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1919年春陈独秀被免除文科学长,不久离开北京大学,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捩。陈独秀作为文科学长疏于治学,同人喷有烦言;民初北大人事素来复杂,文科为浙籍太炎门生所把持。相对而言,陈独秀人事孤弱,又与他们怨隙颇深,难以在北大立足;因其私德不检、生活放浪,授人以柄,直接导致他被免除学长一职。陈独秀被免除学长,以及不久离开北大,预示着北大由启蒙而学术的学风转向,还隐含着他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而做出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2.
<正>1918年1月,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当时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主持北大文科,胡适、刘半农等在蔡元培、陈独秀的邀约之下担任文科教授。《新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个人主办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他积极响应胡适、陈独秀等人宣传新文学、新思想的主张,并开始作白话文。这一年  相似文献   

3.
1917年初,陈独秀应邀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襄助改革.以往对陈独秀在北大改革教育的研究较为笼统,既未留意到陈独秀在学长任上的主要工作及其繁复程度,也忽视了改革过程中的观念冲突与现实阻力.面对已然固化的陈独秀的教育家形象,从学理上研究和探讨其教育思想与活动显得十分必要.事实上,陈独秀拟借文科学长职权在校内推行文学革命,然受限于文学观念冲突、师资质量差异及学术基础薄弱等主客观因素,陈独秀既无法主导文科学门改革方向,又缺乏可靠师资落实改革方案,可以说他在北京大学教育革新过程中劳而少功.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由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是一个多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历史过程。北大文科学长的解职、被北洋政府逮捕以及逃避重新抓捕、第三国际代表与陈独秀接洽发起共产党、在南方被守旧势力的围攻、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总书记等,这些因素综合起作用,促使陈独秀一步步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5.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他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称为《新青年》),是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6年底,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他实行“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方针,聘请许多新学之士到北大任教。1917年初,陈独秀受聘为文科学长。这时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也在北大文科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后的第一件事,是物色北大新学的领军人物。他的好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汤尔和向他推荐了陈独秀,并将十余本《新青年》杂志交给他。他翻阅了《新青年》杂志后,马上决定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月薪300元,并立即徒步前往前门外煤市街的旅店拜访陈独秀。1905年,蔡元培和陈独秀曾在上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期间,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确立新的教育方针,变革教育思想;聘请著名学者,充实教师队伍;改革学科和教学制度,加强学籍管理,整顿学风;重视学生课外学习,培养研究能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绩。这些教育思想和教改实践对今天我国高校文科教学乃至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适进北大     
苗体君 《师道》2003,(8):44-45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当天他就去前门中西旅馆拜见陈独秀,并力劝陈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要职。陈独秀当时在上海办《新青年》杂志,在全国十分有影响力,此次是来北京出差的。他向蔡元培详述自己不善教务,且正忙于创办杂志,所以极力向蔡推荐他的安徽同乡胡适担此重任。  相似文献   

9.
胡适进北大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当天他就去前门中西旅馆拜见陈独秀,并力劝陈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要职。陈独秀当时在上海办《新青年》杂志,在全国十分有影响力,此次是来北京出差的。他向蔡元培详述自己不善教务,且正忙于创办杂志,所以极力向蔡推荐他的安徽同乡胡适担此重任。  相似文献   

10.
刘文典与陈独秀都是近代皖籍著名的学者,两人一生的关系基本是亦师亦友。在长期的交往中,陈独秀对刘文典大力提携,而刘文典积极呼应和支持陈独秀早期各种活动。刘、陈二人最后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交往疏远。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是在陈独秀的关心、支持下翻译、出版的。陈望道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陈独秀从北大图书馆借来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供其翻译时参照;当译稿脱手后,他又亲自审阅把关。为及时印行《共产党宣言》,陈独秀积极筹措出版经费。陈独秀不仅是《共产党宣言》的重要传播者,而且把《共产党宣言》作为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五四"以后,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由庇护人转为正面和积极的"疏导"者。他与陈独秀的珠联璧合,既奠定了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依托、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使自己立足北大,发展教育,独具个性的新文化抱负得以从容施展。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主张,意义超出了学校的范围,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为新文化运动提示了思想解放应有的和更高的境界。他引入欧洲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也使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愈趋深化。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呈现不同阶段的特点。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要不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及如何中国化等方面。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与陈炯明尽管分属不同阵营,但拥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理念。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应陈炯明之邀赴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与陈炯明短暂合作,并结下了不错的私人友谊。陈炯明与孙中山在广州决裂后,陈独秀与中共中央旗帜鲜明地支持孙中山,反对陈炯明的背叛行为,陈独秀与陈炯明由此成为势不两立的政敌。两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也为那个时代诸多重大事件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环境提供了别样的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15.
谁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一种说法是陈独秀,一种说法是李大钊。从广义的五四运动来看,陈独秀、李大钊二人都是总司令。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引领着那个时代的发展,引领着当时全国一大批先进的知识青年,也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阵地。1915年9月至1918年6月这个时间段的总司令是陈独秀。在1918年7月至1919年4月间,陈独秀的思想落后于李大钊,这期间的李大钊应该是总司令。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位伟大的践行者。陈独秀从调查研究中国工人阶级的现状人手,号召工人群众迅速觉悟起来,认识到自己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陈独秀主持创办《劳动界》、《伙友》等刊物,直接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取得的最伟大的政治成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王若飞和陈独秀在中共党内是两位重要人物。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在党内受到批判,王若飞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他。在中共六大上,王若飞多次发言阐述对陈独秀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一位革命家的胸怀,后来得到毛泽东的赞扬。王若飞曾是“陈独秀派”,但后来没有参加“托陈派”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