承受着社会制度带给她们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3.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却背叛了她。于是她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安娜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当时俄国社会自身的逻辑,托翁对这一过程准确客观的描述,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先进的创作方法的成功运用,是"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凌娟  陈才斌 《文教资料》2007,(18):72-73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坚定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爱情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而本文将从她的爱情悲剧入手来探寻造成安娜这类女人悲哀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坚定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爱情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而本文将从她的爱情悲剧入手来探寻造成安娜这类女人悲哀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男权至上的维多利亚时代,简爱超前的女性意识挑战了男性的权威,在简爱这本小说中,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简爱自尊、倔强的性格和追求平等和幸福的精神;安娜则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幸福的新女性.本文通过这两个女性人物的命运分析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崔待诏生死冤家》是三言中经典篇章,它改编于宋元话本《碾玉观音》。其中小说的主要人物璩秀秀,极具个性魅力,她追求爱情婚姻的自主与平等,追求男女自由结合的幸福婚姻,打破了旧礼教“贞”“烈”妇女观,确认追求情欲的合理要求,发动对禁欲主义封建道德的挑战;同时在她的身上又集中反映了封建时代女性受摧残,受迫害的悲惨命运。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曙光,又看到黑暗势力的残酷与冷漠,值得我们同情与深思!  相似文献   

8.
安娜与繁漪为了爱反抗黑暗的封建家庭,追求自由是相似的。安娜勇敢地逃出了家庭,而繁漪却没有,然而她们都没有逃出爱的牢笼,却把自己葬送在爱的漩涡中,成为了封建贵族社会的牺牲品,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成为当时社会的牺牲品,这对异国姐妹的爱情虽然以悲剧结束,但是这也预示着中外妇女为了追求平等自由的生活,大胆地向封建男权社会挑战的勇气。  相似文献   

9.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典型的妓女形象,她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追求真挚的爱情,却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最终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人生。本文从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方面对造成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满足爱欲,她公然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放弃了母亲和妻子的责任。尽管安娜带着义无反顾的勇气踏上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征程,但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消长沉浮使她最终没能摆脱心灵的困境,当爱情的激情过后,生活重归宁静之时,作为一个社会人,安娜身上理性的东西开始复苏。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让安娜在痛苦中煎熬。理性与非理性的搏击让她痛不欲生,当她孤注一掷搏来的爱情也破灭的时候,安娜只能卧轨自杀而死,来彻底的结束了心灵深处理性与非理性的斗争,同时,也为自己追求崇高爱情心路历程化上了悲惨的句号。  相似文献   

11.
《安娜.卡列尼娜》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其重要原因在于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令人仰而望止的俄罗斯妇女形象——安娜。小说中安娜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对自由爱情的执著追求,表现了她性格的正直、坦率、勇敢和精神的崇高,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人物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作家托尔斯泰通过独特的外部特征描写和内部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新一代俄罗斯妇女身上所具有的伟大人格魅力,同时充满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2.
《平凡的世界》中田润叶美丽贤淑、心地善良,她渴望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却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一次次退却让步,在她的性格中既具有觉醒后的斗争意识,又具有根深蒂固传统的伦理观念,是社会变革浪潮中现代与传统、文明与保守的矛盾统一体,本文结合润叶生活的时代环境及自身性格原因分析这一人物形象身上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3.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一部不朽巨著,女主人公安娜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仍旧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精神令人震撼,而她悲剧的命运也引人深思。本文立足于分析安娜的爱情观,即安娜对爱情的理解以及在恋爱中所表现的特点,来揭示安娜走向自我毁灭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14.
李婷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6):129-131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为世界奉上的一部悲剧经典巨作.安娜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婚姻悲剧,安娜悲剧命运的背后有着复杂深刻的原因,是由人物自身的性格、社会环境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促成的,是具有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以往的评论,另辟蹊径,从安娜追求的狭隘性入手探讨了产生其悲剧的原因。文章首先对安娜的反抗及其追求给予了肯定,紧接着道出自己的观点:安娜获得了爱情,并不等于拿到了爱的“专利”,爱情并不是人生的一切,也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卡列宁曾经用婚姻来束缚她,而她又要用爱来窒息渥伦斯基,这样,她就从不幸的婚姻走进了爱的误区,乃至自己的毁灭。  相似文献   

16.
繁漪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却又偏偏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她渴望自由,追求男女平等,却又偏偏被迫戴上了一具婚姻的枷锁;她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却又偏偏被命运所捉弄;她可能做过很多梦,但这些  相似文献   

17.
《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了三个人物的自杀:安娜·卡列尼娜、涯伦斯基和康斯坦丁·列文。本文拟就作者对这三种自杀所作的不同的艺术处理,来探讨一下作者的创作思想。 一 1861年,沙皇俄国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很不彻底的农奴制改革。但是古老而腐朽的沙皇帝国终于无法抵挡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去。“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托尔斯泰密切观察社会生活,力图找出俄国社会问题的答案。安娜的悲惨死去便是其答案之一。 安娜貌美年轻、真诚善良。在帮助兄嫂重归于好的同时,陷入了一场不可自拔的恋爱之中。它唤醒了安娜沉睡多年的爱情,使她萌发了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的信念。然而,8年前,由姑父母包办,她和大她20岁的官僚卡列宁结了婚,并生有一子,这种只有门第和政治需求而结合的婚姻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安娜力图摆脱虚伪而没有爱情的生活,建立一个有爱情的家庭。然而她所处的上流社会却不允许她有这种正当的要求和举动,甚至向她施加种种无形的压力。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沙皇的忠实奴仆,在家里他完全以一种机器人的面目出现。他不懂得爱情,也清楚安娜和自己没有感情。但当他  相似文献   

18.
朱淑真在封建桎梏下承受着爱情与婚姻给她带来的不幸以及世人的诽谤.在这样一个没有温情的世界里,她唯有寄情于梅花,与之心灵交感、相依相伴,慨叹自己生命的不完满,并表现出孤高坚毅、与现实不相妥协的刚强性格.她的一生充分展现了一个封建女子残缺的心灵生活以及封建礼教对女性合理追求的残酷禁锢,表达了她对人性、对社会的控诉和谴责.  相似文献   

19.
对于安娜的死,文学评论界主要有以下两种看法:一种以为是整个恶浊的贵族上流社会将她逼迫致死;一种以为是由于安娜的性格造成的——因为她的天性与当时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注定了她将为强大的社会所吞没。人物的性格,与环境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环境造就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性格与周围的社会环境或适应或抗争,有着错综复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是一部现代作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安娜为代表的自由女性形象,描写了安娜这位已经获得解放的女性的理想追求和面临的困境。其中以描绘安娜的梦境尤为突出,这些梦境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揭露了社会的现实和残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