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杨力 《新闻前哨》2006,(9):41-42
新闻有美。新闻美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新闻作利用审美感知去发现、感受新闻美,伴随着审美情感的进发和对美的感悟,在新闻作品中创造艺术的美。新闻作品中的素材、语言、结构等因素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吸引受众,使受众也能进入审美,获得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王毅 《新闻前哨》2001,(2):13-14
新闻具有美育功能。新闻作品的结构、布局、语言都能表现出美感意识。穆青曾这样强调:“我们记者是美的传播者。新闻记者要把生活中最美的东西传播给人民,从而教育、感染、影响我们的人民,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要发挥新闻的美育作用,除了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报道的艺术性,这是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对新闻提出的新要求。 但是,毋庸讳言,一些媒体由于片面强调新闻工作党性,而影响了新闻宣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相对格式化的新闻表现方式,把新闻的审美价值淹没和遮盖了。其实,作为思想外衣的语言文字也可以…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新闻必须“动”起来新闻作品首先是给读者看的,其最终目的是为读者传递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把事实介绍给读者。不能想象,一个语言枯燥乏味、内容呆板沉闷的作品,能够吸引并打动读者,使读者得到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部分人的新闻观片面强调作者的主体地位,认为新闻作品是作者的产品,写什么、怎么写,作者有很大的主动权,读者只是处在被动地位。但是从大众传播的观点来分析,不难发现,传播的受众对传播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所以,新闻作品只有“动”起来,调动起受众全部的感官神经,全方位的传递信息,引发受从接受渴望,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同  相似文献   

4.
任何新闻事实,都需要通过语言才能传达给受众。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如果说内容是新闻的灵魂,那么语言就是新闻的血肉。人们接触新闻,首先是从接触新闻语言开始的。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新闻才能达到好的传播效果。下面笔者将着力探讨新闻语言的诸多美学特质,以及在新闻实践中如何建构美的新闻语言。  相似文献   

5.
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也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新闻写作作为一门科学,新闻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记者在日常的采访工作中,挖掘、收集生活中各种富有个性特色的优美语言,以使得写出的新闻具有语言的美感。真正美的新闻语言不仅其本身渗透着真挚、纯洁、热烈、动人的感情,它能使受众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而且从感情上给人激动,给人愉悦,给人启示。那么,什么样的新闻语言才具有美感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王林  王逸涛 《军事记者》2003,(12):38-40
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和实践的,军事新闻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也需遵循这一规律。成功的军事新闻作品总是“新又美”,都是新闻规律和美的规律有机统一的体现。军事新闻历史源远流长,它所深孕着的美感和魅力不断为受众所解读,雄壮、崇高、蓬勃、真淳……独特的审美意境和艺术价值产生了很强的传播效果。军事新闻审美价值的存在和表现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定性。首先,军事新闻以军队官兵及其活动为主要报道对象,其内容本身就深孕着不同于其他客体的审美底蕴;其次,军事新闻传播者有着特殊的审美追…  相似文献   

7.
记者风格与新闻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作品的风格体现在新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新闻在传播消息提供信息,完成主要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审美等其它功能,给受众以美的享受与愉悦感.  相似文献   

8.
罗学敏 《记者摇篮》2000,(11):17-18
新闻美的接受,是通过受众对新闻的接受来实现的。在当前生活的快节奏下,人们是以一种日常消费的形式来接受新闻的。受众在一些很日常化的情景中,被一些“有意思”的新闻所吸引,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乃至道德判断等,进入一种较高的审美状态。近年来,新闻受众越来越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新闻,使得新闻从内容到形式乃至话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感与新闻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给大家说说新闻评论的语感问题。 新闻评论是媒体对新闻事实或某种观念发表意见、与受众交流思想的一种新闻体裁,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当我们阅读不同时期发表的不同新闻评论作品时,第一感觉往往不是内容,而是传达内容的符号——语言的时代感。我曾经与一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论作者交谈,他不停地感叹“现在不知道怎么写评论了”。他所感叹的不是怎么理解所要论的问题,而是不知道用怎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受众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0.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9,(12):38-39
我们常说,新闻是一种写作。是写作。就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  相似文献   

11.
幽默.是一种语言的智慧和艺术。它指言谈、行为有趣或意味深长。幽默充满我们的生活.几乎无处不在。在文学创作中。不少幽默大师巧妙运用,为作品增色添辉。在新闻写作中,幽默也大有用武之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介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现实生活中的幽默现象。被大量摄入新闻作品.扩大了新闻传播领域,丰富了新闻审美形态.拓展了受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情感,心理学上讲,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情感反映。新闻中的情感表达,也就是把新闻事实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和记的情绪,有选择地通过字和语言传导给受众,以影响受众的情绪,支配受众的行为,并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新闻中的情感表达得好,就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新闻摄影作品能否摆拍,或者说摆拍出来的作品能不能算新闻摄影作品?是新闻界多年来的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老生常谈,在网络媒体与报刊媒体以视觉新闻竞争受众的今天,本人旧话重提,旨在想借此机会发表点个人浅见,与各位同仁切磋,共同振兴新闻摄影事业。  相似文献   

14.
尹一凡 《新闻世界》2008,(10):41-41
穆青先生热爱文学.提倡“散文式新闻”,常把描写和抒情等文学手法运用到新闻通讯的写作当中,增强美感和表现力。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作品的一些表现手谈点体会。“散文式”新闻作品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它是一篇新闻,却有诗的语言;它在叙述事实,却揉合着深情。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能激发受众情感,打动受众心弦。  相似文献   

15.
李明文 《新闻三昧》2005,(12):44-44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以再现事实为主,但有很多新闻作品又离不开说理,凼此新闻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理性色彩。言论、时评、随笔等体裁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一张市场化的报纸,不能没有动态新闻和事件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事件新闻和社会新闻是都市类报纸的主打产品。社会新闻和事件新闻因为关注度高,可读性强,倍受老百姓欢迎。人们读报总想知道昨天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全国发生了什么?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件新闻所带来的关注度和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事件新闻,尤其是突发的灾难性新闻,往往给受众惊奇、震惊的审美效果,因此成为市场化媒体抢夺的热点领域。  相似文献   

17.
刘旭  杨曼 《记者摇篮》2005,(11):55-56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好的新闻.特别是广播新闻,重要的是“用事实说话”,少陈述、多表现。在作品中应该从主题出发,充分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把新闻事实传播给听众,做到既引人入胜、又印象深刻,使听众久久不能忘怀。而细节描写的则往往会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用细节说话的作品也越来越被广大听众所接受和喜爱。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和作品,谈谈广播新闻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18.
学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常常写出些新闻非新闻、文学非文学的东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闻与文学的语言特点把握不当,思想认识上的模糊,不能不说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紊。新闻语言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①,因而特点是准确、通俗、简洁;文学语言的本质是塑造形象的语言、传达感情的语言、审美独创的语言,因而特点是准确、形象、富于感情。诚然,新闻为丰富、扩大自己的表现功能,往往借助文学作品的篇章结构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正如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说:“新闻…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以再现事实为主,但有很多新闻作品又离不开说理,因此新闻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理性色彩。言论、时评、随笔等体裁,语言要以理取胜,以理服人,以其严密的思维和逻辑性,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同样,消息、通讯也常在新闻事实中融入记的见懈,尽显其哲理。  相似文献   

20.
马全应 《青年记者》2006,(14):39-39
报纸刊发的新闻是经记者加工呈现给受众的,新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记者的印记,这是正常现象。然而,笔者在编辑稿件、阅读报纸时发现,有的记者仿佛在新闻稿中“刻意”表现自己,不恰当地存在于其作品中。这种情形往往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接受,也降低了新闻的品位。笔者愚见,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