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基于创造学和心理学的视角,以物理学领域的194位诺贝尔获奖者、375位中科院院士和291位工程院院士为研究对象,探讨原始性创新驱动因素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原创人才的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形成,从而有效提高原始性创新的绩效。创新人格对创造性思维具有显著影响,而创新思维对创新技法具有显著影响。创造性思维在创新人格和原始性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创新技法在创造性思维和原始性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创新技法在成长环境和原始性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政策制度环境正向调节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法对原始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等。与我国两院院士相比,诺贝尔获奖者在创造性思维、创新技法等方面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原始性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的BP-DEMATEL模型构建,分别对物理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三类群体数据的原始性创新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指标重要性分析。通过中心度与原因度测试,提炼出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原因类影响因素和结果类影响因素。进而对三类群体的主要环境类影响因素实施比较,探寻两院院士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原始性创新环境方面的差异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中国大陆地区原始性创新环境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关于原始性创新中人才驱动因素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很少关注原创人才人格特质对于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901-2012年期间物理学领域的194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375位中科院院士、291位工程院院士的人格特质统计数据,从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证据推理的角度,系统探讨了推动原始性创新的原创人格的构成要素和维度,并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及工程院院士的原创人格特质进行比较性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大陆科研人才为何与诺奖无缘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4.
原创人才作为原始性创新主体,其原创人格更是原始性创新之魂。结合前人研究提出对原创人格内涵的理解,探讨国内外原创人格的研究现状,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切入点,基于物理学领域对原始性创新有突出贡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进行相关专著和官网个人传记的研究,分析物理学领域原始创新为代表的原创人格,旨在为今后其他领域原创人格结构研究及原创人格塑造提供新启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 ,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步伐 ,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各种政策与措施激励和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在众多国际科学奖项中 ,历经近百年历史的诺贝尔奖被一致公认为最具权威的科学奖项。诺贝尔奖不但反映了现代科学的历史 ,而且也与 2 0世纪蓬勃发展的技术进步紧密相连。获奖成果不但有重要科学发现、重大理论创新 ,还有重大技术创新以及实验方法和仪器的重大发明。诺贝尔奖所激励的 ,事实上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创新。目前 ,我国的科技工作仍普…  相似文献   

6.
原始性创新综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原始性创新做了一些初步探讨,本文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原始性创新的内涵、我国原始性创新不足的表现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简要梳理。一、原始性创新的定义及相近提法关于“原始性创新”或“原始创新”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重视基础研究,推动原始性创新》一文中认为:“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从而推出的创新成果,它不是延长一个创新周期,而是开辟新的创新周期和掀起新…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领域知识与人才的传承规律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领域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存在着大量呈"链"状模式相继传承的现象,并表现出明显的接代连续性、集聚性、扩散性、学科交叉与合作性等特征.通过学术、师生关系、科研机构等科学中介和栽体的联结、传递、延伸,一代一代诺贝尔奖成就和人才大多能够加以连接,形成一条条通向诺贝尔奖的历史传递链.为此,深入揭示诺贝尔奖传递链的特性及传递规律,对于我国的原始性创新及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从科学界社会分层理论方法出发,重点对我国的两院院士与国际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龄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学界存在缺乏世界顶层科学精英、青年科学家成长缓慢和科技合作与交流少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培养并吸引科技人才、培养青年科学家和加强科学合作交流三大具体建议,对优化我国科学界社会分层和培育青年科学精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国内高校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的实证研究方法,对近年来国内高校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领域中取得较大影响力的原始性创新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选取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四个原始性创新案例,通过对这四个案例的剖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形势下国内高校原始性创新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本研究归纳总结了三个层面的七个要素对原始性创新产生重要影响:个人层面(海外背景与职位荣誉,浓厚的科研兴趣和长期的知识积累),团队层面(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方法与环境和跨学科团队合作)和制度层面(合理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原始性创新研究综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推出创新成果。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社会中,原始性创新更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但目前国内外对原始性创新的研究有限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原始性创新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展现原始性创新的初步理论体系,并试图寻求进一步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主创新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中心环节,而国家创新环境是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从市场、政策、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七个主要的环境因素,提出了未来创新政策制定中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崔雁飞 《现代情报》2007,27(5):121-122
本文表述了图书馆创新的定义、内涵和特征等概念,强调了图书馆创新的集成本质,讨论了图书馆创新的动力、主因和对象等范式,分析了图书馆的观念、制度和管理在创新平台上的创新内容。  相似文献   

13.
创新、创新族群、创新链及其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具有主导多维动态集成的系统特征。空间意义上的创新族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表明,中小企业空间完全可以利用创新族群来规避“熊彼特之谜“。创新链思想的提出,为解决我国长期以来技术链、产业链、技术创新链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提供理论指导。据此,就我国创新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背景下,为保证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开展区域创新系统运行(以下简称RISO)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简单介绍RISO"四三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以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设这一区域创新的典型案例为对象,实证研究了RISO"四三结构"模型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5.
刘建国 《科研管理》2016,37(11):52-60
将创新价值链从研发到市场的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以设计创新障碍、过程创新障碍和市场创新障碍作为创新间断标志,分析了价值创新要素对创新失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的创新失效表现出较强的“两端效应”,创新价值链前、后期失效大于中期失效,创新障碍表现出功能设计、工程化能力和商业模式为特征的创新失效关键路径。在创新失效形态上,市场失效和技术失效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创新失效形式。不同阶段创新障碍对失效形态的影响存在差异,设计创新障碍主要影响技术失效和市场失效,市场创新障碍主要影响市场失效和财务失效,过程创新障碍对三类失效形态都有强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创新的源泉     
对希普尔的“创新源分布模型”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分析了其对创新管理研究方法、企业创新管理和制定创新政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开放式创新视角讨论了二次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一个两阶段模型,阐述了内向型与外向型、二次创新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内向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二次创新;二次创新负向调节内向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外向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创新能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问题,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创新中的风险进行了剖析,归纳影响创新成功率的几大关键因素:观念与组织结构、创新中的主要矛盾、创新的速度以及合作创新等,从而达到提高创新成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整理和比较,归纳技术创新概念的演变历程,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除了需要满足经济效益要求,还要满足环境效益的要求;对比环境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概念的异同;从技术创新目的的角度,对绿色技术创新进行界定,并分析绿色技术创新的阶段性、跳跃性、双重外部性和制度导向性特征,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