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敏  杨军 《家教指南》2019,(2):76-84
经详细调查,对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新发现的定边渠、冯家河、胡家坬、埝坪、小崖窑、骆驼脖子6处北朝以来的摩崖造像龛群进行详细介绍,并就窟龛时代、造像题材、分期特点等方面展开初步讨论。调查结果显示,胡家坬、埝坪为北魏太和后半期造像;定边渠、冯家河、小崖窑、骆驼脖子为北魏晚期后段至西魏造像;此外,定边渠、冯家河部分造像时代上限可至北周,下限可至初唐。图像组合、造像题材在延续北朝石窟造像特征的基础上,较多地保留了部族造像特征,体现了陕北地区开窟造像的地域特色,同时与陇东、关中地区北朝佛教造像有着密切联系。这6处摩崖造像龛群,作为陕北地区早期佛教石窟造像的重要发现,丰富了该地区北朝佛教遗存,对研究丝绸之路北道——特别是陕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分布、造像艺术及其与佛教中心区域的关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白佛山等十六王子像概述张总十六王子像是佛教造像中较为少见的一种题材。但是在石窟与造像碑中都有出现。例如河南省偃师县水泉石窟洞口的碑记上就提到了“十六王子像”,河北、山西也都有相关的遣存。如正定的汉白玉像和太原的石像柱等。现存金石著作也载有阮景辉等造十...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合水县平定川流域分布着北朝至宋金、明代开凿的石窟10多处.这一地域是陇东通往陕北、漠北地区的通道,佛教从北朝以来一直兴盛.宋金时期宋、西夏、金等争夺这一地区,战争频仍.佛教大兴,除了发现一些佛教寺院外,还有开凿的石窟,它们与陕北地区宋代的一些石窟有很密切的关系.它们对于研究这一地域佛教的发展、佛教艺术的兴盛以及这一地域的历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本文是对其中三处宋金时期石窟调查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太蓬山目前已发现龛窟104个,造像1470身,主要分布在太蓬山透明岩周围的石壁上,以唐宋两代最多。太蓬山石窟造像题材丰富,以千手观音、千手佛、西方净土变浮雕、天龙八部造像等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受本土文化的支配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佛教流传的各个地区,佛教造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主要以犍陀罗、马吐拉、云冈、龙门以及我国的单独佛教造像为素材,对莫高窟第275窟为中心的北朝期石窟造像进行了比较研究.文中再次论证了莫高窟第275窟主尊交脚菩萨为弥勒造像,并对早期石窟造像中经常出现的阙形龛、倚坐像、半跏坐思惟菩萨、仰月冠、狮子座等问题做了多层面的比较研究,为研究莫高窟早期石窟中的塑像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前后四次系统考察陕北石窟的基础上,以明代石窟碑刻题记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明代石窟的开凿过程、工匠类型、庙产经营和开窟背景。认为陕北明代石窟的构建所费工时长短不一,工匠种类多样,分工协作完成石窟的开凿、造像、彩绘等工作。寺院经济主要来自接受布施和经营庙产,具备一定规模。延安地区明窟主要体现宗教实践的延续,榆林地区的明窟则与军事防御城寨伴生中获得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受本土文化的支配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佛教流传的各个地区,佛教造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主要以犍陀罗、马吐拉、云冈、龙门以及我国的单独佛教造像为素材,对莫高窟第275窟为中心的北朝期石窟造像进行了比较研究.文中再次论证了莫高窟第275窟主尊交脚菩萨为弥勒造像,并对早期石窟造像中经常出现的阙形龛、倚坐像、半跏坐思惟菩萨、仰月冠、狮子座等问题做了多层面的比较研究,为研究莫高窟早期石窟中的塑像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调查发现,太蓬山现有龛窟104个,造像1470余身,主要分布在太蓬山透明岩周围的石壁上,东寨门和南寨门也有少量的造像。开凿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晚唐,一直持续到南宋,个别龛窟开凿于清代。太蓬山石窟多为摩崖浅龛,也有部分石窟。造像题材丰富,以天龙八部、千手观音等最具特色。题刻共111方,与石窟相关的有39方,包括佛教刻经、造像题记、游记等类别。  相似文献   

9.
位于重庆合川区的龙多山石窟,在田湾3号龛出现一种比较特殊的造像题材以及组合关系,一直未引起调查者的重视,其神格与年代亦未判明。现于实际调查基础上,经排比分析确定,主尊应为跏趺坐达摩像,右侧为倚坐慧可像,左侧为宝志化现十一面观音像,年代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宝志化现十一面观音像在石窟考古中属于首次发现,其与达摩、慧可的组合也是新发现的实物例证,这为石窟造像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上大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清流乡长新村,现存20龛,年代涉及唐、北宋、明,各期皆有年代明确的造像记。龛像时代特征明显,个别龛像独具特色,尤其北宋初期造像,多数有造像名称和造像纪年。题材丰富、时间集中,可补充安岳北宋时期造像序列,各类题材和组合显现出信仰体系和佛教造像的民间化。该造像点为研究安岳乃至四川地区摩崖造像发展演变和宗教信仰变化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1.
"巫山云雨"意象在唐诗与宋词中有着不同的表现,相关的词汇在宋词中出现频率比唐诗有所增多.唐诗中"巫山云雨"含义丰富,用法灵活,不似宋词里全关风月,这是由于世风及诗词的不同地位所决定.唐诗宋词中的"巫山云雨"意象常与相关或相近意象一起组成意象群.  相似文献   

12.
唐宋女装既有沿袭又各具特色。唐代女装雍容华贵、性感大方,而宋代女装清新自然、典雅娴淑。唐宋女装风尚出现转型的主要原因是唐宋社会变迁和服装本身的规律性变迁。  相似文献   

13.
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为辽、宋所代。宋代金银器,由于民间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器体变得轻薄,器形及纹饰趋于简略、写实,已经远不及唐代金银器的华丽,但从工艺、器形和纹饰方面,仍能体现出唐对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代宋诗选本现可考者约有十五家。它们虽是对时人过度轻视宋诗的反驳,但也没有超越崇唐抑宋的时代风气,在选诗标准上多持以唐存宋的态度。明代宋诗选本保留了不少珍贵的宋诗文献,成为清代宋诗选本的文献来源之一,对清代宋诗复兴起过重要作用,但作为文献又有诸多缺陷,给清代选本带来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宋代小说的“由虚入实”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虚”而宋“实”是后人对唐宋小说实际现象及各自特质的揭示和评价。造成宋代小说“实”之状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点:晚唐小说由虚构铺衍向征实补史演变给宋代小说发展定下基调;宋人小说观念有浓重的求实意识,唐代小说“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助长了宋对前代小说盛行的考据求实之风,在对唐小说虚构成就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以偏概全,误将虚构当做虑幻加以攻击;宋代统治者对小说既以之消遣,又斥其不实;宋代史学发达,取小说入史,宋人更强调了小说以补史为标准,以纪实为手段,以鉴诚为目的;宋代党争激烈,文网日张,给小说的虚构以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16.
遍检《全宋诗》、《全宋词》及诸多笔记、话本等献,考察唐代声诗在宋代的传播情况,对其歌唱事实作了辨证;并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宋人声诗观的理论内涵。认为唐代诗歌被采择入乐成为声诗的构成方式对宋人声诗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声诗功能、体制、入乐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17.
谢脁在宋代逐渐变成一个被称引的符号——山水诗人和宣城太守吏隐形象。一些谢脁生活或者吟咏过的地方在宋代已经积淀为独到的风景,如澄江亭、绮霞阁、列岫亭等。宋人对谢脁的接受主要是山水诗人的角色。本时期不像唐人对谢朓诗歌"清"之大力称赞模拟,而是从诗句称引中不断翻新,力求另辟蹊径。宋人对谢朓吏隐人生态度的接受较唐人更直白更成熟,人们看到了远离尘嚣的清净与自然,忽略了吏隐之吏,多强调吏隐之隐。在唐宋诗人眩目地光芒下,谢脁之所以还受人关注,首先是李白对他的推崇促进了人们的接受,而且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高潮也推助了谢脁的接受,二者的诗歌创作和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有一致的地方。梅尧臣、杨万里等时人对谢脁的推崇,对其在宋代的接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宋人对黄巢起义以前的唐代藩镇割据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认识不同。对黄巢起义以前的藩镇割据多持肯定态度,认为其具有保卫京师、抵御外辱的积极作用,并且是宋人解决边疆危机、改造地方军事体制的借鉴对象。但对唐末五代藩镇的历史作用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其是唐朝灭亡、五代动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庚子销夏记》是清初孙承泽重要的题跋文字。“题跋”认为在收藏和品评书法的研究中,应建立在王羲之书法的《兰亭序》为主要代表的晋法框架之内。这一思想不但显示了对碑刻书法的重视,而且对汉隶、清季隶书的振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使人们在收藏和品评书法时认识到初唐楷书皆取法于王羲之,并明显带有隶书的特点。唐代的楷体直到柳公权才意法皆备,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显示出居于正统地位的宋帖是以“气韵朴厚”为审美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对后世影响巨大,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接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宋代则是一个关键时期。他的诗在唐末五代已颇有影响,到宋代则形成了一个学杜的高潮。通过《旧唐书.杜甫传》和《新唐书.杜甫传》的比较,可以看出杜甫诗歌接受从唐末五代到宋代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