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首台湾歌谣是这样唱的:“倒唱歌儿顺唱歌,河里石头爬上坡,我打弟弟门前过,看见弟弟摇外婆。满天月亮一个星,千万将军一个兵,从来不说颠倒话,聋子听见喜盈盈。”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歌谣,你一定忍俊不禁了:河里石头怎么能爬上坡?“满天月亮一个星”,有没有搞错?聋子也能听见?那么我告诉你:是的,的确“搞错”了,不过这可不是普通的病句,而是人们有意的“杰作”:在颠倒事实中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这,就是颠倒歌。  相似文献   

2.
表示现代汉语的“唱”义,文言一般用“歌”。在现代汉语中两词都是用来表示按照音乐曲调发出声音的行为,但略有不同。从词汇史的角度观照,大致可以描写出“歌”与“唱”历时替换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向来被认为是庄子表现自己对死采取的一种旷达的态度。本根据献中对南方少数民族民间习俗“娱死”丧葬仪式的大量记载,探明庄子承受的化渊源,而认为他的“鼓盆而歌”,只不过是当时民间习俗“唱斋”“娱死”这种丧葬仪式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下里巴人”和“阳阿薤露”源于巴文化,周文化与楚文化。楚灭巴后,巴人成为楚客,而“下里巴人”和“阳阿薤露”仍在楚地传唱,成为“乡歌俚调”。传承或受其影响的还有“扬歌”、“竹枝歌”、“鸡鸣歌”和巴人后裔土家族的“穿号子”、“跳丧鼓”、“摆手社巴歌”。  相似文献   

5.
苗族的“歌” ,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是苗族文学文本。苗族文化的传承 ,主要靠他们的“歌” ;对于无文字的苗族 ,其文学文本只能靠“歌”来留传。歌作为苗族的文学文本 ,将语言、音乐和诗三者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是地道的“诗歌” ,与诗有很大差异。“歌”的基本形式是歌种子、歌干、歌花。歌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秋瑾的“歌体诗”创作与中国近代诗体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歌体诗”是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作为“歌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家 ,秋瑾的“歌体诗”实践有力推进了近代诗歌的体式变革。其“歌体诗”一体由变通的歌行和新创的歌词构成两翼 ,共同代表着她从语言、韵律、节奏、句式、章法等基点出发 ,打破旧诗形式 ,获得诗体解放的可贵努力和可喜成绩。本文第一部分总论“歌体诗” ,藉以揭示秋瑾诗体创新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细说秋瑾的“歌体诗”创作 ,并兼及秋瑾词作之评价  相似文献   

7.
动词“整”、“搞”、“弄”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泛义动词,它们的用法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很多句子中可以互相替换,比如它们都有替代功能、关系功能,都可以带名词性宾语等。其不同之处是:使用地域上,“整”经常在东北地区使用和“异”则在中部地区使用频繁;句法方面来说,“搞”可以带动词性宾语。  相似文献   

8.
“喉喏歌”是通道侗族独有的一种多声部民歌,由“讲歌”、“花歌”、“俏歌”三种形式的歌组成,是在侗族的“作客”习俗活动中演唱的套歌。四位老人以统一的声音,唱出了“喉喏花歌”的引句,低沉、凝重、古老而悠长的音调,把大家的呼吸、神情都凝固了,仿佛把我们带入到古老而遥远的历史时空。  相似文献   

9.
初语五册《干将莫邪》一文,“把行歌”注为:“唱歌。行,从事。”细读全文,认为这样注释是不符合上下文语意的,尤其是把“行”解释为“从事”就更是与全文的语意相悖的.《现代汉语词典》(从事)条注:“投身到(事业中去);~革命|~文艺创作.”根据这条注释看“从事”是指“长期做某种事情.”干将子赤要杀楚王为父报仇的打算被楚王知道后,被迫离家出走,逃进深山躲避楚王的搜捕.此时的赤连生计都受威协,又怎么能“从事”歌呢?  相似文献   

10.
吴昊 《语文知识》2000,(4):39-39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必得秋霜?”(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其中“明镜”一词,课本未作注解。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和《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在评析此诗时,均理解为诗人揽镜自照,对镜端详,显然是把“明镜”直解为生活中梳妆用的镜子。笔者认为,这样解析欠妥。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才”与“就”是使用频率很高,而又具有着复杂意义和用法的副词。有关副词“才”与“就”的研究很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才”与“就”在句法应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其表义类型及结合功能两个方面去探讨、分析“才”与“就”在句法中的用法。“才”与“就”都属于主观性相当强的副词,具有基本相同的表义类型,但在具体的用法中,所表达的语义,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时与量两种表义类型中存在着的差异最大。副词“才”与“就”都具有很强结合功能,但副词“才”在结合功能上更要优于副词“就”。  相似文献   

12.
张眺,即叶林、耶林。山东潍县(现山东省潍坊市)人。1930─1932年为上海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领导人之一。本文作者系张眺之子,在调查和考释后,认为“歌特”为张眺的化名,不是张闻天的化名。  相似文献   

13.
王新 《红领巾》2009,(5):39-39
“笑”是表达愉悦情感的表情,微笑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都有许多表达“笑”的词汇。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英语中常见的关于“笑”的字眼: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是培养核心素养宝贵的课程资源。《诗经》的“整本书阅读”可以采取专题研读的方式进行,以专题概念为载体整合内容、方法、目标和评价,引领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在学习共同体读写互动中促进深度学习。“草木之歌”专题教学以草木切入,由认识草木,到感受先民情怀,到品味手法,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操作支架,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术语,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世界的认识主体赋予客观物象某种主观的联想意义,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统称.雁鹅是《侗族远祖歌》的重要意象,并通过《侗族远祖歌》表达其意义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诗"、"歌",不仅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实际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理念。"诗"与"歌"是历史长河赠予我们的并蒂莲,是文化艺术结出的姊妹花,它们既以各自独有的方式竞相开放,又相生相依,尽情倾诉着人类一路走来的梦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音乐的角度研究陕南紫阳“锣鼓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与歌唱曲调之间的关系,锣鼓歌的乐器伴奏中存在的潜在规则,探究陕南紫阳地区“锣鼓歌”的音乐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郁芳 《今日中学生》2006,(11):31-32
汉语的“打”字可接不同的词构成不同的表达,如“打电话”、“打篮球”等,但同一个“打”字,在英语中却有不同的译法,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徐美娟 《文教资料》2011,(31):34-36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特殊句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把个”句式是在“把”字句的基础上变化而来,同样也有很多研究“把个”句式的文章,本文对“把个”句式中“个”进行分析.认为“把个”句式中“个”的功能在逐步由量词表示数量单位虚化为语助词表示语气。  相似文献   

20.
近年,高职院校在新时代“三全育人”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上存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构建“三全育人+课程”教学模式,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关注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注重大学生在涵养家国情怀和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培养,增强高职院校各课程的思政教育力量。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和实践结合法等方法,围绕“三全育人”对高职“汕尾渔歌”课程的作用、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教学策略、保障机制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进一步改进高职“汕尾渔歌”课程的相关教学工作,希望结合“三全育人”的优势,提升高职院校该课程在不同维度的育人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