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盾 《中国科技信息》2006,(24):254-254,256
立足于新时期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从现代视角对二者的含义与特征进行研究和论述。针对现代社会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从历史上的技艺、现代社会中的技术、现代社会中的技艺关系三个角度分析了艺术的技术性问题,目的在于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分析,力求有助于对该问题在哲学层面上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王炜 《情报科学》2001,19(10):1017-102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外部自然世界,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生存空间-网络空间。本文暂不探讨它所引的一系列道德和法律上的现实问题,而是试图从哲学角度,论述本身作为客体对于主体存在可能造成的影响,由此说明无论从单纯个体,还是个体的联合体的角度来看,单纯的网络社会本身都远非人类生存的理想王国。  相似文献   

3.
赖怡静 《科教文汇》2012,(21):195-19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日益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此同时,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出现了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趋向,乱象丛生。因此,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当代中国实践发展提出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只有了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动因,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等角度入手,才能更好地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引领中国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修学旅游,是一种精神游历和漂泊体验。 修学旅游的目的比较简单,一是见证文化、梳理感觉,尽可能入乡随俗、身临其境;二是吃苦尝酸、体察真知,以求得到更大空间的精神振奋。虽然修学旅游在短促的“行动”中,很多时候只捕捉到那些新鲜活泼的东西,但从学业角度已获得对旅游地文化层面上的认知,如果两方面得到很好的融合贯通。修学文化游就可能带来一种大精神和大胸怀,进而影响人的一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着重探讨并分析了科学精神的培养问题。指出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是最为根本、最为关键和最为重要的方面;科学精神的培养应坚持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融合,应倡导学科问的交叉与融合,应强调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原理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加强科技期刊精神层面内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编辑工作的角度讨论了加强科技期刊精神层面内涵的重要意义,论述了科技期刊在选题、组稿、审读、加工、版式设计、栏目编排等环节中加强精神内涵的若干方法,指出在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中要关注社会发展、注意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把握知识创新、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论述了体育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认为体育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体育为现代人奠定了身体基础,体育培养了现代人的个人效能感与开拓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刘钝 《科学中国人》2003,(10):24-25
先破题,“科学”不须多说;“平民主义”——按任鸿隽先生的注解,“就是所谓德谟克拉西”。可能有人要问了,你为什么不直说“科学与民主”呢?原因是,那个题目太大、背负太沉重,又为论者伏下了太多的空凿陷阱。任先生这里的“平民主义”,或许迹近于现代意义之“民主”所涵盖的人类生存方式,这也正是一个值得今人深入讨论下去的话题。无论如何,在这篇小文里,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集中表现出了鲁迅的思想,特别是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在《阿Q正传》中,从中国的现实生活出发,真实地描写了一个落后,麻木,健忘,有着严重精神胜利法的,不觉悟的悲惨农民的形象。这篇论文将从三个层面两个阶段,对阿Q这个人物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所谓三个层面,是指阿Q性格内涵的三个主要方面.即一个贫穷的流浪雇农;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一个有着严重精神胜利法的人。重点是对他的精神胜利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所谓两个阶段,是指阿Q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不同表现。通过对阿Q革命的分析,进一步反映出他的麻木,愚昧和不觉悟。通过分析,试图达到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部作品,理解鲁迅的思想及其精神。对以后人们研究鲁迅的作品及思想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的几种误读及其矫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对科学精神的误读,包括内涵扩展性误读,功能泛化性误读,与人文精神之关系的误读以及教育必要性的误读等等。因此,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必须完成双重任务:一方面是正面的科学精神教育,另一方面则是矫正对科学精神的误读并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效应。矫正对科学精神的误读,首先要从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入手,其关键在于培养理性的怀疑精神。通过教育,传导科学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矫正对科学精神的误读,弘扬科学精神的最主要渠道。另外,不必须从环境视角上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体的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11.
宋正海先生等近150名学者提出修改《科普法》,废除“伪科学”提法的建议后,一些人从维护科学清誉的角度出发,认为废“伪”荒唐,而我们认为此事不但不荒唐,而是维护了科学精神和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朱春艳  陈凡 《科学学研究》2003,21(3):249-253
文章通过对人之本性、起源、生成、存在和伦理等各方面的学理分析,阐述了在技术许可的前提下“克隆人”存在的合理性及可能出现的趋势,提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形成的,应该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进,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属自组织现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天生有着向善的本性,因此在克隆人问题上应审慎思考科技发展和传统伦理的关系,在科技和伦理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特征的分析,结合近现代科技革命与其发生的影响,说明中国人思维方式在其变革过程中所作出的调整和呈现的特点。借此寻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即缺乏科学的理性和信仰。这应该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业已出现的各种经济、政治和教育等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提出中国传统思维变革的有效路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而以近现代西方科学精神为其内容的现代化教育。  相似文献   

14.
萧放 《百科知识》2007,(6S):45-47
城隍神是城市的守护神,城隍庙是供奉城隍神的神圣空间。在传统中国上至京城下至地方各府州县都有城隍庙祀,城隍神在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传统中国社会秩序,有两套体系加以保证:一套是现实的社会行政体系,以实际的政治运作,通过大大小小的官吏实现对社会的控制;一套是象征体系,以形形色色的神灵信仰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著名作家休·麦克兰南是一位传统信仰已幻灭 ,但又确信信仰危机是时代最大的危机的作家。为解决这种矛盾 ,他在“上帝已死亡”的社会中创作了这部《长夜漫漫》,在书中以重新定义的上帝形象来回答现代人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探求的关于生命的目的和意义的问题。这部作品分别涉及了三位主要人物的精神探索过程 ,突出了乔治在杰罗姆和凯瑟琳这对精神上的父母的帮助下重新找回信仰 ,重新发现生命的目的和意义的过程。作品表现了作家个人理想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刘红云 《科教文汇》2009,(23):241-242
“天人合一”说,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既是世界观又是人生观,在人的行为方式中又表现为一种精神品质。面对着社会的转型,人们在生活方武发生转变的同时,还面临着精神信仰的缺失。本文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读,从而探究其在何种意义上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塑造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学角度论述了提高办馆效益的问题,强调在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中应贯穿崇尚经济效率、追求社会效益的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18.
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我国已成熟运营了近三十年,但仍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归纳了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探讨了传统项目管理的运营模式;针对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缺陷,研究了现代人管理的理论;提出了在传统模式的项目管理中引入现代人本管理方法,形成人、团队、物、流程的全方位深层次管理模式,称之为现代人本项目管理模式,用以解决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卫文 《科教文汇》2007,(5X):175-176
现代的伦理生活方式遮蔽了其本质;相应地,现代人失却了精神。而在希腊,希腊诸神出现代表着精神的诞生。伦理生活是人的本质,人们以伦理实体为个体生命的规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希腊是一个精神诞生的时代,现代的哲人回忆起希腊的时候,不仅仅是回忆起希腊的伦理生活,更是将希腊作为精神诞生的摇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现代图书馆精神理解入手,提出了现代图书馆精神包含用户至上、平等共享和开拓创新精神三个方面内容,并从图书馆2.0建设的角度,阐述了现代图书馆精神在建设中的作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