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介词词组介词在句子中起介绍作用,它可以把代词、名词、名词性词组或其它类名词化了的词,介绍给动词.介词和它介绍的对象组成介宾词组,(它介绍的对象叫介词宾语)在句子中充当一个成分.介词词组一般只能作状语或补语.古汉语最常见的介词是"以"和"于(于)".介词"以"和它的宾语一起修饰谓语,说明动作的条件、凭借.例如: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辨识这些差异,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着重谈谈倒装句,也就是如何注意文言句子的语序变化,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置的规律。一、宾语前置。在古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哪些“条件”呢?①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②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一般置于动词前;③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二、定语后置。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  相似文献   

3.
把词组成分等同为句子成分,把中心语也作为句子成分;认为定语、状语、宾语、补语不是句子成分,这都是把句法分析和句子分析混为一谈;“静态句的分析等于词组分析,”则是把句子等同为词组、句子分析等同为词组分析的理论前提。二分法的析句原则是句法语义范畴,传统析句法的原则是句子语义范畴.明确两种析句法的不同原则是分清两种区别、联系的基础.分析句子,可将直接成分分析法作为分离词组成分和句子成分的一种形式化的手段,采用两种析句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动名词的复合结构。如果一个动名词或动名词短语前用一个物主代词或名词的所有格(在口语中可以用宾格代词)来表示动名词的逻辑主语,这种结构被称为动名词的复合结构,动名词的复合结构具有以下句法功能:主语、宾语、表语等。在句子开头,必须用名词所有格或物主代词。如: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语句法结构中,宾动结构之间所插入的名词性无标记成分RN的句法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对此类结构中动词小类的观察以及对RN与动词及宾语之间句法语义关系多角度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RN不是句子的“双宾语”,也不是“宾语补足语”,而是状语或补语。其在句子中的性质地位不仅取决于其与动词及宾语的句法语义关系,同时还与这类句式中动词小类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1、藏缅语族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缅甸、印度(北部)、尼泊尔等国,其中中国境内约有四十种。 2、藏缅语多数语言属于词根孤立语,与印欧语相比较,这些语言形态变化较少,语序和虚词的作用比较重要。结构助词即是很重要的一类虚词。结构助词是附在实词(主要是名词和代词)或词组等成分之后,表明它所附成分在句子中与其他成分之间语法语义关系的一类后置虚词。 3、对于结构助词的研究,目前还相当薄弱,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仅散见于各语言简志的助词(或介词)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介词“对”的隐现问题。研究表明:“对”的省略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句法上,“对”字结构位于句首作状语;语义上,在“对”介引的成分与动词或动词宾语有隐性语义关系前提下,如果“对”后边的名词性成分中包含指示代词或疑问代词,“对”可以隐藏,如果该名词性成分是降格的受事论元,“对”也可以隐藏;音节上,“时”介引的必须是非单音节词。  相似文献   

8.
被动态在普通话中一般用于包含副动词“被”的句子,这种句子具有下面的线性排列(这里Np=名词短语):(1)NP_1 被 NP_2动词例如:(2)他被姐姐骂了.这种结构方式带有作直接宾语的名词短语,表示动作所影响的人或事物.这个直接宾语放在句子开头的位置上.直接宾语(NP_1)后面有副动词“被”,引进动作的施事,我们称它为“被”名词短语.象“把”字结构一样,动词出现在句末位置上.如例(2),开头的名词短语是动词“骂”的直接宾语.“被”后面的名词“姐姐”是施事,说明哪一个在“骂”.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介词“对”的隐现问题。研究表明:“对”的省略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句法上,“对”字结构位于句首作状语;语义上,在“对”介引的成分与动词或动词宾语有隐性语义关系前提下,如果“对”后边的名词性成分中包含指示代词或疑问代词,“对”可以隐藏,如果该名词性成分是降格的受事论元,“对”也可以隐藏;音节上,“时”介引的必须是非单音节词。  相似文献   

10.
正宾语从句是初中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句型,在日常交际中也用得比较广泛,同时也是学生感到比较困惑的一个语法点。我在这里对学习宾语从句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教大家如何轻松巧学宾语从句。什么是宾语从句?宾语从句是句子的一个重要成分,它可以由名词、代词、名词短语或句子充当。当一个句子充当宾语时,这个句子就称之为宾语从句。宾语从句与主句之间由从属连词来连接(有的可以省  相似文献   

11.
英语的独立主格结构(nominative absoluteconstruction)的句法功能是在句中作状语,可以表示谓语动词的动作时间、原因、伴随情况和方式等。它包括六种形式:(1)名词或代词+介词;(2)名词或代词+不定式;(3)名词或代词+介词短语;(4)名词或代词+形容词;(5)名词或代词+名词;(6)名词或代词+副词。在这些结构中,前面的名词或代词是后面部分的逻辑主语。英、汉两种语言虽不同语系,汉语的复句不一定能够译成英语的复句,但在多数情况下可以用英语的独立主格结构处理,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简洁,语言紧凑、流畅,一目了然。下面试就汉语一些有关的联合复句和…  相似文献   

12.
在句子成分中经常充当主语成分的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经常充当谓语成分的是谓词或谓词性词组。名词性词组包括数词、数量结构;充当谓语的除谓词和谓词性词组外,还有名词性的词组,其中包括数量结构也可以充当谓语。下面就数词、数量结构是“一”的充当句子或结构中主(宾)、谓语成分的情况,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宾语的不同看法宾语是句子的次要成分之一。宾语表示人和事物,由具有及物意义的动词充当的谓语所支配。主语也表示人和事物,在这方面与宾语相同。但主语在语法方面是句子的主要成份,以主格的形式出现;宾语则表示各种宾体关系,一般带有宾格词缀(?),主要由名词(包括动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其它词类及各种词组充当。宾语一般位于谓语之前。但由于宾语往往带明显的标志(即宾格词缀),所以其位置比较灵活。  相似文献   

14.
所字结构中的“所”是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代词。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称之为“特别的指示代词”,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称之为“辅助性代词”。这个特殊代词的特点是,有指代作用,但却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必须将它放在别的词语前面,构成“所字结构”,才能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或是“所……的事物”。  相似文献   

15.
读了《提要》,深感它简明实用,确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删改了《暂拟》中过于繁细或不当的地方。如:取消名词和动词的附类的说法,把方位词直接归入名词,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直接归入动词;把实词与实词组成的“词组”和实词与虚词组成的“结构”(如的字结构、介词结构等)合称为“短语”(如主谓短语、介宾短语等);取消合成谓语的术语,把判断词“是”后面的名词短语作为“是”的宾语:取消复杂谓语这个术语,把有复杂谓语的句子直接称为连动句或兼语句;取消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说法,承认动词、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取消结构助词“的”“地”的区分,不论定语、状语,都用“的”;原双部句和单部句  相似文献   

16.
“所”字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名词,当“处所”讲;一是辅助性代词(有人称为助词),通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使之成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两种用法之间有联系,后者是由前者虚化而来的。此外,还有一种“所”字,独立充当句子成  相似文献   

17.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等词及词组介绍给谓语的词。汉语中的介词大多由动词虚化而来,但又不同于动词。介词不是谓语的中心,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介词与其被介绍的词语组成介宾结构。介宾结构一般单独在谓语前作状语或谓语后作补语,也可以和别的词语结合,以充当句子的成分。部分介词的宾语可以省略,可以前置。  相似文献   

18.
介词通常放在它所支配的名词或代词之前。但在实际运用中,特别是在口语中,许多介词却要放在名词或代词之后,形成介词后置结构。这类“尾巴介词”常出现在以下句型中:1.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介词可后置。例如:What will you have to pay 150 yuan for?你得付150元买什么?  相似文献   

19.
1.【问】有这样两个句子:①Put it on,please.②You must look after it.put on和look after都是动词词组,但宾语it的位置为什么不同呢? 【答】这是两个典型的动词词组。put on意为“穿上;戴上”,强调穿戴的动作。它是由“动词+副词”构成的词组,这类词组如果后接代词作宾语,应将宾语置于动词和副词之间;若所接宾语是名词,则宾语置于副词前后  相似文献   

20.
徐慧 《学语文》2014,(1):61-62
一、引言国内学者对动词名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动词名化是动词“名物化”还是动词“名词化”。“名物化”的说法最早是由《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在1956年提出的,它把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看做“名物化”。史振晔根据“词义”来定词性,赞同动词名词化,只承认带有名词、代词定语的动词和词组是名物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