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初到长安,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苜诗去拜见当时的名诗人顾况。受到赞赏后,他学习写诗的信心就更强了。 20岁以后,白居易“昼课赋,夜课书,闲又课诗”,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以致诵读得口舌长起了疮,写得手肘生出了老茧。他写诗写得入了迷,常常是“连朝接夕,不自知苦”,  相似文献   

2.
小草的遐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它形象地刻画出了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小草的生命力确实是那样顽强,它在石头下也会生长。  相似文献   

3.
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特殊成就的。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  相似文献   

4.
<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看出来了吗?白居易在《赋得古草原送别》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学过这首诗的同学都知道,“离离”是用来描写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景象。因此,“离离原上草,一  相似文献   

5.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草@白居易!(唐)  相似文献   

6.
若没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或愿景,则每天忙的都是些琐碎的事。——彼得·圣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歌颂野草顽强生命力的诗。野草之所以有如  相似文献   

7.
<正>白居易外号"诗魔",唐代流行歌手爱喝酒爱酿酒,白居易酿酒,品质的保证年轻时,与好基友元稹一起怼天怼地晚年,与soulmate刘禹锡相伴左右李商隐的"迷弟",甚至来世想做他的儿子达则兼济天下我十六岁时,写了一篇命题作文,呈给当时的大诗人顾况。在交给顾况之前,我将这首诗念给路上的孩童、田边的老妪听,修改到他们都明白,才算完成了创作。在我看来,诗是写给大家看的,妇孺都能看得懂才是好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我带着这首诗去拜见了顾况,刚自报家门的时候,他  相似文献   

8.
一、诗歌教育的启蒙意义知道点历史的人都晓得世界文学的发祥都是从诗歌开始的,人类的童年直接伴随了诗的诞生。《荷马史诗》是这样,《诗经》更是这样。圣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译成现代汉语,相信所有的家长都能看懂:如果没有诗歌方面的修养,人们将无法说话,更无法传承和建立本民族的语言规范,也无法推动文明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是通过学习诗歌接受启蒙教育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很小便在母亲指导下接受诗歌启蒙。他从五六岁开始学诗,到了9岁,已经能够“谙识声韵”。16岁便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的演变》一文第三部分中,在阐述语音的变化时,笔者认为,有表述不确切之处,提出来,希望得到行家的赐教。 一、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吗? 课文(90—91页)中写道:“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例如自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róng)。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shēng)。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chéng)。又送王孙去,  相似文献   

10.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三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相似文献   

11.
佚名 《教师博览》2013,(9):57-57
<正>南宋诗词研究者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一书中,得出一个结论:"唐朝人士,以诗名者甚众,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达为之游谈延誉,遂至声闻四驰。"一首诗,不必句句都精彩,一个人,无需事事都拿手,只要一句精、一招鲜,就能声名鹊起,天下闻名。白居易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得名。《唐摭言》卷七云:"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三册选入白居易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翻阅手头所有古诗读本,“离离”二字都注释为“繁茂”或“分披繁茂”。《辞海》对“离离”二字所作注释有三:①繁茂貌;②懒散疲沓貌;③忧伤貌。在“忧伤貌”条下附有“王逸注:‘离离,剥裂貌,韩愈诗《秋怀》‘离离挂空悲,戚戚抱虚警。’”  相似文献   

13.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的这首送别诗.以眼前丰茂的古原草作比喻,咏物抒怀.表达了对友情的忠贞及对离别的不舍之情.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相似文献   

14.
赠诗:这是唐代诗人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式.李白初到长安,便把自己的新作《蜀道难》呈献给当时文坛领袖、承相贺知章.贺读完李白的诗,称李白为"谪仙人",后世遂以"诗仙"称呼李白.白居易十六岁游历长安,拿出自己一诗集呈献给丞相、诗人顾况,得到顾况赏识,也由此名扬天下.许多举子文人为了获得名声,攀附高师,就把自已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如众所周知的朱庆余呈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洞房昨彼停红烛"诗,贴切风趣,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5.
光阴飞逝,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我已经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成长为一名初中生了。在这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中,古诗一直是我成长的伴侣和导师,也是打开我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在我蹒跚学步时,妈妈教我学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虽然很短小,却激发了我学诗的浓厚兴趣。后来,爸爸又教我读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此,父母带我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充满  相似文献   

16.
唐·张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其为唐懿宗、僖宗时人)《幽闲鼓吹》云:“白尚书应举,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这是最先有关白居易谒顾况的记载。俟后,《唐摭言》、  相似文献   

17.
《草》是选入五、六年制小语第三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这首诗作于贞元三年(787年),诗人当时年仅16岁。据说,诗人这年进入京都长安,拜见了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顾况望着年嫩的白居易,并没在意,还用他的名字取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当读了此诗之后,便很吃惊,忙改口说:“有才如此,居易不难。”由于顾况到处赞扬,这首诗也就成了白居易的成名之作。这首诗原本是一首五言律诗,课本所选取的是前半部分,很像一首五言绝句。原题是《赋得古原草送  相似文献   

18.
作为自然物的"风",千百年来,被无数的诗人请进诗中,吟出华美的篇章。春风、秋风、东风、西风,"卷起千堆雪"的风,"吹皱一池春水"的风……风在诗中形态万千,充满灵性,有情有意,风采迷人。先说春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  相似文献   

19.
唐代,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及争取好的名次,多将自己平日所做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考试以前呈送当时在社会上、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这种风尚就叫做“行卷”。许多诗人进士及第,诗名显达,都与“行卷”有密切关系。兹录三则,以飨读者。“白居”也“易”白居易白居易16岁时(公元787年)写出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据说,作者同年从家乡来长安,拜谒名士顾况。起初…  相似文献   

20.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寒食韩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词鉴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