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谈到在法国受到关注较多,影响较大的中国当代作家,苏童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法国先后出版了6部他的作品《妻妾成群》、《红粉》、《罂粟之家》、《米》、自选小说集《纸鬼》,以及((我的帝王生涯》。苏童近乎病态的狂想曲,仿佛穿着黑漆外套,任性而优雅。”  相似文献   

2.
从对封建帝王文化秩序的个体逃逸(《我的帝王生涯》),到对现代启蒙话语的女性反叛(《妻妾成群》《红粉》),再到对"文革"时代语境的"顽童"式消解(《河岸》),苏童善于将宏大历史话语和个体生命对立,通过对个体原始生命欲望的尊重和书写,达到对负载着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历史文化的拆解,从而铺开"人性的折皱"。2013年苏童的新作《黄雀记》延续了这一艺术思维,首次将视域延展至80年代以来的整个"新时期",力求展现商业浪潮席卷下的“香椿树街”所经历的历史变迁与人性畸变。  相似文献   

3.
1992年9月3日,是我编辑生涯中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钱学森从《人民日报》上看到由潘琦同志主编、我做责任编辑、薄一波同志撰写序言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一书出版的消息,便让他的秘书涂元季两次打电话到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转达他的意见:“购买几本《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学习研究用。”钱老的电话在我社引起强烈的反响,尤其使我深为感动。我仿佛看到钱老拿着我责编的这本书,在认真研究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而钱老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他那渊博的科学知识,那坚忍不拔的毅力,那一腔火热的爱国激情,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我眼前闪现……  相似文献   

4.
我读过《体坛周报》开设的魏纪中专栏,出自他笔端的一系列奥运故事曾经深深吸引了我。在奥运脚步越来越近的今天,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魏纪中新著《我的体育生涯》,再次深深打动了我,在我看来,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既熟悉又陌生,此书不仅是他的自传和回忆录,更是鲜活的新中国体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从第一届全运会到“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从女排连夺五连冠到拿下首块跆拳道金牌,从重返奥运大家庭到两度申奥……《我的体育生涯》以“我”的只眼,删繁就简,再现了新中国体育半个世纪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5.
我读过《体坛周报》开设的魏纪中专栏,出自他笔端的一系列奥运故事曾经深深吸引了我。在奥运脚步越来越近的今天,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魏纪中新著《我的体育生涯》,再次深深打动了我。在我看来,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既熟悉又陌生,此书不仅是他的自传和回忆录,更是鲜活的新中国体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从第一届全运会到"小球推动大  相似文献   

6.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统计,到那时为止,茨威格是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德语作家。最近,由于徐静蕾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得奖,茨威格再次受到中国观众和读者的关注。在中国,茨威格最为读者熟知的作品是他的中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等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名篇。除了小说,茨威格还撰写了不少传记作品和历史著作,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昨日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长篇报告文学《不知天命》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宇宁 《视听纵横》2008,(5):104-105
韶良又要出书了。记得还在1994年的时候,韶良送过我一本书,书名叫《绝顶的梦》,汇集了他历年所写的报告文学、散文和随笔。那本书很好看,书名富有诗意。我至今还藏着。这次,韶良为他的新作取名《不知天命》,其意蕴耐人寻味,和前一本书讲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不同,《不知天命》为读者讲了作者自己的故事——一个关于创业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得很生动、很感人。  相似文献   

8.
写这个题目时,似乎和《新闻与成才》毫无关系,然而我讲的这个故事,他却真真实实地把我和《新闻与成才》联系起来。每每看到《新闻与成才》,那段往事使历历在目,让我怎么也挥之不去。因为它使我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延续着一段永恒的爱。那是1992年的一个春天,我刚从鄂西南一个村庄走入军营。来军营不到两个月的我,也许是我爱看书的缘故,班长李连奇发现了我的特长,而且在一个特殊的时间,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为我送了一件改变我人生命运的礼物──《新闻与成才》。那天从训练场回来,吃晚饭前班长宣布了一件事,说今天晚上班里有一个“…  相似文献   

9.
自行车之歌     
本文摘录自《河流的秘密》,在这本自传性散文集中,苏童回忆了潮湿、透明而略带惊悸的童年生活,在对南方的风俗、生活、人物的勾勒中,披露了自己"写作的全部秘密"。此外,他还满怀感激地细数了阅读与写作生涯中,足以对他文字生涯构成转折性刺激的细枝末节。  相似文献   

10.
房龙的著作被中国的出版商反复地花样翻新地印刷着发行着,当然也被阅读着议论着。不说他的《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一本《房龙地理》,让多少人义无反顾爱上了这门学科,从此以后,行走天涯,寄情山水,痴迷于地理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1.
荐书     
《碧奴》苏童著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定价:25.00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孟姜女,我对孟姜女的认识其实也是对一个性别的认识,对一颗纯朴的心的认识,对一种久违的情感的认识,我对孟姜女命运的认识其实是对苦难和生存的认识,孟姜女的故事是传奇,但也许那不是一个底层女子的  相似文献   

12.
冰心走了,她走过了漫漫的百年之旅,苦苦地寻觅她那朝思暮想的精神家园。人们认识自身是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关心人类灵魂的哲人苏格拉底发出的“认识你自己”这一著名的醒世命题两千年后,莎士比亚依然排遣不开对人的认识迷们,他借李尔王之日呼喊着:“谁能告诉我:我是谁?”又过了五百年,法国的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不朽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个命题正是现代主义文艺的心境象征,也贯穿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种种认识的思考。冰心是五四以来“自觉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先行者,但她却惊呼“我也不知道我是怎样…  相似文献   

13.
近日我观看了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片名的12集电视连续剧《沈鸿》,真实生动地感受到了一种执著追求的辉煌人生,沈鸿的鲜活而崇高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不止、挥之不去,我的整个思绪似乎一时很难从电视剧《沈鸿》中走出。于是我想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多有一些沈鸿式人物那该多好!《沈鸿》给我们的现实人生从少年到成年、从普通百姓到各级领导树立了一个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楷模。沈鸿是个真实的人物,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新中国机械工业的泰斗.原一机部副部长,集著名专家与高层领导于一身。然而苦难的童年和家境贫寒的少年时代,使…  相似文献   

14.
带血的军报     
我第一次见到军报,是在8年前。那时,我才12岁,还在上小学。我的家在山村,很少能见到报纸,乡下人也不注重看报。而唯独我,每隔一段时间,总能收到几份《解放军报》,那是我大哥给我寄来的,他那时在云南边防部队当兵。收到大哥寄来的军报,我就美滋滋地读了起来。那时我不太关心国家大事,只是比较注意报上的那些英模,还有部队上解放军叔叔的故事。每次看完报,我就把那些报纸宝贝似地收藏起来,再等着大哥寄新的军报给我。有一次,有个同学要用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换我的两张军报,我都没动心。上了初中后不久,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连…  相似文献   

15.
民俗元素的虚构、渗透和展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讲述了在"一夫多妻制"封建制度下,陈府大院里家庭内部妻妾争宠、互相倾轧的人生命运。在这样一个故事框架里,除了剧中人物自身的命运轨迹外,导演还有意添加了许多民俗事象,并在影片中进行虚构、放大和融合。  相似文献   

16.
有位同志向我提了一个问题:看了《聊斋》里的“骂鸭”,印象不深,而吉林民间艺术团把这篇小说移植到戏曲舞台上,改编成拉场戏《骂鸭》。变得有声有色,让人看后怎么也忘不了,这是什么道理? 这就是戏曲艺术表现特点的魅力所在。《骂鸭》的故事很简单:鸭二爷偷了刁三娘一只  相似文献   

17.
秋乡 《新闻知识》2003,(11):21-24
2003年8月7日深夜,一场暴雨将夏扫荡的了无痕迹,翌日,秋就阳光明媚的君临天下了,季节的更替颇象人间的一场政变。这天,郗居正先生将他和马健涛合作的《原野新闻生涯纪事》送给了我。 翻开弥漫着油墨味的书页,犹如踩着岁月的台阶,向着原野的生命风景走去,那一件件充满传奇色彩的新闻故事,让人怦然心动又百感丛生。它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民族结束封闭走向开放的艰难和曲折;  相似文献   

18.
刘琪  连华 《出版参考》2004,(11):5-6
一谈到中苏边境武装冲突,很多人都知道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其实同时在黑龙江上还有个吴八老岛,也是中苏激烈冲突的一个热点,只是没有发展到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的程度罢了。我插队的察哈彦离吴八老岛只有百里多地,因此刚到那里,老知青和老乡们便给我们讲了一些围绕着这个岛中苏冲突的故事。当时有首叫“手握一杆钢枪”的歌曲最初就是从这里唱出的,后来被编进一本叫《革命歌曲》的书时,则把“我守卫在吴八老岛上”改成“我守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相似文献   

19.
1954年,曾流行一本畅销小说《铁道游击队》。由于这部长篇小说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很受读者欢迎。小说曾改编为电影,影片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直流传到今。《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他的《铺草》、《红嫂》、《沂蒙山的故事》,被文学界赞赏和重视。他所  相似文献   

20.
王桂云 《图书馆论坛》2005,25(4):208-209
看了《图书馆论坛》从业抒怀栏目,给了我很多启迪,那一篇篇动人的故事打动着我,激励着我,不由地使我提笔撰写自己25年来在图书馆这块神奇的沃土里的成长与变化,以一篇水平不高的文章,感叹25年来一位普通图书馆工作者的从业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