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闻出版交流》1995年第2期转载了我发在《中国出版》上的文章,并及时转来样刊和稿费。该刊编辑工作的细致认真在当时也是少见的,放在今天的有些报刊编辑界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了。这是我与《新闻出版交流》最初的结缘,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此后我与《新闻出版交流》的缘分就都是在意料之中的了。1995年我将《中国出版》终审枪毙的稿子《辞书编辑出版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改题为《辞书编纂问题纵横谈》投寄《新闻出版交流》,发在1995年第5期。一年内发了两篇文章,就更来了兴趣,接连不断地将新撰稿件投寄过去,前后一共不少于…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9,(2)
去年年底,我在翻阅当年的发稿样刊本时,发现西安电信报10月和11月有两篇稿费未收到。于是,即在寄稿子信中,给该报编辑夹了一个纸条,说这两篇稿子未收到稿费。但没想到只过了三天,该报管发稿费的一位女同志即打来电话,说经查这两篇稿费漏发了,在此向我致歉,她...  相似文献   

3.
稿酬的麻烦     
石湾 《传媒》2003,(5):17-17
对于一个从事写作的人来说,作品一经发表就能得到一笔稿酬,这本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何来麻烦呢? 先从我最近碰到的一件事说起—— 有天下班回家,家人转告我,某杂志的一位编辑打来电话,说我的一篇稿子将在下一期刊物上发表,删了一点文字,请我谅解,云云。我听了之后,很为这位编辑的认真负责精神而感动。这位编辑本身也是作家,对我稿子所作的删节,肯定不会伤筋动骨,还或许会更出彩呢!没过多久,我就如期收到了样刊。翻开一看,却不禁大吃一惊:我的这篇稿子竟被拦腰砍了一刀,将前半部分的四  相似文献   

4.
我的处女作发表在1991年9月18日的《太原晚报》上,谁能想到一篇“豆腐块”的小文章竟使我走上新闻报道之路。 大学三年级时,我班一名女同学父母双亡,只有高考落榜的妹妹和她相依为命,生活无经济来源,面临退学的困境。班里的同学知道后纷纷捐款,并到家中看望她。我觉得这件事很感人就连夜写了篇500字的表扬稿,第二天送到《太原晚报》社会部。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淡淡地说:“写的有点像板报,先放下吧!”我当时感到稿子没有希望,但仍坚持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原晚报》从头看到尾。就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1991…  相似文献   

5.
初学新闻写作,我很痴迷。一个月就往报社发稿30余篇。可几个月后,都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但我没有心灰意冷。一天夜里我拿出昔日的底稿反复琢磨,突然发觉其中的《连长,能否与我谈谈心?》这篇稿,题意很好,就是条理有些紊乱,于是我又对原稿认真加工修改眷清,把稿子寄了出去。十余天后,竟被《解放军报》刊用了。这篇稿子,使我尝到了甜头,我也悟出一个道理:上稿本必凭关系,“熟了的瓜自然有人采”,已经被枪毙的稿子中也有基础好的,只要认真加工,仍可使它起死回生。从此以后,我写稿不图写得多了,而是一篇稿写了改,改了又…  相似文献   

6.
《新闻出版交流》是所有喜爱并受惠于该刊的读者和作者的良师益友。作为一份行业的机关刊物能在当今愈演愈烈的商品大潮的冲击中,岿然不动,本色如一,平和不躁,淡而透雅,始终坚持“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办刊特色,赢得如此众多的阅读群体,难能可贵。作为一名读者,当我刚刚走进出版编辑队伍,成为一名编辑人员时就是《新闻出版交流》直接的受益者。那时《新闻出版交流》是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通过它,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了解到了新闻编辑出版的新境界。是它伴着我从一名新闻出版队伍中的新兵成为一名熟悉业务的编辑,是它激…  相似文献   

7.
一场风波     
到入伍第三年我才突发奇想,要给军报投稿。当时军报刚做尝试,版面上都有编辑的名字,我便一天一篇给编辑寄稿子。一个月后,有位编辑给我回了信。拿着印有“解放军报社”几个鲜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我心花怒放,高兴得跳了起来,心想肯定中摘了。故意拿着信封在战友面前走了两趟,战友们把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等拆开信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信不长,编辑说我以后寄稿子不要再寄给他,要寄给通联处,由那里统一分发,还说了些注意研究报纸多看书,多向新闻干事请教之类的安慰话。我的脸火辣辣的。这件事立刻成了一场小小的风波,有些战…  相似文献   

8.
喜旺 《出版参考》2007,(6X):19-19
《文艺争鸣》2006年 新刊 10.00元 这本杂志的全名叫做《文艺争鸣·小说选萃》,这是笔者近日刚从朋友那里拿到的。如果不看内容真是珠联璧合呵,有评论,真原创,结合得好看,但当你知道这个杂志仅仅出了两期就会感到诧异了。仅从手中的这本刊物来说,作品与评论互动,文艺批评与文学实践与文学评论接轨,还可以说是国内唯一的长篇、中篇、短篇三种小说全包括的大型选刊类杂志,当期精华,尽收刊中。  相似文献   

9.
一早,投递员递上一封《新民晚报》来信,我以为是退稿。拆开一看,原来是一篇用稿小样。这小样与过去寄的报纸不同,而是编辑排版前采用的单篇打印稿。我甚感新鲜,也深为报社这一小小改动叫好。它首先是节约,作者关心和需要的一般也只是自己的那篇稿子,报社寄当日整份报纸,似无必要。邮寄费也多,一期报纸,用几十乃至上百篇稿子,就要寄上这么多报纸,无疑增加了开支。即使剪报纸,也要剪许多。寄单篇打印稿,这就省多了。  相似文献   

10.
刚开始尝试着写稿时,因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又随随便便地把稿子寄了出去,结果,寄出10多篇稿子竟未实现零的突破。后来,我又写了一篇反映我真实想法和情感的稿件──《列兵之梦》,确实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说了出来,表达了一个列兵的梦想和追求。结果,很快就被《文学艺术报》采用了。而且,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这说明,凝聚着我真情实感的稿子,打动了编辑。再以后,每次我写稿时,尽量带着感情去写,结果,又陆续发表了不少作品。由此,我深深地理解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吉言。写稿要凭真情感@余永春!济南  相似文献   

11.
孔黔 《军事记者》2002,(11):55-55
《军事记者》从它的前身《解放军报通讯活页》算起已出刊500期,成绩有目共睹。它经历了44年,视野不断扩展,内容日益丰富,印刷装帧也不断改进,现在更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40多年来,我始终是这个刊物的热心读者,同时也是作者。有了它,我才知道军报大院内朝夕相处的老友们于稿子、版面背后的所思所想,编采工作中苦心孤诣的一招一式。有了它,我自己也才愿意把日常积累下的、杂乱无章的心得理出眉目,给自己留下几篇可做报人生活回忆的资料。为此,我要向这本刊物的新老编者致深深谢意。长期阅读这本刊物,我留下一个突出的印象,便…  相似文献   

12.
我和河南日报《生活周刊》相识是在1985年10月。当时我给她寄了两篇小稿,一篇叫(?)她为什么哭得那样伤心(?),一篇是(?)不要彩礼的姑娘》。半个月过去,我意外地收到(?)一  相似文献   

13.
我的第一篇稿子是上高中时在《平顶山日报》上发表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思想把稿子寄去,谁知很快便在三版显著位置登了出来。三年多来,我已在地市级以上近20家新闻单位发稿200余篇。稿件发得多了,竟使人生疑:“你认识编辑?”不  相似文献   

14.
这是8年前的事了。这些年,我不知瞧了多少回镶在相框里现有些发黄的那张在北京前门城楼上与《新闻与成才》编辑的合影。每瞧一回,总有一种激情激励我向着人生制高点不停地攀登。第一次见到《新闻与成才》(当时叫《解放军报通讯》)是1981年。在我刚当兵的新兵连里,见一名叫刘长江的新兵班长手中有一本《解放军报通讯》,是讲如何写稿子的。后来我便经常借阅它并试着写起稿子来。不久,我就在驻地的广播站中了稿。虽是篇广播稿,我却非常珍惜她,因为她是《解放军报通讯》引我后来走上新闻干事岗位所播下的第一粒种子。后来,我当上《人…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业余通讯员。在前年萍乡市举办的一期通讯员培训班上,通过市电台贺益坚老师的介绍,认识了《中国记者》这位新朋友。一见到这本刊物我便爱不释手,被她的风采所迷住了,不论是文章,还是图片、栏目都令我陶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立即到邮局预订了1988年全年刊物。一年多的阅读表明。《中国记者》,是我所认为的最具有魅力的新闻刊物。  相似文献   

16.
一早,投递员递上一封《新民晚报》来信,我以为是退稿。拆开一看,原来是一篇用稿小样。这小样与过去寄的报纸不同,而是编辑排版前采用的单篇打印稿。我盛感新鲜。也深为报社这一小小改动叫好。它首先是节约。作者关心和需要的一般也只是自己的那篇稿子,报社寄当日整份报纸,似无必要。邮寄邮费也多。一期报纸,用几十乃至上百篇稿子,  相似文献   

17.
笔者当编辑10多年,深感思想内容对于刊物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思想内容就是刊物的核心和生命线.然而,在工作中,发现有不少编辑,不是组不来好稿子,就是拿到一篇稿子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乱砍滥伐",对原作进行了去"精"存"芜"的"编辑",使刊物缺乏思想内容,造成同一刊物同一版面、栏目因责任编辑不同而编辑水平差距悬殊.细心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报刊也有类似问题.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由于个别编辑缺乏思想认识水平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我初学报道是在1979年洛河大坝工地上开始的.当时,只知道把本大队工段上的劳动情况和好人好事写出来,交给工地指挥部广播室就是了。谁知,播出后,影响竟那么大!短短几句广播稿.有力地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加快了工程进度. 后来我负责俺大队《锦屏》墙报的宣传工作,当了“编辑”。虽然墙报很吸引人,可我总认为稿子质量低,没往上级新闻单位寄的勇气.后来,我用化名.带蕾胆怯、害羞的心情,往县广播站试投了第一篇稿件《‘洋’姑娘街头学雷锋》。意外地被采用了,编辑还特意加了按语。从此,有线广播、电台和报刊不断出现我的稿件。我遇到了不少辛勤热情的“园丁”.  相似文献   

19.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20.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收到两本今年3月号的刊物,一本是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主办的《现代世界警察》,一本是中国妇女杂志社主办的《世界妇女博览》。两本杂志不约而同地发表了一篇同一内容的重头稿,题目均上了封面。前者为《未成年父母的境遇》(小韦编译),后者为《探寻“少女妈妈”的真实世界》(海歌编译)。出于从事了多年国际新闻编辑和新闻翻译工作的敏感和习惯,我把两篇译文对照起来粗粗读了一遍。谁知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二者之间竟有不少截然相左的文字,令人无所适从。好在手头恰恰有一份两位译者所依据的英文母本“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