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河南巡抚、巡按设置之初便与灾荒救济密不可分,他们在安抚流民、治理河患、疏浚河道、沟通协调等方面分工十分明确,是地方联系中央的纽带和中央与地方沟通的桥梁。明代抚按官员虽然在救灾中因制度僵化、贪腐盛行有所不足,但仍是明朝中后期河南地区救灾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
流民问题存在于古今各个时期,尤其是明代最为严重,这与明代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明代流民泛滥,尤其是河南等地,流民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各种影响。通过探讨明代初期经济、政治、自然环境、政府措施等方面的历史,结合河南流民出现的原因、规模、影响,对流民问题进行整体概括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流民问题对明代政治以及后代的影响,以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流民问题并非明代所独有,但明代流民问题之严重则是史无前例的.明代流民问题中最令政府感到头疼的是荆襄、南阳流民,而来自河南的流民在其中又占了很大的比例.明代河南流民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明政府对灾荒控制的不力,当明王朝无力提供食物以减轻饥荒时就发生了流民潮.流民最终成为明朝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4.
西汉后期,社会动荡,大量流民的存在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传统说法认为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大批自耕农破产,从而产生大量流民,引起社会动荡;西汉政府在抑制兼并和应对流民方面的做法是积极而有效的。本文认为这些认识是片面的、表象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土地兼并不会直接导致大量流民产生,现实中有较为合理的流民吸纳机制;政府抑制兼并、控制流民的措施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5.
民国前期,苏北地方匪患严重,呈现“匪化”趋势。其主要成因在于民国以来政治动荡而造成的社会秩序危机、苏北频发自然灾害而产生的生存危机、因土地集中而失去生计的大量流民,以及波及江苏的军阀混战。匪化对苏北的政治、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苏北地方社会失范的最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西晋永嘉末年,大量北方人口纷纷南下,成为东晋南朝流民的主要来源,但东晋以后流民仍源源不断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沉重的赋税杂税,繁苛的徭役兵役,频频的战乱等等,使广大自耕农民丧失土地,沦为流民。这也是东晋南朝时期流民源出从未止息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流民进入粤东北山区具有地区性的差异。粤北地区开发较早,土著势力强大;粤东山区开发较晚,流民势力远远超过土著,因此流民往往能以家族力量为基础,在一些山区形成稳定的定居点。大量流民进入粤东北山区,虽然造成了当地秩序的一度失衡,但也促进了粤东北山区的开发。同时,由于流民对于山区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粤东北山区生态的恶化和资源的紧缺,从而引发了清中期粤东北大量人口,向赣南、粤中等地区迁移。因此可以认为,明清时期粤东北的流民活动,对粤东北山区社会风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编户流民是唐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唐初,“江淮之间,爰及岭外,涂路悬阻,土旷人稀,流寓者多”。寺院编户流民则是唐朝特殊政策下的产物。本文拟就唐朝流民产生的原因、统治者对寺院的政策、寺院流民成份及寺院流民对社会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 唐代流民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首先,战乱所致。隋末,炀帝统治残暴,百姓生活困苦,大量田地荒芜,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阶级矛盾激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流民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民,一般来说,指丧失土地无所依归或因天灾人祸而流亡他乡的农民。流民现象并非近代独有,古代亦司空见惯。本文就古代流民问题,作一鸟瞰,就教于读者。一、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流民现象自古被视为社会病态。这除了它经常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外,还在于这种现象与中国农民“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背道而驰。众所周知,中国历来以农立国,特别是在个体小生产农业的生产方式下,土地成了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吐含万物”,农民各种生活所需,直接。间接都要从土地上获得,这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同时,由于土地具有不怕被抢劫、偷…  相似文献   

10.
16、17世纪英国流民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17世纪英国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与此同时出大量流民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流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圈地运动,价格革命,人口增长,解散修道院,解散封建家臣团,瘟疫和农业歉收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圈地运动,16,17世纪英国的流民问题实质上是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变革造成的,“与封建制度瓦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谭维新作为传教士到中国后,争取建立了开封教区,筹资兴建了理事厅街天主教堂,积极兴办教育、卫生和慈善事业,建立了培养本地神职人员的河南省总修院,抗战时期成立难民收容所保护难民,为天主教在开封的发展及社会改良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河南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河南省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通过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河南省情,对完善河南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在河南省的经济总量中,县域经济占了全省GDP近70%,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河南全省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强省必须强县,所以河南省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各县应因地而宜,根据自身优势狠抓特色经济,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此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就河南省农田粮食生产现状、态势及存在问题,对粮食产量稳定性评价及主导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河南省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政策制定以及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背景下,河南省污染环境犯罪情况不容乐观。通过大数据检索查找河南省污染环境罪案件,分析其呈现出的趋势,以对河南省污染环境罪惩治情况做一个宏观把握。从统计看出,河南省污染环境罪呈现逐年增长,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多,整体处罚偏轻,单位犯罪较少,量刑情节宽泛等特点。针对河南省污染环境罪惩治情况,河南省在刑事政策上应坚持"轻刑化"走向,加大单位犯罪的罚金刑力度,尝试对判处的缓刑案件适用禁止令,出台污染环境罪量刑标准,积极适用认罪认罚制度,积极探索污染环境罪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在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河南省目前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了33个参评因子,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方面构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即将展开新农村建设的河南省的土地资源进行了系统、综合的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的土地资源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阶段。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河南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豫剧作为河南旅游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篇章,对于实现我省旅游立省的目的很具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豫剧文化的艺术特色剖析,探讨豫剧文化如何促进河南旅游的发展,并针对豫剧文化与河南旅游的结合从产品开发、营销机制、政府扶植和人才培养四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马惠玲 《天中学刊》2012,(1):126-129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意义重大,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河南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还不尽人意。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改变观念,抢抓机遇,通过政策扶持和灵活的招生机制,迅速改善河南留学生教育的格局:提升、丰富留学生教育的层次,将外国留学生教育的重心由语言培训转变为学历教育;充分发挥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的独特优势,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外国留学生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其他省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改革中一些有开创性的做法进行总结,从中获取了一些新的改革思路,并提出开发河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统,在笔试内容和现场考试管理等方面对河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函数模型,并对河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