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歌德的《浮士德》和荷马的《伊里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被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历来享有崇高的声誉。别林斯基说:“无可争辨,歌德的《浮士德》是我们时代的《伊里亚特》。”“《浮士德》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丹纳指出:“近代两部巨大的史诗,《神曲》与《浮士德》是欧洲史上两个重要时期的缩影。《浮士德》确实是一部时代生活的广阔的史诗,它规模宏大,包罗万象。但是在诗剧中,歌德正是以其艺术家对生活本质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手腕塑造了浮士德这个世界著名的典型形象才获得如此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浮士德》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神性和魔性的冲突,善与恶的冲突是贯穿诗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具体来说,这主要是作者歌德充满矛盾的一生的体现,诗剧中处处体现了他的对立统一观,同时正是神性和魔性的对立统一促成了代表整个欧洲时代精神的"浮士德精神"。  相似文献   

3.
歌德的《浮士德》从开始到完成历时近60年。《浮士德》对于歌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忠实记录了歌德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创作《浮士德》又一次次将歌德从精神危机中拯救出来。它是歌德一生智慧的总结,又成就了歌德这位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4.
《圣经》作为歌德创作《浮士德》或隐或现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使得这部诗剧的思想、情节、结构等不可或缺的创作要素都可在《圣经》文本中找到原型。同时,由于作者歌德本人生活时代的变迁,又使得《浮士德》文本创造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而形成了原型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歌德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历经辗转,直到1831年,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终告完成。《浮士德》的创作历时六十年之久,其间,世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歌德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一切,都反映在这部跨时代的巨著之中。对于时代和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歌德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历经辗转,直到1831年,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终告完成。  相似文献   

7.
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已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诸多作品都围绕浮士德这一形象展开,其中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来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浮士德》两部作品的悲剧起因、净化作用以及生命力感等都不相同,其在悲剧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歌德的《浮士德》产生在欧洲狂欢文化的沃土上,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是一部狂欢化的悲剧史诗。文本的狂欢化因素既参与了文本的建构,又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从而使文本具有无穷的文学意蕴。本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歌德的《浮士德》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文学与音乐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考察外国音乐史,特别是欧洲音乐史,我们就会发现大量的这样的实例:音乐从文学中汲取营养,文学借鉴音乐的表现形式,二者互相渗透、互相阐发。自从歌德的《浮士德》诞生以来.欧洲许多第一流的音乐家都从宏大的《浮士德》中获得过灵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歌德创作《浮士德》的过程及歌德的生活经历入手,探究分析了该小说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并指出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反映了歌德的精神发展史。  相似文献   

11.
陈玲亚 《文教资料》2006,(36):73-74
读完《浮士德》,一种困惑油然而生。在“围海造田”的大事业中,歌德终于让浮士德心迷神醉地喊出了那一声“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以此圆成了浮士德一生的不倦追求。然而直接引发浮士德迸出这句可能使灵魂沦丧的心声的满足感,却是一种“盲目”的虚幻幸福:人们挖掘壕沟、构筑自由王国的声音,其实是鬼怪的掘墓声。尽管天使最终将浮士德拯救了去,他实质上还是一个受骗的瞎子。于是疑问产生:这个“美”,究竟是怎样一个可以为之万劫不复而不悔的澄澈之境呢?浮士德自以为已“得”,现实却与之悖反;浮士德本该下地狱,但最终却升入天堂。歌德通过这样…  相似文献   

12.
《浮士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所著的一部博大精深、美不胜收的不朽杰作。《浮士德》的创作时间长达60年之久,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涯。在这60年间,欧洲正处于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发生了一系列极其重大的事件,如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法国革命、拿破仑时代等。这些事件可以说是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旧的封建制度的矛盾中产生出来的,新旧社会关系的冲突引起欧洲整个社会的剧烈变动,而歌德作为文艺复兴的继承者、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当代历史变化的目睹者,事实上也是它…  相似文献   

13.
【导读】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也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歌德一生勤勉写作,除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有著名诗剧《浮士德》,文艺言论《歌德谈话录》,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性作品《诗与真》等。  相似文献   

14.
[作者档案] 歌德(1749-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德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同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一起,并称为欧洲四大文化名人。歌德的主要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威廉·迈斯特》和《西东合集》等都成为世界经典名著。《歌德谈话录》是由艾克曼辑录而成的。  相似文献   

15.
歌德及其浮士德精神影响了宗白华的一生,他研究歌德的主要篇目是《歌德之人生启示》。宗白华对歌德的研究旨在从歌德或浮士德精神中找到当时中国青年解救的办法乃至当时整个中国的出路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眼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才使得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局。然而,也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意义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文章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眼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以之为基来阐释《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歌德的全部著作中,《浮士德》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巨著之一;它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极高评价和所有进步人士的重视。《浮士德》之所以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创作,因为作者在这里通过他所塑造的极完美的艺术形象,把一个特定时代的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从多方面真实地反映出来。惟其伟大,所以争论亦颇多,焦点在:《浮士德》是否是一出悲剧? 西方学者多数认为《浮士德》是一部悲剧。最激进的“悲剧派”认为,“正象它全名所强调的,《浮士德》是一部悲剧,是依照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卡尔得伦的  相似文献   

18.
歌德是怎样描写浮士德的性格矛盾的?促使浮士德性格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围绕着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歌德把浮士德的性格矛盾作为一个层迭的过程来描写。其次,指出这是浮士德不断抛弃旧的自我,走向新的自我的过程,是其自身的不断否定。最后,论述了浮士德形象的典型性。通过浮士德自身的否定和思想性格的演变,展示了整个新兴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精神发展的过程,认定了人类在矛盾斗争中才能求得前进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9.
屈原与浮士德并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众所周知,屈原是中国古典名著屈原辞中的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浮士德则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在浮士德身上有歌德的影子,但浮士德到底不是歌德。屈原和浮士德相比,时代不同,种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传统也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以毕生精力探索  相似文献   

20.
【导读】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也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歌德一生勤勉写作,除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有著名诗剧《浮士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