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析倭寇小说     
倭寇是明朝历史上的重大边患事件,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明清通俗小说创作无疑也受其影响,陆续出现了反映倭寇问题的小说。  相似文献   

2.
一,前期倭寇何谓倭寇?最早使用倭寇一词的是朝鲜人和中国人,日本人原来并没有这种说法。倭寇一词最早见之于《高丽史》卷22,在高宗十年(1223年)的条目里,有“倭寇金州”的记载。但这一记载比“元寇”还要早半个多世纪,故通称的倭寇还不能从这时算起。实际上倭寇成为一种祸患是在1350年,在《高丽史》卷37,忠定王二年的条目里,有“倭寇固城、竹林、巨济、合浦”的记载。这一记裁也比明朝建立早,也就是说倭寇自元末就已开始了。  相似文献   

3.
明朝时期,我国的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等各省沿海地区倭寇猖獗,祸害百姓.现史学界对明朝的倭寇问题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主流倭寇史观和“明朝倭寇不是日本人”的“新论”。  相似文献   

4.
明嘉靖年间,中国东南沿海以中国人为主的“倭寇”猖厥一时。考察其成因,明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虽是形成嘉靖“大倭寇”的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流民的影响、政治上的黑暗、军备的松弛,以及葡萄牙人东来和日本战混乱等外部因素的刺激也是形成明“嘉靖大倭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古琉球王国与中国有着长期交往和密切联系。到明代,前后持续长达300余年的倭寇之惠对中琉关系影响巨大。倭患使明政府的册封和琉球使团在华朝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并影响到中琉之间封贡贸易的进行。琉球政府协助明朝驱逐、抗击倭寇,促进了中琉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倭寇在明代始终存在。明初倭患多在北方沿海地区。倭寇有真倭假倭之说,而此时为患者,绝大多数为真倭。明中后期,倭患渐移到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成份趋向复杂,倭乱也更加猖撅。本文拟就上述现象的分析,说明倭寇产生及其猖撅的原因。 一 倭寇在明代为患中国,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间,倭患的地区和程度亦不同。 前期,大约在洪武、永乐年间。被乱地区主要在辽东、山东及浙江等沿海地区。倭寇“时载方物、戎器出没海滨。得间则张其戎器而肆侵掠;不  相似文献   

7.
望海埚之战     
明朝永乐年间,在金州东南七十里的望海埚,取得了一场全歼倭寇入侵的重大胜利。它不但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而且在中国人民保卫祖国边疆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从元朝末年起,日本九州一带失意的封建诸侯纠集武士、商人、海盗千百成群,携带武器,经常到我沿海地区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当时,旅大地区也是倭寇骚扰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明代涉及倭寇描写的小说、戏曲作品约16部,大多产生于晚明时期。在传统叙事视角下,倭寇形象有的是作为过场式的"异族侵略者"而被轻易击败,显得简单而粗糙;有的则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并考虑到当时倭寇成分的复杂性,对其中的中国人首领予以了相对客观的塑造与评述,甚至不乏同情的笔调。倭寇中的日本人形象缺乏足够生动的细节展示则是这些作品共同的缺陷。明代小说、戏曲里的倭寇描写不仅为明清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一组新的人物类型,而且以通俗文学的样式忠实记录了倭寇肆虐的情形,反映出晚明以后中国人对日本整体认知的恶化。  相似文献   

9.
“倭寇”,原是对日本海盗的称呼,但这种“顾名思义”式的理解却显得有些表面化,有悖历史真相,实际上,“倭寇”的构成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史学界,所谓"倭寇",一般指明朝时期骚扰抢掠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如作为一般知识的《中国历史大辞典》有关"倭寇"的释义即是如此。然而事实上,这种有关"倭寇"的"一般知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数百年之后再次揭开历史的迷雾,会发现所谓"倭寇"之主体即"从倭"实际上是一群被世人误读的在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特殊群体,他们演绎了一场与明王朝传统小农经济之间的殊死抵抗。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期,倭寇经常扰乱我国东南沿海地带,抗倭名将戚继光等依靠人民的支持,训练民兵,扫除倭寇,保护了沿海地区的生产和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从嘉靖“倭寇”的成份看嘉靖“倭患”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明一朝,“倭患”不绝,而嘉靖时期尤为剧烈。然其性质却与此前“倭患”大相径庭,仅从此期“倭寇”的组成成份,便可窥其一斑。一史籍中对嘉靖时期“倭寇”的成份构成有大量记载。如,“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六七”。①“近日东南倭寇,类多中国之人”。②“闽浙江南...  相似文献   

13.
潮神拜敌     
利兰 《良师》2011,(12):54-54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抗倭名将戚继光奉命率军抗击倭寇。 戚继光在援闽抗倭战中,最著名的是横屿大战。横屿是福建境内宁德县城东北海上的一个小岛,隔十里浅滩和大陆相望。这片浅滩,潮来成海,潮退变泥洼。易守难攻,很让明军伤脑筋。  相似文献   

14.
少年戚继光     
我国明代,浙江、福建沿海一带,海盗猖獗。他们结伙成群,武装掠夺海上的过往船只,奸淫烧杀,无恶不作。这些海盗,大多来自日本。历史上称他们为倭寇。就在倭寇横行海上的时候,我国出了一位令海盗们闻风丧胆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戚继光率领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后期,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倭患问题.在此次倭患中,倭寇与海商具有共同行动的表现,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本质上的不同点.从中国内部来看,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海商具有反海禁的进步性,而倭寇则是侵略性的.  相似文献   

16.
朱敏仪 《文教资料》2011,(14):111-113
明朝确立之初,为抵御倭寇入侵,防止国内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巩固新生政权,明太祖朱元璋厉行海禁政策。在海禁政策之下,朝贡贸易日趋繁荣,走私贸易亦迅速发展,明朝洪武年间的对外贸易受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登州位于山东北部,地理位置极其险峻,为历朝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其位置与辽东半岛形成掎角之势,成为巩固京师的重要地域.登州在明朝的的海防建设与此时倭寇的进犯有着直接的关系,倭寇在山东的抢掠行为日趋猖獗,大肆的烧杀抢掠使得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登州的海防建设  相似文献   

18.
大鼓凉伞是流行于闽台的民间舞蹈,产生于明代中叶。明嘉靖年间,漳州月港(今龙海市海澄镇)已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的中心。月港的繁华、富庶,引起了倭寇经常前来搔扰和抢掠。相传,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数千名倭寇乘百姓过年之际偷袭月港。百姓扶老携幼四处逃散。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进入闽南,封锁九龙江口,烧毁倭寇数十艘进犯艨艟,切断了敌人退路,  相似文献   

19.
东南沿海军民驱逐倭寇的斗争是明朝对外关系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教材。历史课本在这一题目内,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倭寇在沿海的骚扰;二、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一教材首先简要地追述了倭寇的由来。从十四世纪末期开始,明朝和日本的封建经济都有了进一步发展,这就刺激了两国贸易的扩大。当时双方贸易主要采取日本“入贡”及明政府“赏赐”的方式在两国政府间进行。  相似文献   

20.
明朝中后期我国东南沿海倭寇横行,戚继光在平息倭寇的斗争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练兵治军思想:重视兵丁素质的选拔,注重发展优势武器,通过编制体制改革建设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练兵以练气为主.戚继光练兵治军思想及抗倭斗争启示我们,在海防建设中要大力推进以加强海军现代综合作战能力建设为重要内容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