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若言琴上有琴声,琴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很形象地告诉我们:弹琴,既要有琴,还要用手指,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才会有优美动听的琴声。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健康的师生关系,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育教学乐章。革新师生关系是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道话题作文:苏轼有一首《琴诗》,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内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究竟是从哪里发出来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有首《琴声》说得好"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手指与琴的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4.
江剑鸿 《辅导员》2010,(8):49-49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琴诗》中写到:“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对我们的教学颇有启迪,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就像琴与手指一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才能奏出美妙动听的教学乐章!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些广为流传的名篇佳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汲取中国古代诗词智慧来滋养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于中国古代诗词中采撷一些名篇名句,谈谈古诗词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益启示。一、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倡导新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写过这样一首《琴诗》: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道话题作文:苏轼有一首《琴诗》,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内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究竟是从哪里发出来的?请以"琴弦与手指"为话题,自选立意,自定体裁,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要在  相似文献   

8.
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它借琴阐发一种哲理:琴、手指是弹奏出动听音乐的条件,两者相互依存,美妙琴声的出现,有待于两者巧妙结合。课堂上师生对话也类于此,教师的点评要能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与作品产生共鸣。既不能一味廉价表扬答而不评,也不能评而失当,更不能粗暴打断。要用积极的期望来唤醒学生积极的心态,要用明确的、热情的、思辨的、诗意的点评,让学生得到启发,反思不足,纠正错误,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信。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的出发点谈起图画书阅读,我不由想起了苏东坡先生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张琴放在那儿,不动它,悄然无声;高人拨动,则如高山流水,绵延不绝,闻之欲醉。阅读何尝不是这样?伟大的作品需要读者的慧心阅读,其香其美才能沁入心扉,滋养人的身心。  相似文献   

10.
学诗偶得     
一、“禅偈的机锋,儿歌的天籁”宋苏轼有《琴诗》一首:“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数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以“非诗”相薄,责怪道:“千古诗集,有此体否?”《苏轼诗选》的编者陈迩冬却认为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说它“有禅偈的机锋,似儿歌的天籁”。这个评语可谓独具慧眼,精当至极。遗憾的是,陈迩冬只  相似文献   

11.
本学期的《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学了这门课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下面的题目,并思考一下,看看自己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如何。 (1.1)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首题为《琴》的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如果我们把“琴声”比作心理,你如何根据这首诗去形象化地理解心理的实质? (1.2)巴甫洛夫在建立著名的“动力定型”学说时,专门研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专著:《角色的诞生》,从中得到启发与旁证。动力定型是通过一定的生活方式形成的个人所特有的条件反射与抑制的系统。举  相似文献   

12.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写的《琴诗》,用它来比喻师生互动,方可弹奏美妙教育乐章,是再也恰当不过的了。的确,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冲突大量存在并呈现出日渐增多的趋势。在新形势下,师生关系、尤其是师生冲突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探讨师生冲突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化解师生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师生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师生冲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从冲突产生的导因划分,有学…  相似文献   

13.
<正>苏东坡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颇含哲理的诗对我所谈的后进生转化教育有很大的启示。以琴喻人,可比后进生;以指头喻人,可比教师。后进生这把琴能否发出悦耳之声,就看教师的"指上功夫"如何。我认为,教师的"指上功夫"要深含"四心"——责任心、爱心、细心和耐心。一、责任心是前提转变一个后进生要比培养一个优秀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师的责任心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后进生并非永远是后进  相似文献   

14.
任晓霞 《成才之路》2014,(20):49-49
中学政治课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深奥,学生易感觉枯燥、乏味,进而对政治课感到厌倦,而政治课教学又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增强政治课的趣味性,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呢?一、导入引趣 巧妙地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诱发他们的积极思维。一个好的开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一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使整个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浑然一体,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令人钟情。例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故事、音乐、名言警句、图片等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二、讲解激趣 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一是语言要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要吸收四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即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戏剧的冲突、诗朗诵的激情,并适当运用一些口头语、歇后语、成语、谚语或寓言故事等。如用“物以稀为贵”说明商品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用“量体裁衣”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亩产三四百斤靠体力,七八百斤靠实力(化肥),千斤以上还得靠智力。”艺术性地表述了科教兴农的重要性。二是在讲解中巧用比喻,能寓哲理于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如讲矛盾的统一性时,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爱好古诗和音乐,所以吟诵一首七绝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接着问:“悦耳的琴声从何而来?”然后借助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领悟哲理:指与琴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指”无“琴”不会有琴声,有“琴”而不用“指”弹,同样也不  相似文献   

15.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东坡的这首诗以琴和指头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发展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即琴和指结合固然可以弹出琴声,但是同一张琴,若遇到俞伯牙,便能够弹出“洋洋乎,志在流水”的“妙音”;若遇到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则只有噪音。如果以“琴”喻学生,以“指”喻教师,那么,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这里的“水平”,不仅只指教师的文化程度,更主要的是指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具体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改进教法、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狠下功夫。一、钻研教材既要明确每章每节的具体教学要求,把基础知识、能力要求落到实处,又要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目标,能够站在整个教材的高度上去处理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必须为绝大多数学生包括差生所掌握。这样改进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还必须研究教学对象,了解他们已拥有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等,掌握各个层次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采取相应的教...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有诗云:“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语句虽浅显,但却可从中悟到一个学习写作的道理:即要想真正学会写作,不能只在技巧和功夫上做文章,而是要着手于一些更为关键的环节。这些环节又常是被我们忽略的。要想真正在作文上弹出一首动人的曲子来,我们必须抓住类似苏诗中“弦”和“指”之外的环节。 一、“汝果学夫诗,工夫在诗外”:要重视积累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要写几百篇作文,如果再加上日记、书信、发言稿等实用文体,其数目真是洋洋可观。可是许多同学一旦拿起笔来,仍常…  相似文献   

17.
蓝狐狸星球上的蓝狐狸们会表演各种各样的节目。他们从望远镜里看见了蓝色的地球,就决定到地球上来演出。蓝狐狸们飞到大海边,在海边拉起了木瓜琴。优美的琴声引来了一大群海豹。海豹们忍不住随着琴声跳起舞来。海豹们都很喜欢蓝狐狸,他们成了好朋友。蓝狐狸们每天都为海豹弹琴奏乐,海豹们每天都要送很多海鱼给蓝狐狸们吃。  相似文献   

18.
夏天的晚上,蟋蟀在草丛里拉着琴。优美的琴声传了出来,小昆虫们听到了,都向这里赶来。昆虫们绕着蟋蟀围了一圈,静静地听他拉琴。这时候,有一只小蜘蛛也悄悄地来了。他驼着背,八条腿又细又长,一步一步,悄悄地爬上了蟋蟀背后那棵特别高的草上。蜘蛛爬到草叶上,往下看:蟋蟀就在下面,离得很近。昆虫们都在听着蟋蟀弹琴,谁也没有注意到蜘蛛。  相似文献   

19.
中有万古无穷音——欧阳修之琴趣与琴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一生不仅喜欢弹琴、听琴、藏琴,而且喜欢写琴诗琴文——以记琴声与琴事、以论琴意与琴理。从欧阳修现存有关音乐的诗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作为琴人的欧阳修,而且可以看到一个作为琴论家的欧阳修。  相似文献   

20.
<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这美妙的诗句绘制出一幅美景,亦写出了认知冲突的境界,此境界让人深思。在深度学习的理念下,认知冲突成为实现深度学习的有力支点。“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在概念形成中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在定理发现中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解题思考中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真正让认知冲突成为一种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