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疑问副词"复"是来源于表"又、更、再"义的频率副词"复",这是符合类化机制的。疑问句语境是频率副词"复"虚化为疑问副词的句法环境。疑问副词"复"开始表示询问语气,后来主观性增强,具有了反诘语气。由于语言的"择一原则"和优胜劣汰机制等原因,在竞争中"复"的疑问或反诘用法处于劣势,并逐步被"又、还"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汉语副词的用法及其在句中位置是非常复杂的。"又"可分为五大类15种不同的用法。外国学生学习不可能一次习得它所有的用法,要在不同阶段习得。文章利用测试卷让学生在52个句子适当的位置填上"又",根据测试卷计算出外国学生副词"又"习得顺序。总结出比较容易习得的"又"以及比较难以习得的"又"及其结构,提出一些外国学生副词"又"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每每”是现代汉语比较常见的一个副词,多用于书面语,可以将其分为表示时间的“每每1”和表示频率的“每每2”。一般认为,“每每”是在副词“每”的基础上重叠而成,因此,“每”也具有这两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每1”是一个具有语素化倾向的副词,常和“当”、“到”、“逢”等动词连用,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经常出现;“每每1”是一个兼职的关联副词,后面常有“都”、“总”、“便”、“常”等副词与它呼应,一般只用于书面语;“每2”因为没有足以区别于其他词的独特用法,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渐趋消亡;“每每2”则逐渐取代了“每2”的地位,成为一个在书面语中常见的频率副词。  相似文献   

4.
《儿女英雄传》中"最"类程度副词有"最"、"最为"、"最是",其中"最"又可分为两类:(1)客观相对程度副词"最1";(2)主观绝对程度副词"最2"。该文从产生年代、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对"最"类程度副词进行计量研究,以揭示"最"类程度副词在清代后期的特点:"最"的使用频率一直较高;"最是"产生年代最晚,程度等级方面相当于"最2";"最为"产生年代较早,但是明清以后不太常见。  相似文献   

5.
《儿女英雄传》中"最"类程度副词有"最"、"最为"、"最是",其中"最"又可分为两类:(1)客观相对程度副词"最1";(2)主观绝对程度副词"最2"。该文从产生年代、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对"最"类程度副词进行计量研究,以揭示"最"类程度副词在清代后期的特点:"最"的使用频率一直较高;"最是"产生年代最晚,程度等级方面相当于"最2";"最为"产生年代较早,但是明清以后不太常见。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副词"总归"源于古代汉语动词性的状中式偏正短语,由最初表示"全部归结于"演变为表"最终义"的时间副词,其后进一步发展出表"对已知事实价值和特点的主观评价"的语气副词的用法。关于副词"总归"的演化过程及其功能演变,目前我们还未见具体的论述。本文拟从历时的角度厘清副词"总归"的形成过程,探讨其演变的动因、机制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很早就引起了语法学者的关注,并对其作了分类。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诸多类别中,有一类似乎与"程度副词+有+名词"有某种关联。本文尝试从这一角度比较这两个结构,通过对比省略"有"前后的变化和对"量"和"程度"的区分,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够出现在"程度副词+有+名词"结构中的名词都具有[+抽象][+被领有][+可量度]的语义特征,当该名词在[+被领有][+可量度]的语义特征基础上又获得了[+性质][+程度差]的语义特征之后,就可以直接受程度副词修饰,构成"程度副词+名词"形式。  相似文献   

8.
短时义的界定及短时类副词的句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时间副词中,有一个小类主要表示"时间间隔短"。文章对这一小类副词所表的短时义进行了界定,区分了"时点短时义"和"时段短时义",确定表"时点短时义"的短时类副词一共有18个,并对其唯状功能、独用功能、句法位置差异及其影响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中古汉语中的语气副词"慎"全部用于口语性强的对话及书信中,与"勿(无)"、"莫"、"不"等连用,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告诚、命令、叮嘱、提醒等。"慎"不同于语气副词"其",它只能用于否定句中,所以是"加强否定语气"的语气副词,而不是"表命令希望语气"的语气副词。与表命令希望的语气副词"其"相比,"慎勿"、"慎莫"等还带有恳请的味道,而"其勿"命令的语气更为凸显,没有商量的余地,明显的上对下、尊对卑。  相似文献   

10.
“每每”是现代汉语比较常见的一个副词,多用于书面语,可以将其分为表示时间的“每每_1”和表示频率的“每每_2”。一般认为,“每每”是在副词“每”的基础上重叠而成,因此,“每”也具有这两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每_1”是一个具有语素化倾向的副词,常和“当”、“到”、“逢”等动词连用,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经常出现;“每每_1”是一个兼职的关联副词,后面常有“都”、“总”、“便”、“常”等副词与它呼应,一般只用于书面语;“每_2”因为没有足以区别于其他词的独特用法,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渐趋消亡;“每每_2”则逐渐取代了“每_2”的地位,成为一个在书面语中常见的频率副词。  相似文献   

11.
陈敬学 《文教资料》2010,(18):111-113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副词"很"+"NA"式状态形容词中"N"的非范畴化、"很"的非梯度表达等加以阐述,既能将"很"+"NA"式状态形容词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又能更好的解释"很"+"NA"式状态形容词以及"很"+性质形容词后缀重叠可接受度低的原因,进而为从表达角度对"很"、"非常"等程度副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北京话徒劳类语气副词主要包括"空"类和"白"类副词两大类。"空"类副词主要包括"空"、"空自"、"平空"、"凭空"、"凭空里"等副词;"白"类副词主要包括"白"、"白白"、"平白"等副词。两类副词无论在内部成员的组成还是各自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上,都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文论通过对其个体的考察,揭示徒劳类语气副词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终于"、"总算"、"总归"因其在语义上的共同特征可以聚合成一个语气副词类型——归结义语气副词。本文考察了归结义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认为它们具有表述功能、强调功能和元语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副词“全”除了表范围和表程度两种用法外,还表某种语气,即副词“全”有主观性用法,而“全”产生主观性的必要条件是异态型主观量。副词“全”既可以表主观大量,又可以表主观小量。通过与“都”的主观性对比分析,发现副词“全”负载句重音时,主观性比“都”更强。  相似文献   

15.
副词“就”与“就是”在表强调时存在替换关系:首先,以强调功能为切入点,将副词“就”与“就是”分为强调时间、强调范围或状态、强调数量、强调自身观点4 类;其次,副词“就”与“就是”存在的替换关系为:构造格式相同的句子强调的内容存在相同与不同两种情况,即使强调内容相同,出现的具体替换情况也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6.
副词“白”的语法化及动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是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主要包括实词虚化、句法化和词汇化三种现象。文章把现代汉语中具有否定性和情态性副词"白"作为研究对象,从汉语史的角度在历时平面上描述"白"由实词虚化成否定副词"白"和情态性副词"白"的整个语法化过程,并从语义、语用方面分析了它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表敬副词,就是表示尊敬、敬意的副词.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礼记·中庸》所载"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就说明了这一点.在社会交际中,常常需要尊敬或谦恭的态度,这种态度的表达方式之一就是使用表敬副词.表敬副词来源于动词,在文言文中用得极为普遍,它常用在动词前,表示谦敬的态度.表谦敬的副词有如下一些:  相似文献   

18.
冯丽娜 《文教资料》2010,(18):128-130
时间副词"曾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经"的句法位置的改变,造成词义泛化和抽象化,最终使"曾经"在状语位置固定下来。又由于"重新分析"的作用,使得"曾经"的副词化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9.
人们通常认为副词"至少"表示的意义是"最低限度",但在实际的运用当中,"至少"有"不止"、"不仅仅"的规约含意。由于"至少"的使用与说话人紧密相关,因此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说话人自我的印记。"至少"的规约含意"不止"、"不仅仅"表现了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主观介入,表现为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肯定程度或对命题的主观认识。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包含"至少"的语料中,"至少"的用法归纳为标记和无标记用法。在这两种用法中,"至少"的主观性体现了说话人主观认识、主观解释、主观情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保持”义副词的语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统计分析、语义特征分析等研究方法,描写并探讨了这类副词在语义方面的特点。根据动作、状态在时间上间断与否,“保持”义副词可分为无间断“保持”和间断“保持”两类;根据动作、状态间断后保持的性质,间断“保持”又可分为恢复义的间断“保持”和间隔重复义的间断“保持”。在对“保持”义副词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有些“保持”义副词可以表示“实现”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