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秋胡戏妻的故事最早见汉刘向的《列女传》中,在该故事演变过程中,众多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到了秋胡妻的身上,对秋胡的形象则很少关注。元人石君宝在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中彻底改变了秋胡的形象,使秋胡由知礼之人蜕变成了一个无耻之徒,这与作品的主题、产生的背景和秋胡在此剧中的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秋胡戏妻”故事为原型的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在艺术创作上作了大胆创新。它不仅增加了诸多人物,使秋胡、梅英的形象更加丰富、形象,还改变了故事的情节安排,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些改变的出现,一方面是戏曲冲突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源于故事所处时代的不同。突出梅英形象的需要和国人的大团圆意识。  相似文献   

3.
"秋胡戏妻"的故事是中国的古老传说之一,这一故事经后世的不断转述,至元代时出现了石君宝笔下的杂剧作品《鲁大夫秋胡戏妻》,此剧既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之一角,同时亦反映了中原儒学及草原文化在作者身上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4.
敦煌本秋胡故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一三三秋胡故事残卷,通篇散文叙事,具有敦煌民间话本的特征。秋胡戏妻故事是敦煌民间文学中名篇之一,也是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著名的民间传说,源远流长,对我国文化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秋胡民间传说的由来据光绪《嘉祥县志》卷四载,在武梁祠堂画像石中,就有“秋胡妻”、“秋胡义姑姉”等字样出现,说明这个故事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以至融入民间风俗中,古人墓葬时将秋胡妻作为一个坚贞优美的精灵写在死者的棺槨骱毫跸虻摹读信肥紫燃窃亓苏飧龃档拇蟾徘榻?  相似文献   

5.
石君宝的《秋胡戏妻》①是一部流传非常广的杂剧,其主要表现了在封建传统礼教的束缚之下,女性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妻纲"对她们的压迫,以及她们反抗这种压迫而不得的社会现实,其中还反映了当时普遍的社会矛盾。京剧《桑园会》②则是在《秋胡戏妻》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前者既有对后者的继承,同时也有很多创新的地方,使得两者之间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之友》2020,(5):F0002-F0002
石君宝,(约1191年-约1276年),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元代戏曲作家。创作杂剧10种,现仅存3种:《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以写家庭、爱情剧见长。《太和正音谱》评其作品“如罗浮梅雪”。代表作《鲁大夫秋胡戏妻》,故事出自刘向《列女传》,但作了很大改动。写军户秋胡新婚三天,即被迫从军,妻子梅英采桑度日,奉养公婆,抗拒诱惑,坚不改嫁。10年后,秋胡做官返乡路经桑园,调戏已不相识的妻子,被梅英痛加斥责。  相似文献   

7.
秋胡戏妻故事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朝代其故事细节及其作的评价均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社会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发现,这些变化是由作所处的不同朝代的社会化背景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桑女形象来自于远古的女神信仰,并在后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从而构成了一种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原型形象。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桑女这一原型形象受到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产生了不同形式的“移位”。“秋胡戏妻”故事是受到桑女原型影响的诸多作品之一,并且带有明显时代特征。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通过对于秋胡故事的考察分析了桑女原型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陌上桑》母题的嬗变及其整合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陌上桑》的母题既久远又丰富。大禹与涂山氏在“台桑”遇合的传说、《诗经》中很多诗篇所反映的桑中男女之事及《列女传》中“秋胡戏妻”等故事都是其母题。《陌上桑》的创作避开了前代“桑中故事”的套子,对上述母题作了全新的整合,体现出高超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0.
石君宝擅长加工改编前代作品,在人云亦云的故事中塑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形象,如《秋胡戏妻》中劝分不劝合的媒婆,《曲江池》中不认父的郑元和。人物性格的创新为剧情的顺畅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人物性格达到内部统一。他的戏曲真实展现了元代的社会价值观念,记录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突、融合。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秋胡戏妻》记录了媒人、合髻礼、红定、肯酒、休书等元代婚俗,这些婚俗事象环环相扣,与剧情巧妙杂糅,不仅展现了元代的婚俗文化,亦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2.
《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总第6期)载高国藩先生《敦煌本秋胡故事研究》一文,其中谓“敦煌本秋胡的形象最明显的特点,是采取有意的试妻结构来表现的。他在分离了九年回到家乡的桑园中会见他的贞妻,不是不认识她,而是一眼就认出了她。”  相似文献   

13.
汉乐府《陌上桑》的本事、古辞、曲题别称,是一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依据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与汉墓壁画等文献资料,结合传世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认为:《陌上桑》古辞的本事即为汉刘向《列女传》中记述的秋胡妻故事,并在叙事上高度地典型化、艺术化;《秋胡行》虽也描述秋胡妻故事,但其曲晚出,被疑为咏史之作,且亦别称《陌上桑》,说明该歌诗假如有古辞且在汉代已存在,也本与《陌上桑》古辞同事同题;今传《陌上桑》古辞是经过自先秦以来民间集体创作、加工精炼而后在汉代定型的;其曲题在汉代称为《陌上桑》,其别称为取自歌诗首句的《日出东南隅行》或《日出行》,而《艳歌罗敷行》《采桑曲》或《采桑》是在汉以后拟作中产生的别称.  相似文献   

14.
在元代众多的杂剧作家中,女真族作家石君宝在以《秋胡戏妻》为代表的三部婚恋杂剧中塑造了三个追求爱情幸福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但有元代婚恋杂剧中一般女性身上所具有的美丽善良的特征,更可贵的是,在她们身上表现出了强烈的斗争精神和民主自由意识。这是时代赋予她们的特征,同时也与作者的思想、民族出身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5.
“汤”在宋元以后的口语中,除作名词(指热水、汤汁等)外,还可作动使用,意思是以手指挨碰、接触他物。《秋胡戏妻》剧三。“你汤我一汤,拷了你那腰截骨。”《西厢记》一之二:“休道是相亲傍,若能勾汤他一汤,到与人消灾障。”《后西游》三十二:“况我这条棒颇  相似文献   

16.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同一人物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审美取向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现主要分析《敦煌变文集》中以王昭君和秋胡妻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及其蕴含的审美意义。她们都是容貌俊美却无法抗拒命运的悲剧人物,都无法摆脱社会的牢笼而获得真正的婚姻。她们唯美而又哀伤的独特内心得到了人们的同情,使得她们的故事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7.
自汉代以来,秋胡故事有个漫长的嬗变过程,是文学中的热门题材,敦煌本<秋胡小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本事流变,本文则从时间细节的改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两个方面,探讨<秋胡小说>的叙事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俗文学丛刊》第101册[1]所收录万卷堂木刻本川剧剧本《南华堂全本》与《庄周试妻》是"庄子戏"的一种,在继承前面"庄子戏"的故事之时,突破已往单向主题,融修仙得道与试妻主题于一体。且剧本对川剧艺术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亦富有四川民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柳荫记》《上天台》《三世缘》《解石钟》《孟丽君》等几部记述"女扮男装"故事的黄梅戏,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建构话语角色,塑造了一批敢于走出闺阁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女扮男装"者最终恢复了女儿身,回归家庭,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性别文化意识。"女扮男装"故事的大团圆结局,符合平民百姓的审美趣味,反映出黄梅戏的民间性和平民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宋人“说话四家数”看元代水浒戏归为公案剧的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仰东 《天中学刊》2011,26(1):72-75
"说公案"最早见于宋代,但是由于断句不同,理解存在出入。"说公案"应当包含"搏刀杆捧及发迹变泰之事",不仅在传抄过程中没有疏漏,而且还有旁证:其一,罗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公案话本存目中至少涉及两篇水浒故事"石头孙立""戴嗣宗";其二,在为"小说开辟"所作的诗文中,作者也是将"搏刀杆棒"故事列入公案之属的。水浒戏完全符合古代"说公案"的特征,因此,将元代水浒戏纳入公案剧不但必要,而且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