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些年来,运用幽默笔法写就的新闻愈来愈多了,这也可以说是新闻改革的一个收获。在新闻中以幽默的魅力,冲破死板枯燥的写作模式,给新闻增添了可读性和趣味性,又有助于增强报道的深刻性。那么,何谓幽默?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有位漫画家还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论述幽默的涵义和特征。他也说,幽默不仅要有趣、使人发笑,还要有所含蓄,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使人在笑中引起联想和推断,领悟其中的含义,和一般的滑稽逗乐不同。笔者认为,用幽默笔法写新闻也必须掌握准这一点。有  相似文献   

2.
一、幽默的定义 什么是幽默?幽默大师们各有各的解释。幽默本是一个外来词,《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举个例子来说:三十年代,文学家郁达夫那时还是个穷学生,后来撰文得了稿酬,形势有了转机,一次相约好友在饭店请客。当他付款时,从鞋底抽出一张票子,好友大为不解,问他这是为何,而他则解释说:“过去这东西一直压迫着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报与山东荷泽毛纺厂从元月至4月联合举办了“龙风杯”幽默新闻征稿活动。征稿启事说:“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即为幽默。”“生活中存在着幽默,也需要幽默的形式来表现。而你只需留心报刊上的某些新闻报道,常可品出妙不可言的幽默味道”。现选载几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幽默的解释,《辞海》(1979年版)是:“美学名词。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 人们的生活中就离不开幽默。在西方不少国家  相似文献   

5.
变味的幽默     
郑直 《今传媒》2003,(2):31
《现代汉语词典》对“幽默”一词的解释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但读了《喜剧世界》2002年第12期“幽默台历”专栏刊登的《王朔VS金庸》一文,给人的印象是既不“有趣”,也不“可笑”,一丝极不舒服的沉重感反而袭上了心头。  相似文献   

6.
陈燕 《新闻前哨》2006,(8):73-74
何谓幽默?《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到,幽默是一种机智、谐趣,它来源于对生活别出心裁的发现,同时又是一种创造谐趣的艺术,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7.
幽默.是一种语言的智慧和艺术。它指言谈、行为有趣或意味深长。幽默充满我们的生活.几乎无处不在。在文学创作中。不少幽默大师巧妙运用,为作品增色添辉。在新闻写作中,幽默也大有用武之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介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现实生活中的幽默现象。被大量摄入新闻作品.扩大了新闻传播领域,丰富了新闻审美形态.拓展了受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幽默,按词典上的诠释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 然而,有趣、可笑、意味深长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幽默。一些低级、庸俗甚至骂人的东西,有时虽然可笑,但它决不是幽默。 前不久,中央一家大报集纳了一些北京的“幽默”,并冠之以“幽默经典”。我认为,它非但不能称为“经典”,甚至连幽默的边也不沾。不妨试举两例: 其一:“在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位年轻的姑娘不小心把口红印在前面一男青年的衣服上,姑娘非常尴尬,连连道歉。男青年报以善意地一笑:没  相似文献   

9.
王再承 《新闻窗》2005,(1):52-53
何谓幽默?关于它的定义不少,主要是指用含蓄、凝练、机智、风趣而又诙谐的方式(包括行为举止、谈吐文章等),揭示生活中的某种矛盾或哲理,令人发生会心的微笑。可以说,幽默新闻是一种用诙谐有趣的方式,提示生活中的某些矛盾或哲理,让人在轻松愉悦中感到意味深长、有所了悟的包含艺术表达方法的新闻。幽默新闻在国内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孙乔惠 《新闻窗》2013,(1):81-81
幽默在《现代英语词典》中,主要是“有趣、可笑和意味深长”,蕴含深意是幽默的主要特征;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幽默主要是“谈吐、行为、文章让人发笑,表达和欣赏这些特点的能力”。在各种媒体新闻信息报道趋同时,我们就必须根据不同的观点和视角,用不同的评论分析去打动和吸引观众。因此,以幽默的点评方式进行新闻主持,对新闻节目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幽默”与“晚会幽默意识”“幽默”一词古今中外一直难以准确界定并得到公认,《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我们估且以此作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写新闻,有人总是把它与平淡无味的平铺直叙,一本正经的议论说教联系在一起,这也并非毫无根据。翻开我们的报纸,听听我们的广播,看看我们的电视,死板着脸毫无新意的八股格调的确不少。这几年,我国报纸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对语言的生动形象仍然重视不够。这种情况,亟待改进。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情文并茂,方法有多种,采用幽默笔法,也应算作其中的一种。什么是幽默呢?一些百科全书、词典都有注释,如:“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 (《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13.
新闻,可不可以用幽默手法来写?新闻能不能幽默?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结合新闻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有的新闻可以用幽默的笔法来写,新闻可以幽默。这是因为:幽默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作为现实生活最新记录的新闻,为什么不能反映这种存在呢有位哲人说:“幽默是聪明人的财富”。而聪明人应该也经常是新闻报道的对象。这个人讲话很幽默,把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有趣的比喻之中,使人听了会心微笑或大笑,笑中受到启发。记者把它写进新闻,既能使新闻生  相似文献   

14.
贺东梅 《记者摇篮》2000,(4):22-22,21
新闻,可不可以用幽默手法来写,新闻能不能幽默?这是个挺有争议的问题。笔者结合新闻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新闻可以用幽默的笔法来写,新闻可以幽默。这是因为:幽默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做为现实生活最新记录的新闻,为什么不能反映这种存在呢?有位哲人说:“幽默是聪明人的财富”,而聪明人应该也经常是新闻报道的对象。这个人讲话很幽默,把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有趣的比喻之中,使人听了会心微笑或大笑,笑中受到启发。记者把它写进新闻,既能使新闻生辉,又不失于新闻真实,有何不可呢?还有些新闻事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竞争十分激烈的西方国家,新闻从业者对自己的作品语言更加用心、讲究.因为可读性是新闻步入市场、贴近受众的一个重要条件.新颖、风趣幽默则是构成可读性的重要因素.明代学者李贽说:"同一话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所传播的内容是受众未知而欲知的,受众未知而欲知的东西越多,新闻的可读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6.
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主要的条件有两个:真实,新鲜.是否真实新鲜,是新闻与非新闻的根本区别.其中,真实是构成新闻的首要条件.一切新闻都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新闻的优势所在.可以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问题是新闻工作的首要问题.1982年<新闻战线>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陆定一同志,这位长期担任新闻宣传领导工作的老同志意味深长地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的问题.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就有人看."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的性质决定,新闻语言忌修饰夸张。而在报道某些社会新闻时适当运用表述上的幽默,则能准确而形象地勾画出事物的特征,引导受众了解事物的本质,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刊登在1998年3月5日《羊城晚报》第九版的新闻述评《谁在“风风火火闯九州”》,就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此文报道,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还没有出磁带的情况下,北京复兴商业城的音像制品柜台就举行了“水浒专辑首次上市”的销售活动,“‘李逵’睡得正香,‘李鬼’已经在风风火火闯九州了”。精当的比喻.辛辣的讽刺,引发的是忍俊不禁之后沉重的思考。 幽默的本意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也可以运用影射、讽喻、双关;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运用幽默手法比较普遍。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为新华社撰写的许多评论,笔调幽默,语言诙谐,堪称时评写作幽默手法的典范。但是,并不是在表述所有新闻事实的时候都可以运用幽默手法,如果在报道重大而严肃的政治、经济、军事新闻时也“幽”它一“默”,在传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自然发生急剧变化时也用曲笔,新闻的社会价值会被曲解、误解,造成误导。一则雷电击死人命的报道,如果单纯追求生动幽默,用“雷公发怒”来  相似文献   

18.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公民新闻"又称为公共新闻、参与新闻、民主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公民新闻"中的"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  相似文献   

19.
相声大师侯宝林虽然去世了,但他留给我们的相声是那么幽默有趣,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而今我们从电视上还可以看到他的笑脸,听见他幽默诙谐的语言. 令我终生难忘的是与他的第一次会面,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我始终被他意味深长、幽默诙谐的谈吐牵着鼻子走,不知不觉与他上演了一出对口"相声".  相似文献   

20.
新闻幽默AB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默既是一个语言学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幽默是英语humour的音译双语成语词典归纳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意思”。一般幽默的形式是笑话或漫画。当然,幽默并不是笑话和漫画的“专利”,如果巧妙地应用到新闻写作中,犹如麻油拌小菜──人人都喜爱。 几年前,笔者采得这样一则素材:某镇村民彭某,花2700元“买”得一外地姑娘欲做妻子,次日带至集市筹办结婚用品,姑娘便“神秘”失踪。笔者以《花钱买媳妇,人财两空》为题写了一条消息发至《湖南日报》社,经编辑“大斧”一“劈”,成了《男大当婚何太急,看女一眼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