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贾平凹的《秦腔》唱出现代社会秦腔文化缺失的悲哀,从秦人文化人格由崇高走向低下、秦人生命意识中已经缺乏共同的呐喊、秦川乡土风情的流变、文化传承的断失这四个方面论述导致这一艺术沦落的因由。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叙事立场。贾平凹的《秦腔》对乡土叙事传统有借鉴也有创新,尤其体现在他对乡土中国写作的祛魅化处理上。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力求展示社会巨变中的乡土现状和农民的深层精神感受,从而为乡土文学的当代写作提供新的叙事经验。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融入了作者对关中地区农村生活的深切体验。那里的土地、那里的乡亲、那里的语言,同样浸染了贾平凹写作的整个过程。文章以《秦腔》中的语言为对象,从语言的通俗性、幽默性、哲理性以及语言形式的多样性出发,对其语言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贾平凹作品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4.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上月揭晓,贾平凹的《秦腔》以全票通过摘取桂冠。之前在起点中文网的读者调查“谁最有希望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中,有近30%的网友认为《秦腔》可以问鼎桂冠,呼声最高,此次得奖可谓众望所归。贾平凹表示《秦腔》得奖既意外,也不意外。他说:“在我的写作中,《秦腔》是我最想写的一部书,也是我最费心血的一部书。  相似文献   

5.
"秦腔"和"土地"是贾平凹《秦腔》中两个最重要的意象。小说通过秦腔的衰落和土地的荒芜展现了当下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精神困境。在《高兴》中,他又通过"垃圾"和"高跟皮鞋"两个意象展示了进城农民的尴尬处境和无根状态。两部内容相关联的小说从不同侧面折射着时代的投影,共同隐喻了社会转型期农民精神镜像的嬗变,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中国乡土社会的忧思。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在创作中有意识继承古典文学艺术的表现传统,形成了《秦腔》文备众体的文体特点。穿插在文本中的诸文体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文体形态,在贾平凹写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秦腔》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魅力靠语言来表现。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贾平凹在继承方言土语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语言,采用乡土化的写作,将文言、口语、方言、现代汉语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秦腔》个性化、民族化的语言特色,展示了作家在语言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秦腔》以全景式的视角,俯瞰当代中国农村的现状,再现当下农村的生存图景,描绘了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展示了当代农民在社会剧变中精神的复杂多变,是对乡土文学传统模式的突破,不仅对当代文学创作有重大启示,而且直接关乎"三农"建设。  相似文献   

9.
据《西安晚报》消息,继《高兴》之后,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另一部作品《秦腔》也将"触电",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将被拍成40集电视剧,届时,贾平凹笔下的陕西丹凤县棣花镇清风街以及棣花镇棣花村里居住的一众乡党和贾平凹的街坊邻居们,也将在电视剧中集体出镜,充当群众演员展现秦人本色。据该剧制片人告诉记者:"电视剧《秦腔》总投资6000万,只有一条主线,就是贾平凹笔下那个下了台的农村干部夏天义,他为百姓多留一块口粮,只身上了七里沟开垦荒地,身后只跟  相似文献   

10.
《秦腔》是贾平凹唯一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其主人公之一的夏天义,是处于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时期的旧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夏天义身上,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底层农民求生存而重土地的文化特点。通过这一人物,表现了贾平凹对传统文化既眷念欣赏,又理性批判的双重文化立场。在剧烈的时代变幻面前,贾平凹选择了原生态、生活流的客观呈现式写作,同时也正是通过夏天义这一人物,表达了作家贾平凹面对传统与现代之冲突的不可言说的惶惑。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京剧声腔的起源,过去一般认为是二黄调和西皮调在北京合体而成,本文认为这个观点缺乏事实依据,京剧声腔的产地不是安徽或湖北,而是陕西,陕西历史上存在前后两个秦腔,前秦腔即陕西二黄(又称汉调二黄,今称陕西汉剧)早在乾隆55年四大徽班进京之前已广泛流传于北京和东南各地,四大徽班中的三庆班,春台班进京所唱的腔调主要是前秦腔;细考京剧与陕西二黄的声腔,二者确实同类.京剧的声腔是从陕西二黄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和贾平凹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故事框架、情节和意象设置,都含有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某种隐喻和象征,作品中都有着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与福克纳相同,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言说的仍然是"回归"和"失乐园"的主题,但他比福克纳更悲观.《秦腔》几无故事,无数个烦冗的碎片表征着作者灵魂的破碎.故乡已经使他"越来越陌生","秦腔"已成"挽歌".从"废都"到"废乡",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他的叙述更使人体味到价值荒原上人的痛苦感受.这种 "死亡"意识和悲剧体悟在文本深层与福克纳接通,使得他的貌似"很中国"的小说真正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和贾平凹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故事框架、情节和意象设置,都含有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某种隐喻和象征,作品中都有着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与福克纳相同,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言说的仍然是“回归”和“失乐园”的主题,但他比福克纳更悲观。《秦腔》几无故事,无数个烦冗的碎片表征着作者灵魂的破碎。故乡已经使他“越来越陌生”,“秦腔”已成“挽歌”。从“废都”到“废乡”,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他的叙述更使人体味到价值荒原上人的痛苦感受。这种“死亡”意识和悲剧体悟在文本深层与福克纳接通,使得他的貌似“很中国”的小说真正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15.
刻画显示民族精神的鲜活人物——读秦腔《白鹿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腔《白鹿原》以白嘉轩与鹿子霖的矛盾为主要戏剧冲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直观而细腻地刻画了白、鹿等人的复杂性格。较之小说,剧中的白嘉轩显得情绪更激动,人情味更浓。但剧本将白、鹿这间的精神格 斗简单地归之于争夺风水宝地,是一种失误,与最后鹿子霖疯说小娥之死一样,浅释了原著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中的夏天义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象征.土地是他的根,他对土地的眷恋与执著是作品的外在呈现,而他的生死命运都是一种隐喻,即乡村传统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的一种走向.这一悲剧性的暗示,呈现了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在城镇化、现代化浪潮下所面临的冲击与选择,具有严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街场黄梅戏是城市市民依托街场空间而自发创造出的戏曲呈现方式,其主要特征是自发性、非营利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参与性。街场黄梅戏作为新生事物,其主流是积极的,应予以肯定。在现阶段,街场黄梅戏存在着逐利动机过早显现和艺术水准总体偏低等问题,但它表现出的生命力,对于建构健康的城市戏曲生态具有积极作用,应予以重视和引导,激发其内生动力,形成自我提升、自我规范的良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梁光辉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4):82-83,86
外国人把京剧称做“BeijingOpera”(北京歌剧)。这种翻译涵义混淆了京剧与歌剧的区别,让外国人误以为京剧是“在北京表演的西洋歌剧”。其实中国京剧既有与西方歌剧相似的一些特征,也有在理论体系和表演方法与西方歌剧相区别的东方艺术。同时,阐述了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作为东西方舞台艺术的代表,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及以唱为主伴奏为辅的演唱方法,并具体分析了东西方艺术形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论戏曲选集的戏曲批评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戏曲选集是戏曲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选、弃作品的形式,序、跋形式,评点形式,将所选戏曲作品的分类和次序编排,将剧本文字、情节作有意更改或增删,对戏曲作出宏观、微观,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批评.这种批评具有时效性和群众性,有着其他戏曲批评形式所不具备的价值,对我国古代戏曲批评的研究具有极大的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介绍傩戏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并将其与中国其它戏曲作对比,从中找出二者之异同。进而指出傩戏在当代社会应加以保护,让其独特魅力发挥出来,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