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时空     
人工合成生命即将诞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正在人工构造一种单细胞模型,这种模型能够自我复制和进化,已经具备了生命的基本特征。这表明科学家已经可以将没有生命的物质合成为新的生命形态。也许这种生命与我们地球上的生命并非完全相同,但他们可以在宇宙的任意空间里形成和存在。  相似文献   

2.
人类很早之前就在思考:外星人到底在哪里呢?我们怎么去找到他们?据说火星曾经适合生命生存,有的科学家甚至还在上面发现了外星文明遗址,另外在一颗遥远的星球——“超级地球”上,现在就极有可能存在生命……如果有一天外星人和地球人相遇,会发生什么呢?外星人会给我们带来快乐还是恐惧呢?  相似文献   

3.
环境科学是什么? 有一群科学家,他们穿梭在森林、农田,也游荡在湖泊、海边,但他们的目的不是旅游,而是为了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环境,并设法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群科学家被统称为环境科学家,他们从事的研究被称作环境科学。  相似文献   

4.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众多的科学家如同天空中璀璨的繁星放射着醉人的光辉,爱因斯坦则是现代物理学中光芒最耀眼的那一颗星。爱因斯坦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伟大成就,原因何在?通过这些成就,又能感受到其哪些科学品质呢?这些对我们中学教学有何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红艳 《山东教育》2002,(14):53-56
每次迎接新班级,我总要在第一节语文课上问这个问题:“喜欢诗歌吗?”也每次总会有如林的手臂举在我眼前,让我欣喜,让我觉得诗歌并没有离我们远去。的确,朝阳般的生命,使他们拥有了对诗歌得天独厚的感性认识,这火一般的青春、花一样的年华,是应该由诗来陪伴的。然而,当诗歌伴着改革的脚步走进高考试卷中的时候,我们众多的考生却紧紧地皱起了眉头———本来非常喜爱的诗歌竟成了他们顺利通过高考的拦路虎!为什么呢?为什么喜爱诗歌却难以准确地解读诗歌呢?原因其实也很明显,我们的学生纵然有着对诗歌的喜爱,这喜爱却更多的来自…  相似文献   

6.
1996年夏,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一方池塘上漂浮着60只小木筏,筏上竟然都种植着鲜艳夺目的向日葵!人们对此迷惑不解,为什么要把向日葵种到池塘上?难道是为了纪念1986年那场震惊世界的核泄漏大灾难?原来,这是植物科学家的杰作之一。他们利用浸没在水中的向日葵的众多根系,吸收和清除那些历经10年仍残留在水中的放射性物质铯和锶。因为科学家发现,向日葵天生具有一种吸收铯和锶的神奇本领。铅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危害,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清除它的方法。使他们感到棘手的是,铅与土壤中的矿物质结合得相当紧密。…  相似文献   

7.
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是每一位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也是众多教育工作者、科学家一直在反复研究、实践的东西。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灵光”的大脑,让我们的学习比别人轻松,成绩比别人好呢?科学用脑将慢慢为你解读。  相似文献   

8.
张洁的散文《我的四季》,结构简明整饬,行文流动婉转,而大量的诗性语言及象征手法的运用,更给文章增添了深沉的哲理色彩,让人为之感动,并浮想联翩。是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四季,这四季如何度过?你的生命正处于哪一季?你正彷徨、迷茫还是坚定、执着?四季的生命是怎样的?她又是如何行走在生命的四季里?张洁为我们打开了她心灵的一扇窗子,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她独特的人生体验,对于生命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9.
唐隽菁 《中国德育》2013,(20):64-67
“有没有一首歌能让你想起我……”, 学生时代时常哼唱的这首歌,总让我陷入无尽的追问:我们的品德教学能让孩子们想起我们吗?在和他们相处的这段时日里,我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什么?究竟是什么影响、改变、重塑我的课堂?追根溯源,还得从数年前看到的一席话说起:“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精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目标所在,然而在教育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受教育的客体这一单一身份,很多时候没有把学生当做自我发展的主体去对待,他们的内心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了解的还太少。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学生是涌动着生命活力的人,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只有以一种温和的教育方式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给生命以应有的尊重,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奏响和谐的生命旋律。  相似文献   

11.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上课有什么价值?这值得我们反思。在"去问题化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只是教会了学生机械、被动、教条的回答有着标准答案的问题,与此同时,却让我们的孩子慢慢地失去了他们该有的问题意识与能力。有位科学家曾说过:"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万有引力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一问题开始的。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2.
在火与水中寻找生命科学家正千方百计地加紧寻找藏匿于岩石、冰河和沸腾泉及其他非同寻常地方的生命。联邦的大量计划正在增加这一意向的项目,而且科学家们曾在华盛顿特区的一次紧急会议上讨论了他们的计划。国家科学基金会已经提出一项关于《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命》的新倡...  相似文献   

13.
科技简讯     
科技简讯在火与水中寻找生命科学家正千方百计地加紧寻找藏匿于岩石、冰河和沸腾泉及其他非同寻常地方的生命。联邦的大量计划正在增加这一意向的项目,而且科学家们曾在华盛顿特区的一次紧急会议上讨论了他们的计划。国家科学基金会已经提出一项关于《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记得一位作家曾经说过:“生命就像是一列永不回头的列车,载着各式各样的生命,呼啸向前;没有人知道下一站的地点,也没有人知道下一站的景物,对于自己的终点站,更是无法得知。所有的生命一起乘着这辆列车,体验一个充满挑战的旅程。”对于孩子,我们终究不会陪伴着他一直到达他人生的终点站。那么,我们该如何告诉他们,有关这列“列车”的事情?如何指引他在以后的路程中,遇到艰难险阻该如何面对?唯有书籍能够伴他们远航。  相似文献   

15.
琐思三阙     
宋丽娜 《成才之路》2009,(10):74-75
题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为生命的个体,学生的初中生活,只有一次,在这宝贵的、不可重复的生命进程中,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也许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思考和领悟……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众所周知,每一个成果的出现并不是某一个人单独完成的,而是众多科学家合作的结果。如我国神州五号的研制,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学科的专家参与,他们各负其责,相互合作,共同探讨研究才使我国的航天卫星顺利上天并成功着陆。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科学家的合作,我们的登天梦想何日才能实现?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现在的学生好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中不乏有霸道骄横,独断专行,自私自利,占有欲极强……在这样的形势下教育专家将课程理念做了调整,21世纪将合作的理念做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做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应该积极地改变教育观念,为学生合作创造条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风景     
郑一舟 《师道》2014,(12):51-52
我不知道高更在完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时他是否已经找到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但我知道从我十六岁去面对这三个问题开始,我一直是没找到答案的儿童。生命该归向何方?作为教师,你在有限意义有限的路程上想带孩子走向何方,看什么样的风景?我并不想夸大教师的作用,但是作为教育与启蒙者,我们的确在影响他们,推卸这种影响并不仅仅是怯于承担责任的表现,也是犬儒主义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8.
《天龙八部》一书中僧侣的角色众多,僧人的身份理应是这非人世界中最清心寡欲的一群,然而作者写他们,却无异于痴情众生。他们有爱有恨、有痴有怨,各自有自己的形象特色,也拥有不同的生命选择。笔者即以《天龙八部》中众多的僧侣形象不同的生命选择,分为顿悟出家、得心安乐、以死赎业、自由入世及袈裟内的真相几部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生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我们应该爱惜生命。可是,在我们周围却时常发生花季少年自杀的案例.他们何以对生命如此的不珍惜?也许是他们从来没有感悟到生命多么的可爱、可敬与可贵。本文尝试着用欣赏美的事物来让学生感悟生命。  相似文献   

20.
<正>2021年10月4日至6日,2021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先后公布,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得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和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美国生理学家戴维·朱利叶斯和雅顿·帕塔普蒂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是德国科学家本亚明·利斯特和美国科学家戴维·麦克米伦。他们是因为什么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呢?他们的发现有哪些神奇之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