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以维护礼乐秩序为目的,所以他是一个复古守旧的"呆"老夫子的形象。其实不然。孔子围绕着周礼和《诗经》,对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无论是在政治观念还是道德修养,研究学问还是教育弟子,都适应时势,灵活多变。《孔子家语》和《论语》中记录的孔子言行,都说明孔子并不呆板。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善于启发等都是至今仍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的内容。在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史记·孔子世家》的过程中,他尤其重视诗歌教育。他曾告诫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意为不学《诗经》就茫然无知,什么也看不到,更无法前进。孔子如此教导儿子要重视《诗经》,并非是出于偏私,他也时常这样教导其弟子们:“小于何莫学夫诗!”更值得玩味的是,孔子还因为南容这个人经常诵读《诗经·大雅·抑之》中的句子,而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在孔子的时代,《诗…  相似文献   

3.
《诗经名篇集释集评》一书,是王占威同志多年以来结合教学、搜集资料、积累读书心得写成的一部著作。他在北京师范学院、内蒙师范大学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工作多年,在教学和科研上经历了不少的甘苦。他在本书《凡例》中说: 本书旨在为大学生、《诗经》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加速了解《诗经》及《诗经》学梗概的读物。在古文教学中,深感中国大学生和文化工作者只读某家《诗经》选本今注  相似文献   

4.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人如果不学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传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我校的“五我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德育中全面发展,以最好的“小我”发展集体、社会的“大我”。  相似文献   

5.
孔子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由此可见,诗歌的作用可谓多矣!孔子重视诗教,不无道理,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6.
"德"对孔子启发很大,他在"德"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仁",但是孔子所提出的"仁"并不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在《论语》中,孔子还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圣人"形象。在以往的孔子思想研究中很少涉及到圣和德,而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上。本文主要论述"德"对孔子思想的启示以及《论语》中仁和圣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193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出关》中塑造了正面孔子形象,并在《〈出关〉的"关"》一文中对小说主题进行解释。其所谓"孔老相争,孔胜老败"表达的价值判断,并非在思想与意识形态层面上进行,而是在人格与人生态度层面上进行。鲁迅《出关》的创作、鲁迅晚年的孔子观与章太炎的《诸子学略说》、林语堂的《子见南子》具有多方面的关系。青年时代"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的鲁迅在"后五四时代"重构孔子形象乃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晚年鲁迅努力将孔子从历代统治者建构的"白粉孔子"中剥离、恢复"原孔子"的形象,在坚持批判作为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形态代言人的"白粉孔子"的同时,将"原孔子"置于先秦诸子之中,通过褒孔贬老、援墨入儒建立了"人格孔子"。这种孔子观与鲁迅早年建立并一生坚持的"立人"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8.
<正>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富有灵气和美感的一种言说形式。它以丰富的人文潜质,潜在的绘画美,优美动听的韵律,错落有致的建筑美,以及深邃的意境,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正因此,诗歌教学成为文学教育的最好手段之一,就如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根据诗歌表象的鲜明性,用语的变异性,表意的含蓄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可对教学做以下建构。一、了解背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学习诗歌绝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否则  相似文献   

9.
成语"愚不可及"常被用于形容愚蠢无比、蠢到不可救药,以讹传讹,以致积非成是。在鲁迅的《朝花夕拾·范爱农》中甚至也有"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的句子。"愚不可及"源于孔子的一段名言,那么孔子说这句话的本意真的是骂人还是今人对孔子的话的误解呢?  相似文献   

10.
《诗》是礼乐文化的载体,隐含着潜在的教化功能。儒家以孔子肇始,至汉代《毛诗序》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以色喻礼"是其提出的重要《诗》教观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诗》教理论,并且与子思学派的"性"、"情"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连接孔子"礼乐"教化与汉代《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通过系统梳理汉以前儒家对《关雎》题旨的解读,可以反推儒家《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11.
彭春芳 《教师》2011,(22):125-125
高中语文学习到《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教材)时,学生问及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那么他们的"仁"是否有不同呢?当然有不同,孔子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而孟子是"仁政"思想的提出者。  相似文献   

12.
高洁 《文教资料》2010,(21):113-115
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方法。《论语》是记录他和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蕴含了他的主要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其中他关于意志心理学的一些思想在《论语》中也得到了系统阐述。本文从"什么是《论语》中的意志心理学思想"、"培养意志的重要性"、"怎样培养意志"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孔子的意志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论语》中处处体现孔子的这种经济思想。孔子从"仁"的角度出发提出"藏富于民"的思想来告诫统治阶级富民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同时孔子也把"仁"的思想贯彻到经济思想的这一领域即"藏富于民"、"节用而爱人"等。通过这些简单而朴素的经济思想的背后解读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辛慧 《现代语文》2009,(11):7-8
上博简《孔子诗论》与《韩诗外传》中都有关于情志、性情的论说,本文将《孔子诗论》中有关性情论的部分与《韩诗外传》中对《诗》的讨论加以对照,发现其在学术、思想上有相关之处。二者都将"情"置于重要的位置,抒发诗情、人情,大力宣扬情的合理性,重视情的地位、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健松 《现代语文》2014,(7):153-154
新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文中第2节和第5节中出现的共计6处"是"字,怎样翻译才是最合适的?"是"字在具体语境中到底是判断动词,还是指示代词?以下尝试对这6处"是"字进行分类辨析。先录两节原文:第2节: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他的主要思想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之中,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生致力于"为学"。本文从好学、会学、博学三个方面论述孔子的"为学"之道。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孔子之于诗学的贡献,人们所论甚伙,似已难以置喙,然大多数评论都忽略了孔子言《诗》的背景,即西周礼崩乐坏,诗教式微的现状。孔子于此重新赋予《诗》以经典意义,并将其作为其学术承传的一个重要文本,这对后世的诗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查考可见,孔子对《诗》的"备王道"、"述礼乐"的诗学定位,恰恰开孟子、荀子诗学阐释的王道派和政教派的分野之端,而汉代《诗》的经学化阐释,也多围绕这两点而开。  相似文献   

18.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许新江 《现代语文》2008,(12):151-155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的记录,或者说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记录。重在记录彼此问的交流。因此,对《论语》的认识,不管是对孔子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内容的认识,还是对《论语》文学价值与写作艺术特征等表现形式的认识,都必须首先从其语言特点开始,从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交流开始。本文试着对《论语》的对话进行研究,作一个粗浅的梳理,供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论语》作为孔子言行最初的也是最可靠的记录,无疑是还原孔子形象的最佳材料,它记录了孔子思想上、行为上的诸多矛盾。本文重点分析了孔子生活方式方面的矛盾和言语方面的矛盾,从中见出了一个"即凡而圣"的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