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新闻行业在传播社会信息方面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闻采访活动数量也越来越多,记者采访形式也愈加丰富。在社会大繁荣的发展形势下,新闻业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闻采访的重要力量—记者,却开始出现良莠不齐的发展现象,新闻采访中的冲突事件也越来越多。为此,本文将从非规范性角度下,结合记者采访活动实践,探析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2.
胡丽娟 《新闻传播》2015,(3):102-1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新闻行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新闻采访活动的数量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在这种新闻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形势下,记者的采访行为开始出现参差不齐的发展现象,在新闻采访中的冲突问题频频发生,本文从非规范视角下的新闻采访冲突角度出发,结合记者采访活动中的实际,对记者采访的非规范性视角下新闻采访的冲突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的生态环境在改变,记者的采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记者一方面要履行好揭露社会丑恶一面的责任,又要遵守记者的职业道德。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往往会因挖掘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而采取一些非规范性采访手段,因此可能会引起冲突事件。本文对采访的非规范性和新闻采访冲突做了简要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规避方法。1新闻采访冲突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不但方便,而且快捷,同时对新闻的真实性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纸媒记者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只有深入调查事件,了解事实的真相,做到对公众负责,这才是一个纸媒记者的职责。因此,本文首先介绍纸媒记者具有的优势,然后分析纸媒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问题,最后研究新时期纸媒记者采访形式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亮 《新闻三昧》2001,(8):28-29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入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著特征。涉入采访方式虽然有助于记者获得事件真相,但若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动摇记者的客观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纠纷。那么,如何规范记者的涉入采访呢?这一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在揭露腐败、违法、犯罪等社会丑恶行为和现象中成为一个很有效的手段,进而成为新闻媒体获得关注的“必杀技”.但隐性采访过程中侵权行为的不断发生,与程序正义的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争议与质疑.  相似文献   

7.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8.
洪燕  徐曼 《新闻前哨》2005,(7):27-28
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介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舆论监督报道的采访因为涉及暗箱操作,触犯了被采访者的既得利益,记者遭遇粗暴拒绝,甚至受到辱骂、推搡、殴打和伤害的事件时有耳闻。这类采访遭拒事件表现出来的冲突比较激烈,暴力色彩比较明显。事实上,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有过新闻采访经验的人对“无可奉告”这样的外交辞令并不陌生,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得更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本文将重点分析这类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 隐性采访,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收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其采访的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新闻实践中,这两类隐性采访都经常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满足了人们的知情…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介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深入探析采访对象的不合作原因以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是每个记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以其直观迅速、真实可信吸引读者眼球,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青睐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媒体记者各显神通深入新闻现场报道。然而,我国的社会法制已日益健全,权利界限也越来越清晰,"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业内外一度也是争论不休,记者因隐性采访造成新闻侵权吃官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新闻侵权,业内人士也越来越重视。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介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深入探析采访对象的不合作原因以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是每个记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信息传播的变化,我国民众越来越关注电视新闻的质量。而采访作为新闻记者获取电视新闻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记者提供优质新闻的基础。所以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必须注重提升自身的采访艺术,以成功获得更加直接、有效的新闻信息。本文在概述提高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提升其采访艺术的科学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展现新闻事件实现新闻报道的价值,是广播电视记者的天职,而社会生活复杂多变,采访对象的特点千差万别,需要记者以职业之情引导人性之情,从而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层价值,进而传播社会正能量。本文分析了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对记者在采访中如何合理引导情、深入提炼理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产品生产工作以及新闻传播工作,都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与此同时,新闻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新闻生产技术的革新,既为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带来机遇,也为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以推动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适应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生态为出发点,对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面临的要求,以及采访与写作方式的创新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新闻媒体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使得记者的专业技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一篇新闻报道的好坏取决于采访者观察力的好坏,所以,提升新闻记者的观察力和报道力具有相当的必要性。这篇文章就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实际运用进行简要的剖析,列举了一些新闻采访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是新闻产品呈现中的关键环节,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形式、要求和习惯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新闻记者采访工作难度提升。本文分析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创新策略,总结采访工作创新经验,以适应时代进步要求,提升新闻记者采访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新闻采访被拒绝的情况变得越来越频繁,严重时甚至出现过记者被打骂的暴力行为,相较而言,最常见的情况是被采访者以非暴力的形式拒绝或是不配合记者的采访。针对这种情况,记者需要掌握应对方法,本文即对"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采访技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亮 《青年记者》2001,(3):47-48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在中国新闻史上,涉入采访早已有之。1936年秋,著名记者范长江奉《大公报》社之命。化装成一名公司职员,只身深入西蒙额济纳旗,刺探日本人人侵西蒙的动向,就是一次成功的涉入采访。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数量越来越多,新媒体也随之出现,许多突发新闻和社会事件都是新媒体率先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新媒体具有换代周期短、功能全、效率快等特点,其产业已具雏形。这就要求记者们在新形势下,提高采访工作效率,把采访形式多样化。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在采访工作中如何应对与创新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