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迁著的《史记》,两千年来备受推崇.宋代洪迈称为“天下之至文”.明代茅坤说《史记》的文章“如长江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乃是“千古绝调”.同是明代的凌约,更称之为“文章之绝技”.今人鲁迅,则称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日本学者斋藤正谦也说:“人昆仑之山,满目莫非金玉,然有千金之珍,有连城之宝,不能无差等.一部《史记》固为群玉圃,……是连城之宝也.”这部书所以获得如此崇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自成书流传后历代均有学者进行研究。有清一代则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本文综合评价了清人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对《史记》史学价值的肯定”、“对《史记》文学价值之再发掘”、“《史记》编纂学研究的成就”、“《史记》考证方面的成就”及“《史记》版本研究的成就”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徐柏容来信:读7期,愿献疑一、二。第13页“香港《史记》出版”条说香港出版了一本写香港历史的书,书名就叫《史记》,我觉得这事未必妥当,《史记》是中国史籍名著,不应再出一本内容迥异的《史记》,不容《史记》出现双包案。否则应属于取书名不当。因此,颇疑“香港《史记》”是否为“《香港史记》”之误,另外,写香港历史的《史记》,似不能如该文所称之为“香港版《史记》”,“香港版《史记》”只能以之称由香港出版之司马迁《史记》。 第11页言书中之序应排于目录之前,甚是。不仅“现代书籍”如是,据我印象,中国古籍似亦大多如是。这种排列次序是合乎逻辑的。但如目录排在序言之前  相似文献   

4.
《<史记>故事精选连环画》是21世纪出版社近期推出的一部重点图书。《史记》是我国人民所熟悉、所推崇的一部历史名著。它“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指司马迁所处的当代)”,可谓中国的第一部通史。《史记》冠“二十四史”之首,不独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无与伦比,且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原创的一档大型文化益智类节目,继第一季成功热播之后,2017年新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势回归,延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宗旨,弘扬传播传统文化,带领全国观众重温经典,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相似文献   

6.
电视在迄今为止所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中是受众最多的。接受群众的广泛性,是电视文学社会性的深厚之根源。一部“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的《史记》,成书已近两千年,作者司马迁对其的要求是“藏之名山,传诸其人”(司马迁:《报任安书》),确实也没有寄希望有许多的读者。《史记》从成书至今,真正读完它的人数终归是很有限的。然而,《史记》一经改编成电视文学,观众远比读过《史记》全书的读者要多得多。不过,电视文艺的形象化的播映,是比苦读文字原书要浮光掠影得多,但也要少费时间、轻松愉快得多,所以,从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7.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中华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蕴涵闪光的史家精神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历来为世人所称颂。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六中说:“古人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史书中,《史记》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著作.它是一部研究汉武帝以前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记述了许多档案方面的工作和思想,对研究中国古代档案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史记》中涉及到的档案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当代“史记”──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及其作者张涛郑志东,靳纯刚,郝子房司马迁的《史记》,世人无不知晓,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特色也成为从汉到明23史修史的典范,如今,又一部继《史记》精华,承明清民国通史演义文学之后,被学者读者誉为"2...  相似文献   

10.
读传记,由于传主的人品、行状的不同,那感受是不会一样的.一部《史记》“太史公三百篇”,“列传”七十篇占了一半多,“本纪”.“世家”中也不乏公认的传记,但读“游侠列传”和“酷吏列传”,或扼腕或发指,那观感定会迥然不同.我读  相似文献   

11.
张际会 《军事记者》2011,(10):59-59
鲁迅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文学两方面肯定了《史记》的地位价值。在一部史学著作中为后人保留了许多鲜活面孔,是《史记》一大特色,这得力于司马迁赢余历史人物的传神之笔。本文试从《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中挑出"泣数行下"这一特写镜头,  相似文献   

12.
《索隐》:《淮南子》云:“夫乱人者,若芎(?)之与槁本。”(中华书局本1982年11月第2版,3006页。下同)按:芎(?),辞书不载。此引《淮南子》文以释《子虚赋》“穹穷”一词,与“芎(?)”无涉,疑有误。检《淮南子·汜论训》,作“夫乱人者,芎(?)之与槁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芎(?)”似为“芎(?)”之误。芎(?),与“穹穷”为同义异形词,多年生草本植物,以产于四川者为佳,又名川芎。中华本所据底本清同治五年金陵书局本《史记》正作“芎(?)”,则中华本当属排印之误。  相似文献   

13.
刘晓 《大观周刊》2011,(9):24-24
《史记·项羽本纪》是太史公笔下最精彩,最悲壮的篇章之一,从壮极之巨鹿到悲徊之垓下,悲壮之气总贯于全篇,是《项羽本纪》美之所在,更是后世悲夫壮士发咏感叹的审美机枢。因此如何去解读《项羽本纪》的美,就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气”不仅是美的申介,还是审美的中介,是太史公笔下美的实质,了解这个“气”的运生状态再来从审美方面解读《项羽本纪》就会更深刻。  相似文献   

14.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附有王朗的儿子大学者王肃的传略,其中有一段专写魏明帝与王肃君臣二人有关司马迁写《史记》的对话,极为重要: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杨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这段文字的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表明到三国末年《史记》中的汉景帝和汉武帝二人的本纪尚属“有录无书”,可见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两篇本纪乃是王肃以后的学者们所补写,此其一。魏明帝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买“正史”记胡卫平(湖南省双峰县图书馆411500)曾国藩一生酷爱读史,尤好《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书,尝曰:“鄙人尝谓四部之书,浩如渊海,而其中自为之书,有原之水,不过数十部耳……‘史则《廿四史》暨《通鉴》是已。”先后购得...  相似文献   

16.
《史记》被誉为著名的“二十四史”中的“群史之领袖”,和“打开中国上古史的第一把钥匙。”鲁迅先生亦极力推崇《史记》,并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两千余年来,社会及人们普遍看到了《史记》的史学、文学诸成就和价值,而忽略或割裂了这些成就取得的重要来由,即“本”、“源”问题。这里,我们用唯物史观探究《史记》问世的由来,将会唤醒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提高和增强对档案及档案事业的真正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文化领域里,目录学素有“显学”之称。由于种种原因,史学家司马迁在目录学领域至今尚无一席之地。本文以事实表明,《史记》是一部空前规模的隐性书目文献。《史记》中隐含着目录学的理论和款目组织:辨析先秦诸子学术分野,揭示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考镜诸子学术源流,历数著述及学术成就,并以“互见法”揭示文献内容。《史记》对《汉书·艺文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两书都以国史平台展示图书文献,重视学术流派的辨析,重视图书层面的内在联系。司马迁为目录学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18.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整理训诂者代不乏人,但至今有疑处仍不在少数。本文广参“三家注”、梁玉绳、王念孙、泷川资言等诸家之说,选取《史记》中的几处疑点,于前人校勘诂说基础之上,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19.
论司马迁在编辑学领域的原创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破天惊的重大突破汉武帝元封三年,三十八岁的司马迁继任太史令,由此揭开了发愤著述的征程。《史记》是作者毕生惟一一部著作,也是华夏子孙看到的第一部中国通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的劳动成果在以后学术领域里引起的影响之大,用“石破天惊”形容当不为过。(一)首创以人物为中心的巨著文明悠久国家的早期文献似乎多半采用编年体形式,中国先秦时期也大抵如此。那时虽然有《尚书》之类的记言体,以及战国时代偶然出现的像《世本》那样的其他形式,但从整体上看,则是以时间为纲、简单记事的编年体称霸学术领域时期。以人物为中心的纪…  相似文献   

20.
小知识     
百衲本 :用各种不同版本的残本拼凑而成的一部内容较为完整的图书。“衲”系僧人用许多方块布头补缀而成的衣服 ,僧人称为“百衲衣”。以“百衲”名图书版本 ,系借喻其配本种数之多。其名始于清初钱曾 ,其所撰《读书敏求记·史记》下解题云 :“此本乃集诸宋版共成一书 ,大小长短各种咸备。李沂公取丝桐之精者 ,杂缀为一琴 ,谓之‘百衲琴’,予亦戏名此为《百衲本史记》,以发同人一笑焉”。清初宋荦曾集合宋本2种和元本 3种 ,配成《史记》80卷 ,近人傅增湘又增入明南监本 2 8卷 ,除去重复成 10 1卷。黄丕烈也曾以宋本 5种集配《宋文鉴》,以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