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华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品味古诗词之美,已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全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展开论述:1.整体感知,探究诗词的情感美;2.捕捉意象,体悟诗词的意境美;3.反复诵读,揣摩诗词音韵美;4.斟字酌句,咀嚼诗词语言美;5.激发想象,欣赏诗词的画面美。实践证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己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从而在诵读中感悟其中的美。  相似文献   

2.
姚洪涛 《成才之路》2010,(24):45-45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是个发展的巅峰.盛唐文化孕育了太多的诗人,李白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是他让豪放和浪漫在这里延续,用他彭湃而又充满浪漫色彩的激情创造了诗词的奔放奇逸之美。李白的诗词中的浪漫、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更能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体会诗词的情感。激发他们鉴赏诗词的兴趣。因此,借李白等诗人的作品来感受诗词之美,是恰到好处的。  相似文献   

3.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人通过诗句来传达自己的感情。那些或忧郁或悲伤或激动的情绪都被诗人藏在字里行间。除了这种情感带来的美,诗词还有节奏美。由于诗词具有节奏感强,韵律美的特点,所以诗词的魅力更加的迷人。读者不仅能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还能够从文字中感受那份古风古韵。总之,诗词中蕴含的美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感受诗词中的美也同样重要。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古诗词中的美展开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高中阶段古典诗词教学的现实困惑是:教师花大量时间去教古典诗词,教学却往往是低效的。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缺少对诗词本身的深入解读,也没有很好地带动学生去仔细品味。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的方法,带领学生聚焦细节,勾连全篇、涵泳咀嚼、激发想象,从而品出诗词的结构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5.
赵娟 《考试周刊》2012,(71):44-44
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的根本在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借鉴先哲之言和本校开展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践体会,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设计了"有效美读诗词"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6.
许则变 《辅导员》2010,(14):86-86
语文美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活动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这两种教育理论相互渗透而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学科——语文审美教育,而语文审美教育中最具审美化的教材当属唐诗宋词。诗词具有语言美、韵律美、情感美,巧妙挖掘诗词的美育因素,利用"诗词教学的美育因素"能拓宽审美教育的途径,是培育民族审美情趣的重要起步。  相似文献   

7.
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什么样的诗词,都饱含作者的感情,可以说,感情和诗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无我之境所体现的情感美与有我之境的诗所体现的情感美又有所不同,是独特的一种美。它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感应的境界美,同时,又体现了作者情感中不落于俗,超然于物的高超美。  相似文献   

8.
诗词美象与历史具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词美象 ,是诗词的意境 ,它是具体的 ,现实的。历史具象 ,是历史的情景 ,它同样是具体的 ,真实的。许许多多的诗词作者在其作品中咏史喻今 ,使隽永的传诵不绝的诗词 ,记录了丰富的积淀深厚的历史信息 ,表达了诗词美象与历史具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诗言志” ,“歌咏言” ,文史互通 ,诗史相融 ,古已有之。为此 ,在历史教学中 ,完全可以借助诗词歌赋的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素质的培养。通过诗词美象和历史具象的有机结合 ,运用诗情、诗景、诗魂深化学生对史实、史论、史训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思辨和表述能力。这就是诗化教学…  相似文献   

9.
正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深情诵读、推敲词句、捋清思路并链接生活,从而体悟诗词中蕴含的美。笔者将从体验音韵美、感悟语言美、强化意境美和升华情感美这四个方面入手,谈一些有关如何进行诗词鉴赏的教学感想。一、深情诵读,体验音韵美高中教材中有很多的诗词鉴赏,要求学生不  相似文献   

10.
张高平 《教师》2012,(13):37-37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的教学对像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孩子,我们的教材更是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已表明,成功的教学,无一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美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手段三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11.
"弱德之美"是中国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在其多年的诗词研究过程中总结提出的。在目前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2016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方面要求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但是当前的古典诗词教学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本文将用"弱德之美"这一理论来指导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更能体味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读诗可以使人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引发每个人心中独特的“读者之意境”,是诗词教学唯一正确的打开方式。引发读者之意境的途径很多;可以循人类的音乐天性,吟诵诗词乐之美;可以品母语的丰富韵味,赏析诗词文之美;可以借儿童的想象世界,感受诗词境之美;可以引情感之天然共通,体验诗词情之美。  相似文献   

13.
赵进良 《成才之路》2011,(17):32-33
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之美、哲理之美,"美"味十足的中职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实现魅力课堂,拓宽语文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中蕴涵着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需要读者仔细品味。文章中的"美"蕴涵在语言文字背后,读一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对必要的字、词、句、段进行理解和感悟,进而体会文章中的"美"。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可见,要想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美",朗读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朗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是通过读者朗读,重塑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过程。教师要想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有效的感悟,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领悟数学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艳芳 《考试周刊》2011,(56):76-77
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展现数学美,以及挖掘数学美,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举例介绍了数学的"对称之美"、"简洁之美"、"统一之美"和"奇异之美",目的在于落实中学数学教学的数学美育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诗词是一种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典型的意象抒发内心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诗家语”,通过诵读、借助想象深层剖析诗词的内涵,体会古典诗词之美。拟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紧扣“诗家语”,感悟诗词之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审美的角度看,毛泽东诗词的基本特征是崇高美。它的崇高美表现在:景物描写的崇高美,行动描写的崇高美,人物形象的崇高美,情感的崇高美和理想的崇高美。其中,情感的崇高美和理想的崇高美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王莉莉 《文教资料》2013,(16):39-40
情境教学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中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情感丰富,尤其适宜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效果,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以情境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古诗词教学实践,从巧用背景知识促进理解,妙用多媒体增强效果、真情美读感悟诗情、展开想象再现诗境、真切描绘激发情绪、扮演角色融入情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词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诗词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要从音乐美、词语美、画面美、人性美四方面对古诗词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生活中不乏美,古诗中更是充盈着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经过时间长河淘洗之后的耀眼真金,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中的美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