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反贫困,是当代世界最引人关注的经济问题之一。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反贫困主要是南北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反贫困主要是东西问题。东西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东西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条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我国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西部地区的发展研究和政策实施,至  相似文献   

2.
董锋  龙如银 《软科学》2012,26(11):85-89
首先利用DEA方法设计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江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三大经济区域苏南低碳经济发展最好,苏中其次,苏北最低。然后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江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聚类结果显示低碳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为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宿迁;收敛分析表明江苏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变大趋势;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低碳经济发展为正影响,而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对低碳经济发展为负影响。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江苏省各地区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各城市的实际竞争力水平,引进了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的各项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排名。通过对江苏省区域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江苏省的十三个城市中,发达城市之间区域竞争力的差距相对较小,并且竞争非常激烈,但是由于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区的竞争力水平差异很大,南北地区经济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苏南和苏北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当前要提升江苏省整体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缩小南北两地差距,要坚持江苏省政府提出的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区域分类指导方针,并进一步加大对苏北地区的基础建设投入,以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本质内涵,构建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十三市区进行了可持续性发展协调度的实证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苏南五市区的可持续发展协调性指数总体上要优于苏中、苏北地区.同时,三地区内部也在存在显著的差异.可见,江苏要实现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的目的,江苏在发展本地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苏南、苏中、苏北三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注重区内各城市之间的相互协调,探求一条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佳、环境污染少、又兼顾效益与公平的科学发展之路,从而有利干苏南、苏北、苏中共同发展、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城市社会和城市文明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我国城市化走的是"产业发展在先,生活质量在后"的城市化道路,虽避免了发达国家的"过度城市化"现象,但也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由于自然禀赋的不同,江苏三大区域中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显著的不同特点。本文比较了苏南、苏中和苏北中小城镇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回顾了苏南模式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些缩小区域发展水平差距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引入技术进步的TRIZ理论,将logistic函数引入原始CES函数,构建考虑累积专利影响的CES函数模型。以江苏省619家创新型企业的数据为基础,运用R语言软件编译分析,回归得出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CES函数模型,分析江苏省不同区域地缘特点、产业结构及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规律,给出促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流空间视角,在分析产业转移流动机理及空间组织的基础上,结合流量测算的要点,借鉴引力模型,设计出产业转移流强度模型,并就江苏省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趋势进行实证测算,认为苏南5市与苏北5市间的产业转移流强度区域不平衡明显、与区域间制造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随着距离增加而急剧减小、并受到地区差异(势能差)制约;在此基础上的产业转移流空间层域划分则表明,产业转移的核心区与节点区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流空间视角,在分析产业转移流动机理及空间组织的基础上,结合流量测箅的要点,借鉴引力模型,设计出产业转移流强度模型,并就江苏省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趋势进行实证测算,认为苏南5市与苏北5市间的产业转移流强度区域不平衡明显、与区域间制造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随着距离增加而急剧减小、并受到地区差异(势能差)制约;在此基础上的产业转移流空间层域划分则表明,产业转移的核心区与节点区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调节、服务中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组织者,城市中心性又是确定中心城市的重要因素。本文则以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商贸、科教、生产、交通信息和对外中心性五个方面,构建苏北城市中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和可视化进行计算与表达。经分析得出,徐州市是苏北地区的中心性城市,主要表现在生产和科教中心性方面,并且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综合实力较低。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9%,且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用水需求也与日俱增,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工业用水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需要分析与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全国分为八大经济区域,建立约化模型,验证不同特征的工业用水EKC(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关系。结果显示中国工业用水发展水平符合EKC特征,人均工业用水与人均GDP存在着"倒U"型关系。拐点的出现主要由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均工业用水拐点不同。工业用水EKC曲线的研究对协同经济发展与工业用水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研发前沿技术等方法,使工业用水EKC转折点的尽早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成因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伟  马瑞永 《中国软科学》2006,100(2):94-101
总体而言,1978—2002年间,中国的区域金融发展不存在着收敛,但存在β绝对收敛,同时区域金融发展还表现出了一定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区域金融发展呈现的上述收敛性特征主要是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化改革以夏各个地区自身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区域金融发展收敛性特征夏其成因,本文对中国未来区域金融的协调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满凤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9):126-128,130
地区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承的,一方面科技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又给科技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撑。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它们存在着怎样的匹配关系,这些匹配关系又怎样影响各地的经济状况和科技发展状况,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地区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然后通过建立各地区经济发展变量与科技投入变量之间的计量模型,定量地反映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科技对经济的带动效应;最后,总结了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强匹配、弱匹配、不匹配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软科学》2018,(4):100-104
从"索洛悖论"出发,利用江苏省1996~2014年13个地级市的数据,检验"索洛悖论"在中国的存在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ICT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索洛悖论"在中国是存在的;ICT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ICT前的系数值分别为0.0048、-0.0335和-0.0452,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ICT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将会逐渐减弱且最终会转变为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诱因,而从产业层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进行分解,能够呈现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征和差异来源的内在结构信息。为此,将数字产业划分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互联网行业四大产业,基于2013—2021年中国八大经济区数字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二重分解法,对中国数字产业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空间、产业分解,以探讨不同产业和区域对数字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数字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逐年下降,八大经济区间不平衡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各产业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贡献最大;八大经济区内部的产业发展差异对区域内不平衡的贡献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北部沿海区域贡献最大;中国数字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八大经济区内及经济区间不平衡变化主要由集中效应所致。为促进中国数字产业协调发展,从基础研究、发展区域优势数字产业、产业间协同发展及正确认识数字产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中部科技发展现状及战略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部地区区域创新是一项跨省区、跨行业的区域科技大创新、产业大对接、城市大联盟、信息大流动的系统工程,也是党和政府所面临的、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经济全球化需要的适应、我国各经济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中部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战略意义,以揭示中部区域创新工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李荣志  蔡建淮 《科技风》2012,(1):251-252
21世纪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是事关党执政基础的重要战略性工程,因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新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新经济组织之中。苏北地区是江苏发展欠发达地区,近几年来新经济组织作为区域内重要的新生经济力量在社会进步、区域发展和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调研的方式对苏北区域内的新经济组织进行了剖析,发现还存在思想认识、工作内容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就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物流业已经成为提高地区竞争力的基础产业.目前对物流的研究,主要在全国范围内对物流业如何规划方面,而对物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具体的度量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具体研究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物流竞争力与当地经济互动关系,建立三大区域的物流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关系的数理模型,并根据模型解释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从本质上认清三大区域的物流与经济关系现状,从而为进一步协调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8.
高铁时代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轶 《大众科技》2016,(2):157-160
区域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问题是广西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支持并加速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是广西区域经济战略重大规划。文章通过分析探讨了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及高铁发展情况,简要探讨了高铁时代下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相似文献   

19.
利用我国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探讨不同区域创业活跃度与区域经济差异的关系,实证研究创业活跃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创业活跃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同时,创业活跃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各区域创业活跃度呈现不平衡性。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最大;而在西部地区,实物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更显著。地区创业活跃度差异可能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高禀赋的创业活跃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因此,加大创业广度、提高创业深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扩大。如果地区差距过份扩大而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将会损害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还会影响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最终影响到我国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家计委陈耀邦副主任在题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论文中,全面、深刻地回顾了我国地区推济发展的历程,剖视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分析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提出了防止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本刊全文发表,分两期连载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