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榜之后     
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四次考进士,均屡次不中。后来,他坚持写诗,锤炼字句,刻苦求奇,他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唐代有名的“苦吟诗人”。闻名于世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映了他苦吟作诗的一段佳话,“推敲”这个典故就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2.
贾岛是中唐后期的重要诗人,他以"苦吟"诗名世,其"苦吟"的做诗态度与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学习贾岛"苦吟",不仅学习其"苦吟"诗歌创作的范式与方法,更多的是向一种"苦吟"精神的回归.贾岛借"苦吟"寒士的落寞孤介情怀,宣泄对社会不平的怨愤;又以禅宗思想的审美意趣为导向,在营造空寂幽寒的意境中,淡化现实的苦闷,超脱尘世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吟叹曲"是汉乐府的一个歌诗类别,具有独特的演奏形式与艺术风格。曹魏以降,随着"相和诸调歌诗"的兴起,部分吟叹曲辞被分化、融入到"楚调曲"当中,成为相和诸调曲之一。其余仍然保留独立演奏形态的吟叹曲辞在宫廷乐部中的地位日有所降,古曲曲辞逐渐散亡。后世文人以吟、叹为题的乐府诗创作,深受汉魏两晋时期"吟叹曲"曲辞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苦吟"是中晚唐时期之重要诗坛现象。对于唐人"苦吟",李嘉言先生认为有"生活苦"、"思想苦"、"态度苦"三个方面的含义。今本于唐代苦吟诗人诗中所论及相关材料,就此三点,寻绎"苦吟"之含义。  相似文献   

5.
《孤吟》是四川地区在新文学(1)余波影响下产生的现代文艺诗刊。在栏目设置方面,《孤吟》栏目的确立与变更,创作主体"忍冻孤吟"的现代个体精神,"儿童创作"栏目的开发与坚守,皆体现了《孤吟》对"新文学"精神旨趣的继承;在作品内容方面,《孤吟》以青年人的苦闷、被压迫阶级的悲哀、儿童的纯粹之声、对新文学作品的及时鉴赏与讨论等为主,也体现了《孤吟》与新文学之间千丝万缕、和而不同的关系。总的来说,《孤吟》不仅响应和承继了"新文学的旨趣",同时,它本身也成为了新文学在四川地区进行传播的有效助推器。  相似文献   

6.
晚唐诗人杜荀鹤是继贾岛之后的又一位"苦吟"大师,他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贾岛的苦吟精神,但在风格与审美追求上又与贾岛不尽相同。贾岛的"苦吟"重在炼词、炼句,精炼意魄;杜荀鹤的"苦吟"时刻关注着社会现实,这无疑是对贾岛苦吟诗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7.
正古时候,有个富翁请来一位诗人为其母吟诗贺寿。诗人劈头吟道:"这个老母不是人,"在座者一听,大惊失色。诗人不慌不忙接着吟道:"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一听,不禁喜形于色。诗人接着吟道:"儿孙个个都是贼,"众人又是一片哗然,儿孙震怒。诗人继续吟道:"偷得蟠桃庆寿辰。"众人听罢,热烈鼓掌。这个故事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曲笔,使短短的一首小诗跌宕起  相似文献   

8.
刘明华《张籍〈节妇吟〉的本事及异文》认为现存张籍集各版本《节妇吟》原题均为三字,寄赠对象或本事的出现始于宋代。文献表明,此并非事实,该诗原题当包含寄赠对象,或作"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师道"当为"师古"之误。  相似文献   

9.
徐昌才 《初中生》2006,(25):36-37
唐代以"苦吟"著称的诗人不少.王维苦吟,闭目凝神,信步而行,不觉掉进醋缸;浩然苦吟,心力交瘁,形容枯槁,不觉眉毛脱尽;李贺苦吟,精雕细刻,日锻月炼,不觉两鬓斑白……在唐代苦吟诗人当中,最突出、最惨苦、最有意思的还要数诗人贾岛.  相似文献   

10.
正好作文真的单纯是教师改出来的吗?笔者认为其实不然。将修改作文的"小确幸"还给学生,才是一线教师应该做的。根据平时的教学方法,笔者把"修改作文"设定为"三部曲"。一、第一曲——自弹自唱,朗读修改"新诗改罢自长吟",诗要吟,作文更要吟,还要大声吟。那吟什么?一吟改错字。一般学生第一次读自己的作文时没有特别的感觉,也有的已经忘记自己当时写作文的意图和感受,所以第一遍要求很  相似文献   

11.
<无题·相见时难>深情绵邈,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代表作.通篇如泣如诉,抒情语气十分明显.关于"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中,"夜吟"者是谁、吟什么、以谁的语气言说等,诗评家们的解释多有不同,教师亦各有其说,学生更莫衷一是.这说不尽的"夜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就两种有代表性的解释,侧重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加以简要评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蒋小燕 《家教世界》2013,(8X):72-73
<正>背诵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背诵可以帮助你练习发音,增加词汇,提高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背诵可以帮助你培养语感,强化写作,全面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作为一种交际性较强的语言学习科目,如果能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那何愁英语学不好呢?既然"会吟",那么,困扰中国教育学家多年的哑巴英语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把"会吟"的内容记录下来,这在无形中就解决了有些学习者为之头痛的写作教学;真可谓"一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也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多读多诵,是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杭州"清琴之恋"音乐中心隶属于杭州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下沙分中心,作为"吟飞双排键电子琴教学基地",艺术中心于2007年起每年举行一至两次的大型双排键电子琴专场音乐会。2014年中心又被"吟飞"授予"双排键电子琴师资培训基地"。2014年1  相似文献   

15.
李瑛 《教师》2010,(28)
一、"四读"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 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吟读"、"译读"、"说读"、"背读". 第一步,"吟读".即按照诗的个性读,按照学生自己的体会读.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7,(3)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句老话点出的岂是多背多吟?其实,它包含的内容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那一首首的诗词,语言精炼,节奏优  相似文献   

17.
妙语戏蠢材     
《辅导员》2011,(Z2):113
宋朝有个富家子弟非常喜欢吟诗作对,人称"酸秀才",一天到晚欲寻欧阳修一比高低。一天,他挟了几册唐诗便上路了。他见路边有棵大树,吟道:"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吟完就无下文了。正巧欧阳修路过,替  相似文献   

18.
《教师》2009,(16)
古人写诗词,特别注重炼字锤词,力求出现一字传神的精妙境界,诗眼便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之处.这传神之笔的得来,有时是诗人在不经意中妙手偶得;但很多情况下是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中苦吟所得,从贾岛的"推敲"到王安石的吟"绿",如此字词皆饱含着诗人的良苦用心,是诗人殚精竭虑、反复斟酌而写成的.诗眼往往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  相似文献   

19.
晚唐时期形成的苦吟文化,是以苦吟诗人群体为中心的士庶人群通过互相效法而获得的以苦吟为主要精神内涵的艺术追求和生存方式的总和。在苦吟文化的最初形成与社会传播当中,有一些特殊的事件被人为地传播放大,起到了引导舆论推波助澜的作用。苦吟文化在晚唐社会的传播,按照传播的范围划分,主要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等三种类型。按照传播的内容划分,则有原诗传播、选诗摘句、模拟转写、故事演绎、人物崇拜等方面;按照传播的手段划分,则有语言传播、卷本传播、题写传播等方式。"推敲"符号的形成、苦吟形象的建构和时人的身份认同,成为苦吟文化传播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钟铧  米子 《高中生》2008,(15):59-59
传说,某日,纪晓岚去友人家向友人的母亲祝寿。主人热情邀请他作一首祝寿诗。纪晓岚即席应声吟道:"这个婆娘不是人。"满座贺客大惊失色,主人猛吃一惊之后脸也拉长了。纪晓岚从容不迫地继续吟道:"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莞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