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新型的社会交往方式在促进社会公共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近些年来不断升级的网络暴力便是例证之一。本文试以"人肉搜索"为例浅析其与网络暴力的关系、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并从社会、网络媒体、网民自身以及法律层面探讨理性应对网络暴力的途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网络暴力事件成为了互联网的负面产物,这种没有"口诛"只有"笔伐"的方式似乎已成为网民们的一种狂欢。本文从网民自身、网络媒体等方面浅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并探讨应对网络暴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李满 《新闻世界》2011,(2):70-71
网络把关角色的弱化,造成了虚假信息泛滥、垃圾信息成灾以及网络暴力等现象的出现,影响了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本文分析探讨了网络编辑把关人责任缺失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引起的原因和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有效减少和杜绝各种不良现象,净化社会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暴力"含义解析 "网络舆论暴力"作为一个新兴词汇,目前还没有专家给出权威性的解释,笔者在此试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和现象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不仅通过激烈的言辞等在网络空间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还会以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方式使网络的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郭亮 《新闻知识》2013,(9):30-32
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监督权利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观点,形成舆论,实现监督。其目的是传递社会"正能量",对现实中的国家和社会事务产生影响,为改革和发展纠偏护航。网络舆论监督信息如不加以有效引导,极易好事变坏,放大不良信息的恶劣影响,恶化社会舆论环境。可以从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开展网络媒体素质教育,建立网络舆论监督发言人制度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运用与疏导。  相似文献   

6.
任莺 《东南传播》2012,(12):91-92
近年来,网络语言暴力越演越烈,网络语言暴力的使用者、表现方式均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面对这些现象,笔者对网络语言暴力现状进行分类分析,并从法律、权威信息的树立、及网络媒体自律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为杜绝网络语言暴力,打造和谐网络环境作出一些努力。  相似文献   

7.
网络媒体发展已日趋成熟,以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带来跨媒介、跨产业融合的全球传播新格局,然而,网络大国也有成长的烦恼,因为网络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却伴随着暴力游戏风靡、信息垃圾泛滥、色情网站横行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空间上也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群体——"网络暴民"。  相似文献   

8.
王颖  齐超 《东南传播》2012,(1):99-101
网络媒体自诞生以来,已经深度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以其匿名性、开放性、无权威性等特点,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和充分参与公共事务的看似民主的空间。近年来"网络民主暴力"事件呈愈演愈烈之势,网络最初所标榜的"民主"已经沦为"多数人的暴政"。基于此,本文将在探讨"网络民主暴力"概念的基础上,在传播伦理的视域下探讨网络民主暴力的性质、成因及其与传播伦理的互动关系,并提出解决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闫蕾蕾 《青年记者》2012,(32):67-68
《搜索》中的网络暴力分析2012年7月6日,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搜索》正式上映,该片改编自唯一一部入选"鲁迅文学奖"的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影片以一个小的社会事件,经过网络媒体曝光、放大以后引发一系列社会反应,最终导致女主人公承受不了社会舆论压力而自杀身亡为主题,直击网络暴力及其危害这一社会现实。博客、播客、微博等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个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播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成为媒体公民。帕特里夏·华莱士说过:"在面对面交往时,人们更倾向于赞同对方。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暴力的平衡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权辉蓉 《青年记者》2007,(20):81-81
2003年孙志刚事件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成功案例,合理的舆论监督,经网络媒体的放大,常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舆论监督,则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可能成为社会的乱源。2006年震惊中外的"铜须事件"在全球媒体的惊呼声中落幕,《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CCTV等中外媒体对这起网络事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个词: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并不是  相似文献   

11.
赵艳艳 《今传媒》2023,(5):129-131
自媒体时代,个体的表达权和知情权得到极大的满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新闻评论者,但是也出现了部分自媒体通过发布假新闻、谣言来吸引公众注意力的现象,甚至不乏出现网络暴力、诈骗等违法行为。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探究当前网络自媒体传播失范的现状以及原因,旨在从法律监督、政府监管、平台审核等方面探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的发达,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条开展舆论监督的便捷通道。在网络舆论监督赢得一片叫好声的同时,网络舆论暴力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合理有效地开展网络舆论监督,防范和应对网络舆论暴力,需要具有正确的网络舆论态度和完善的网络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的海量传播,"大众麦克风时代"已经到来,公众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话语权增多。这既使网络舆论发挥了采集民意、汇集民智的积极作用;也引发了网络社会的严重问题——以非理性"人肉搜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信息碎片化等多重原因导致了网络暴力现象,但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新媒体时代下多方媒介素养的缺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加强政务部门、媒体和网民的媒介素养,才能从源头解决网络暴力,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推动和谐网络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界限,其全球性、隐蔽性、匿名性使得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大肆传播并泛滥于网络。"儿童邪典视频",出现在中、美、英、韩、泰等多个国家。制造商罔顾社会责任、自媒体无节制追求流量、视频平台缺乏监管责任,违背网络传播伦理。"儿童邪典视频"含有淫秽色情和凶杀暴力内容,违反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违反网络传播法律法规。通过对"儿童邪典视频"进行分析,以期还儿童一个健康的媒介接触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回顾2006年以来出现网络话语暴力现象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网络话语暴力产生的原因,即从内因(网络环境本身的特性)去具体分析如何导致网络话语暴力现象的产生;而外因--一是历时性因素,"五四"以来话语暴力路线的延续;二是共时性因素,网络话语暴力是由当前社会语境所造成,诸如话语体系的低俗化,与中国处在转型期的焦虑心态,以及后现代主义某些特征在网络上的反应等.文章最后从积极意义上讨论如何看待网络话语暴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通过网络来了解信息、获取信息,并通过网络舆论来影响社会的发展。在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舆论也开始进走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隐私权和正常的生活。加快对网络暴力舆论特点和成因的研究,有利加强对网络暴力舆论的控制、监督和引导,营造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互联网世界已经进入到自媒体时代,其代表性的特征就是微博的普及和使用。微博使媒体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全民皆记者。近日,舒淇退出新浪微博一事,却又一次将网络暴力问题推向公众面前。笔者从网络媒体自身、网民及法律监督机制的角度阐述了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构建网络道德的必要性,以期望网络环境更加理性、文明。  相似文献   

18.
李娜 《今传媒》2011,(8):50-51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中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使网民能长期关注某一特定的网络媒体、某一网络事件则成为媒体人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网民心理、网络媒体自身特点以及网络事件的研究,防止在网络上出现"热舆论"冷化和"舆论倒伐"现象的出现,从而促进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网络暴力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些网络用户的言论、行为欠文明,甚至带有暴力色彩,部分网络服务和游戏也充斥着暴力内容。本文主要分析"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指出妥善解决网络暴力现象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信息传播的飞快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的迅速普及,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道德"的日渐下降,也是当今社会主要问题之一。网络中的资源共享,言论自由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情绪的平台,网民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宣泄不满,发表言论,其中也不乏一些人使用过激的语句和行为。自"人肉搜索"出现至今,引发了很多"网络暴力"行为。本文通过"人肉搜索"的利弊分析,网民心理分析等方法,提出一系列控制"网络暴力"的方法和措施。从网站和社会对"人肉搜索"的引导和利用,到网民自身素质的提升,给"网络暴力"问题带来新的出路。使"人肉搜索"在一个健康的态势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