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宫怨诗"的写作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唐代的"宫怨诗"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征:唐代"宫怨诗"的作者众多,在诗坛上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唐代的"宫怨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宫廷妇女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在艺术表现上,唐代的"宫怨诗"具有委婉含蓄、以少总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唐代宫怨诗兴盛,后世学者也不断对此进行研究。明清两代,多以摘句赏析的形式探讨唐代宫怨诗的艺术特点。20世纪以后,研究视野开阔,成果丰硕。20世纪80年代,研究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注重分析宫怨诗中宫女的生活状态与生命情感。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个案研究,如王昌龄宫怨诗研究、昭君诗研究等。但大多数研究者都把唐代宫怨诗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忽视了宫怨诗在唐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宫怨诗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蔚为大观的可喜局面,不但创作人数多,而且题材广泛,使得宫怨诗成为唐代诗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宫怨诗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其本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特色。  相似文献   

4.
宫怨诗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蔚为大观的可喜局面,不但创作人数多,而且题材广泛,使得宫怨诗成为唐代诗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宫怨诗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其本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特色.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七绝诗创作方面成就卓著,堪称“七绝圣手”。他的七绝,题材广泛,构思新奇,因内容不同而特色各异。尤其是宫怨诗与闺怨诗,代人抒情,含蓄婉转,细腻传神,充分体现出诗作的阴柔之美。本文试就王昌龄的宫怨诗与闺怨诗作一下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论唐代宫怨诗与闺怨诗的幽怨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的宫怨诗与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为主,深情幽怨、含蓄蕴藉是其“幽怨美”的主要特征,也是这两类诗歌独具审美魅力且历史不衰的根本所在。抒情主人公-怨女思妇的低贱地位、无奈处境、美好愿望、不幸命运则是形成唐代宫怨诗和闺怨诗“幽怨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宫怨诗易与宫体诗混淆。比较研究发现,宫怨诗兴盛于唐代,创作群体广泛,创作时间跨度长,注重以抒情笔调描写宫人心态,在反映宫人痛苦生活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仕途人生;宫体诗流行于齐梁后期,创作群体相对狭窄,创作时间跨度较短,侧重对女性容貌体态的细致刻画与声律等形式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有唐一代,宫怨诗的创作较为繁荣,不仅诗作颇多,而且诗家,特别是名家甚众,如沈俭期、杜审言、王昌龄、李白、王维、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杜荀鹤等等,均创作出了诸多宫怨之作。探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封建帝王后宫嫔妃弊制的存在;开放的社会和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写作宫怨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诗人以创作宫怨诗来对六朝以迄唐初浮靡的宫体诗进行反拨;受当时诗歌入乐风气的影响以及宫怨诗恰正满足了人们了解“宫闱秘事”的好奇心理等等。  相似文献   

9.
唐代许多宫怨诗揭露了宫廷生活的黑暗、残暴,表达了宫廷妇女的不幸和痛苦,激发了人们对她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显示了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认识意义。文章阐述了唐代宫怨诗的思想内容,为我们阅读、了解、欣赏宫怨诗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涯历任六代朝臣,也历尽宦海沉浮。他以宫怨与闺怨为主的怨女诗占其存诗的一半。王涯以宫人之怨表现出他对帝王之变与官宦之争的愁怨,并以征人之志与闺人之怨表达出他空有铮铮铁骨却无赫赫战功的愁绪。无论是宫怨诗,还是闺怨诗,它们都是情景交融、辞丽情深的。另外,闺怨诗还比宫怨诗少一分怨,多一分情。  相似文献   

11.
试论唐代宫怨诗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评论宫怨诗的文章大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着手来分析宫怨诗.本文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从意象这个角度,归纳唐代宫怨诗的常用意象,并具体分析这些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代宫怨诗以作者身份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女诗人的自我抒发与男诗人的代言之作。男诗人的代言之作构成了唐代宫怨诗的主要部分。这些男诗人的宫怨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宫人之怨、政治失意之怨、外嫁之怨等三类,多采用代言体的形式,其双重的心理机制使他们的宫怨诗并未与女诗人的宫怨诗有阻隔之感,反而深化了女性的话语特征,促使了女性主体的确立,强化了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是唐代宫怨诗中最有文化价值与文学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闺怨诗简介】闺怨诗是以抒写女子的悲怨愁情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包括两大类:一是专写帝王宫中失宠宫妃孤寂生活和悲怨心情的宫怨诗;二是写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别离苦情的闺怨诗。宫怨诗在历代都有佳作,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宫怨诗。班婕妤的《怨歌行》、  相似文献   

14.
宫怨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特殊领域.它的主人公是生活在皇宫大内的后妃、宫人.宫怨诗的作者既有后妃宫人自身,又有一些文人.本文通过对宫怨诗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情愫的探讨,从而揭示其深层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钟嵘的《诗品》反复以"怨"论诗,发掘五言诗"雅怨"、"凄怨"、"典怨"、"孤怨"、"清怨"的美学特色,进而以"愀怆"、"凄戾"等强化"怨"的深度。探究钟嵘以怨为美的诗学审美标准,不难发现其独特的文化历史成因。《诗品》上承"诗可以怨"、"发愤"论形成的诗学标准,下启"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诗学理论,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余丽 《现代语文》2009,(6):27-28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在他的的诗歌当中,宫怨诗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些作品从内容上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反映宫女身居禁宫不得君王宠幸和青春被埋没的悲哀;二描写宫女悲惨的结局,并借以抒发诗人自己的不遇之音:三抨击极不人道的宫女制度和奉陵制度。他的宫怨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思想深刻。  相似文献   

17.
闺怨诗和宫怨诗都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主要写女性渴望正常生活而求之不得的情感缺失和生存悲剧。闺怨诗主要描写独守空房的女性的忧伤怨恨,宫怨诗主要描写幽居深宫的女性的孤独寂寞。两类诗都充溢着一个“怨”字,笼罩着一种浓浓的感伤情怀,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对爱情、婚姻问题的种种复杂心理。这类诗歌在《诗经》中就大量存在,两汉南北朝时又获  相似文献   

18.
宫怨诗是唐诗的精华,共计500余首,主要由拟古乐府、新乐府与近体五七言律绝两大系统构成。封建皇帝制度是迫害宫廷妇女的根源,帝王强纳民女入宫而产生的宫女问题引起诗人们的普遍关注,宫怨诗描述宫女们种种监禁之苦、哀怨之情,表达出诗人对宫女的深切同情,映射出封建人伦规范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晚唐宫怨诗有一百五十首左右,是初唐的三倍,盛唐的二倍。与中唐相比,在题材选择与内容主旨上无大的变化,艺术上却颇不同,呈现出向盛唐宫怨诗的些许回归。代表诗人有杜牧、李商隐等。  相似文献   

20.
在封建时代,帝王常是后宫三千,纵情享乐,造成许许多多青年女子的悲剧,因而宫怨诗成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而以唐代为盛。裴交泰《长门怨》: “自闭长门经几秋,罗衣湿尽泪还流,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王昌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