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书预告上一见到《洋教士看中国朝廷》(朱静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这个书名,我就猜测这是一本关于清代前期来华耶稣会士的读物。不久,书出版了。赶紧找来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正是18世纪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书信的编译本。说起耶稣会士书信,对这一时期文化、历史稍有涉猎的研究者都知道它的大名,无不亟盼一睹为快。说也奇怪,洋洋数十卷的耶稣会士书信,几乎有了欧洲主要语种的多种文本,连东邻日  相似文献   

2.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是明末来华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在华28年,他调整传教政策,奉行"上层路线",广泛结交中国儒士,得到了士大夫的接纳与认同,他们以赠诗的方式表达对利玛窦的认同与情谊,赠诗彰显了中西交流的文化意义。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初七日,利玛窦奉耶稣会远东视察员范礼安(Alexandre Valignano,1539—1606年)之命来到澳门,次年九月初十日,随同另一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年)抵达广东肇庆,建立了第一个在华传教会所。  相似文献   

3.
崔维孝 《历史档案》2007,3(2):16-23
在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天主教入华和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还是托钵修会(Medicantes)①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托钵修会之一的方济会是继耶稣会之后入华的第二大修会,其传数士人数、传教区域和发展教徒的数量虽然少于耶稣会,但却远远多过道明会和奥斯定会等修会.  相似文献   

4.
一、名称演变及其传入 1.名称演变.天主教的名称在中国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唐贞观几年(635),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聂斯托里到中国后称为"景教",关于"景教"的来源有不同的看法.明朝李之藻认为:"景者,大也,炤也,光明也",意味着光明辉煌.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阳玛诺认为:"景者,光明广大之意."[1]  相似文献   

5.
“利玛窦规矩”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随着其海外殖民事业的拓展,西方天主教会输出宗教的热忱空前高涨。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传教组织“耶稣会”,转向东方发展。由于利玛窦之前来华的耶稣会士与澳门殖民者保持密切关系,明初政府实施了闭关海禁的对外政策,加上驻澳门耶稣会士实行的完全“葡化”的传教方式过于陈旧、僵化,不少传教士便认为“让中国人改变信仰”会如同“接近月球”一样困难。  相似文献   

6.
16世纪到18世纪期间,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并大力译介中国典籍,是中国翻译史的又一高潮.耶稣会士经由译介西方经典发展到译介中文经典,再到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译介高潮,译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大为提升,译介成果传至西方,引领了西方的启蒙思潮,推动了西方的中国热,奠定了西方汉学研究.本文通过对耶稣会士不同历史阶段中文典籍译介特点的分析,探讨中文典籍译介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学汉籍东传日本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中后期.以耶稣会士为主要媒介的基督教传入日中两国,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由于当肘中日两国的不同国情和耶稣会士所采取的不同的传教方针,两国西学传入的层次不同。在华传教士通过口头翻译或亲自著述的西学书籍以及中国学者直接或间接受西学影响的著作传入东瀛。成为日本锁国时代日本学界吸取西方科技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汉译西学书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日本西学输入重实用轻理论的不足,成为后来日本兰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日本学术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崇祯历书》到《西洋新法历书》1644年3月,李自成军进入北京,崇份帝自缢。李自成旋为吴三桂与满清联军所败。5月1日,清军进入北京,大明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此时北京城中的耶稣会主汤若望面临重大抉择:怎样才能在此政权变局中保持、乃至发展在华的传教事业?与一些继续同南明政权打交道的耶稣会士不同,汤若望很快抱定了与清政权全面合作的宗旨。谁能想到,修成十年后仍不得颁行、堪称命途多外的《崇份历书入此时却成了二帝恩赐的礼物——成为汤若望献给迫切需要一部新历法来表征天命转移、“乾坤再造”的清政权的一份进见厚礼。汤…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许多西方传教士怀其所学,梯山航海,来到中国,一方面从事传教工作,以扩大耶稣会在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以其所学,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德国人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就是其中一位极具影响的人物。本文试对他在中国传教的得与失进行探讨。 一 天主教在清初迅速发展 自明嘉靖后期起,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他们坚持教规原则,要求领洗入教的中国人不论姓名、服饰、习俗等等,一律按西方习俗加以改变,所以在这一时期耶稣会在中国的工作进展相当有限。自万历前期起,意大利人罗明坚(Michaele Ruggieri,1543—1607)、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来到中国以后,改变了以往的方针,将传教工作尽量与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要做到传教本土化。他们学习汉文,研读四书五经,用汉文编写  相似文献   

10.
<正>近代的安徽,地处内陆,跨长江、淮河与新安江。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必然成为西方侵略的主要目标。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可自由入内地传教"打开了西方传教士向内地传教的大门,洋人、洋教涌向中国内地,包括安徽。姑且不论传教士传教的目的何在,从传教士进入安徽传教开始到20世纪初期反教斗争就没有停止过。纵观近代安徽教案,其参与者有知识分子、地方官绅、普通  相似文献   

11.
郭慧 《历史档案》2004,(1):23-32
清初,政府招募精通天文、算法及绘画艺术的西洋人进宫服务。如汤若望顺治时期已入钦天监;郎世宁、戴进贤因擅长西方绘画技艺,分别在康熙五十四年、五十五年相继入宫。继而西洋人陆续进住澳门、广东等地贸易,所到之处沿袭其风俗设立教堂,西洋牧师也随之深入内地传习天主教。为此,清朝皇帝严令禁止西洋人传教。嘉庆十五年,有内地民人张铎德入教堂习教诵经,考有品级,并持总牧字谕外出传教,第二年于陕西扶风县被获。嘉庆十六年,陕西道监察御史甘家斌再次提出西洋天主教蔓延无已,请严定西洋人传教治罪条款。经吏部等核议后,载入例册遵行。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内选辑有关档案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新发现的有关马礼逊梁发传教档案看新教的传入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于1782年生于英国诺森伯兰,1798年加入长老会,1804年入伦敦传教会,并立志到海外传教。之后被选派来华传教。当时因为清康熙末年发生“礼仪之争”后严禁基督教传人,而垄断中国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也担心搭乘传教土而影响贸易,因此马礼逊不能直接来华,只能于1807年初先到纽约,然后搭乘美国货船辗转来华。马礼逊于1807年(嘉庆十二年)9月8日到达广州,他是英国基督教新教来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土,标志着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活动的开始。来华后,他努力学习中文,仿效中国生活方式,并译汉名马礼逊。1809年起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任职达25年,同时行医传教。马礼逊于1816年及1834年先后任英国特使阿美士德及驻华贸易监督律劳卑的秘书兼译员。1834年8月1日于广州病故。 梁发(1789——1854年),又称梁阿发,阿发,广东高明(今高鹤)人。梁发于1804年(嘉庆九年)至广州当雕版印刷工。自1810年起为马礼逊所雇,刻印《圣经》中译本。1815年4月被英教土米怜雇往马尼拉,在基督教印刷所工作。次年受洗入基督教。1819年回到家乡,著《救世录撮要略解》,遭清官府逮捕罚款。1823年12月,梁发在澳门被马礼逊派充宣教士,成为中国第一个华人基督教会牧师,继承了马礼逊在广州的传教事业。据戈公振《中国  相似文献   

13.
从很早的时代起,中西文化就开始有了交往,而中西文化最大的一次交流,是发生于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西学东渐”。此间欧洲的耶稣会上将西方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带入中国。这些科技知识,特别是近代的思想观念,大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封建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至清朝雍正皇帝颁布《圣谕广训》后,随着邓稣会士被逐出国门,中两方文化交流使全然中断了。直到一百多年后鸦片战色爆发,随着中国紧闭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舰炮打开,“西学”才重新进入中国,开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  相似文献   

14.
1概况明、清时期西欧列强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派遣许多传教士来中国,而这些传教士很多会使用中国话,以传教为名,行文化渗透之实。这批西洋传教士主要以耶稣会人士居多,此外亦包括一部份圣芳济修会(Franoiscau)和黑袍教教团(Domimican)的人士,他们大都能阅读中国古籍,有些人还十分精通,並深入研究中国的风土人情,穿长衫、操汉语,  相似文献   

15.
毛瑞方 《历史档案》2006,24(3):10-15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出于耶稣会传教事业的需要,1613年,时任在华耶稣会会长的龙华民(Nicolaus Longobardi)派遣比利时人金尼阁返回欧洲,向教皇汇报在华教务,同时请求增派教士来华,设立中国教区,并募集图书,以备在中国建立现代图书馆之用。金尼阁于1614年到1618年间在欧洲募集西方图书七千部,并将它们带回中国。西书七千部入华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七千部西书的募集者金尼阁,作为一名天主教耶稣会在华传教的杰出骨干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他的传教思想、募书动机、募书原则、募集过程,是七…  相似文献   

16.
(一) 当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为了达到奴化中国人民思想的目的,曾将译介西书入中国作为进行文化侵略的一种手段;清末洋务派的官僚们,震动于战争的屡败,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也曾有组织地进行过西书的翻译;而当时那些先进的中国人则是为了向西方  相似文献   

17.
医学传教是基督教(新教)传教的重要途径.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国政府的禁令和澳门天主教势力的拦阻,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广州、澳门两地难以容身,只能在南洋各地向华人传教,间或在澳门、广州有些活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港割让,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传教士顺势将活动据点迁移到这些口岸城市.1860年以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传教士活动扩大到沿海、沿江和广大内地,医学传教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叙述1860年以前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医学传教是基督教(新教)传教的重要途径。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国政府的禁令和澳门天主教势力的拦阻,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广州、澳门两地难以容身,只能在南洋各地向华人传教,间或在澳门、广州有些活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港割让,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传教士顺势将活动据点迁移到这些口岸城市。1860年以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传教士活动扩大到沿海、沿江和广大内地,医学传教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叙述1860年以前的时期。一、马礼逊时期:医药传教事业的开拓1807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  相似文献   

19.
樊守义(1682-1753),又作守利、守和、诗义,字利和,乃山西省临汾人氏.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樊守义的<身见录>是一部至关重要的著作. 1707年25岁的樊守义随在华的耶稣会士艾若瑟(Provana)赴罗马见教皇.他们二人从澳门出发,经由巴西、葡萄牙、西班牙到达罗马.樊守义在欧洲待了数年,加入了耶稣会,并且还进入罗马神学院学习神学,毕业后晋升为司铎,取教名类思.1720年樊守义和艾若瑟回中国.  相似文献   

20.
庄初升  阳蓉 《文化遗产》2014,(2):115-126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西南官话区传教的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和属于基督新教的中国内地会、加拿大卫斯理会、美国圣公会等差会,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西南官话文献,包括词典、教材和同音字汇等。这些文献大部分使用罗马字拼音来记录西南官话的语音,但拼音方案各有不同。本文结合各文献编印的历史背景,把传教士所使用的罗马字拼音方案分为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方案和基督新教的方案两大类,并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