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孝慈墓志》记载了苏慈在北周隋所历官职,其中多次提及都督官制,苏孝慈以大都督、都督领禁兵,都督军号则皆为戎秩.通过对《苏孝慈墓志》在官制特别是戎秩制度的考证与辨析,明确大都督、都督在府兵建制中的作用.同时以北周散勋交杂的官制为背景,考察北周戎秩都督在建德元年前后的权力与地位的变化,探究都督军职发生虚衔化并最终衍为隋代勋官的短暂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东晋时期,国家可以为一些刺史加授将军号.刺史领有的将军号可以是身份地位的体现,也是能够领兵的标志.东晋国家能够为无将军号的官员出任刺史加授将军号,也可以为有将军号的官员出任刺史加授将军号.因为刺史所领将军号是加官,因而将军号的品级与刺史的品级是明显分开的.在刺史任职期间,国家可以提升和贬降他们所领将军号的品级和位次,以此体现对刺史的褒奖和惩戒.  相似文献   

3.
红军军号是军队简易通信工具,是人民军队独特标识和形象代表。由于军号的军用性质与密码属性,一直以来不为大众所关注,相关研究鲜有人涉足。红军的司号制度与号谱源自国民党军队,为了记谱与看谱方便,遵循传统状声字记谱法和唱名法,因此不能用西式五线谱记谱法来直接解读。军号具有携带方便、通信迅速、示知面广等特点,并在早期人民军队中充当军乐队的角色;但由于传达内容较为简单和传达距离受限,军号在后来的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中被逐步边缘化。然而,作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军用号谱记谱法与唱名法,红军号谱现已成为红色文化、军旅文化、通信兵文化和强军文化的重要内容与特殊符号。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自贬三等,由丞相贬为右将军,其具体内容史书中未见详细记载。本文依据现存史料以及官制史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诸葛亮自贬三等所依据的是当时散阶化的将军号序列,自比当时蜀汉所设的最高军阶骠骑将军,所贬的具体等阶为车骑将军——卫将军——右将军。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定时播送模拟军号的单片机系统.该系统以8031单片机为核心,依靠软件、D/A转换等实现计时、显时、合成15首军号号音信号和广播自动化功能.系统运行稳定,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相似文献   

6.
加官,即在本官之外另加其他官职。它是中国古代较为普遍存在的职官制度。三国时期,将军号用作奖励军功和提高品级、待遇的加官,其他官职如侍中等继续作为加官使用,并显示出新的政治意义,这些与官制的演变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府兵制在唐武德、贞观时期仍处在错综复杂的变化之中。高祖立唐之初即改隋炀帝时期的鹰扬府为骠骑将军府、车骑将军府,后两类军府合并归一,车骑将军府隶属于骠骑将军府,从而形成了十二军分统骠骑将军府的地方府兵军府格局;至高祖武德七年时,骠骑将军府改为统军府,成为武德后期、贞观前期地方府兵军府的基本单位。至太宗贞观十年,则改统军府为折冲都尉府,地方府兵军府建置趋于稳定,职官设置与职能分工更为成熟,因此成为维护唐前期国家地方政治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8.
曹魏加官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官,即在本官之外另加其他官职。历代都有加官存在,曹魏时期,将军号用作奖励军功和提高品级、待遇的加官,其他加官如特进、侍中等继续作为加官使用,并显示出新的政治意义,这与官制的演变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唐代军事制度是在隋代府兵制的基础上承袭而来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几经变化。大体上说,以安史之乱为界,可以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有府兵、兵募、团结兵和健儿等;后期,伴随着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唐中央有禁军,地方上则有藩镇军。一、唐前期军事制度唐朝前期军队,主要有府兵、兵募、团结兵和健儿等。其中府兵和兵募都具有兵农合一的性质,同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所不同的是,府兵是封建国家的一种正式的兵役,而兵募则属非正式性,募兵与否一般因事而定。府兵完成任务后还是府兵,兵募遣散后即是一般农民百姓。  相似文献   

10.
镇江茅山风景区内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因"碑下放鞭炮,空中响军号"而声名远扬。据当地居民介绍,只要在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广场放鞭炮,便可听见"嘟哒哒嘀嘀哒"的军号声,鞭炮声停止,军号声也随之戛(jiá)然而止,而当鞭炮声再次响起时,军号声又会随之响起。神奇现象持续十余年据当地老一辈村民回忆,抗战胜利前曾有一位小号手在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  相似文献   

11.
清晨,一阵嘹亮的军号声后,广水市兴谷绿洲希望小学的学生寝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小懒虫,起床了!”生活老师夏小霞轻轻拍了拍还在贪睡的罗叶,亲切地叫道。不满8岁的罗叶与同寝室的其他  相似文献   

12.
一、侍卫亲军及其将帅广顺元年(951)正月,郭威即位称帝,是为周太祖.此时,侍卫马军与步军仍称护圣与奉国未变.四月,改侍卫马、步军军号:马军改为龙捷,步军改为虎捷.其名为郭威所撰.事见《旧五代史》(下称《旧史》)卷111《周太祖纪二》与《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此后,迄后周之世,军号未变.  相似文献   

13.
龙潇 《初中生之友》2011,(36):30-31
<正>每当听到军号声,我不由得想起南昌陆军学院——那军号嘹亮的地方。今年暑假,学校组织我们在那里军训了一周。如今,日子过去近半年了,但是那伴随军号的每一天仍历历在  相似文献   

14.
走马楼吴简州中仓出米简中频繁出现有向“典军”下属诸曹吏支付廩奉的记录。结合传世文献,“典军”出现于汉晋之际,而孙吴典军并非将军号,实则是负责军中文书行政的职官,设置于中军。孙吴典军分曹理事,僚属组织一如郡县曹吏,兼管军政与民政,在军事上负责登记军功、调配军需,在民政层面负责兵户及其家属管理,这应与孙吴兵户家属常随营居住有关。孙吴军事管理体制的“郡县化”与郡县行政的“军事化”,体现出孙吴社会高度军事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学习北朝时的民歌《木兰辞》时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花木兰的父亲已年迈又无大儿,那么为什么还要去服兵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当时实行的兵役制度——府兵制谈起。府兵制是西魏时根据鲜卑人的部落兵制创立的一种兵役制度,它以开府为基层组织,故称作府兵。府兵制到北周、隋唐时继续沿用,并进行了相关改革。在西魏时,府兵编入军籍,兵士自备武器,平时参加生产,免除租调力役,战时应征打仗。府兵训练严格,战斗力较强。最初的府兵只有鲜卑人参加,即所谓的胡人打仗,汉人生产。后来打破了胡汉分治的界限,有很多汉人参加到府兵中,这时府兵制的特点可以说是兵农分离。隋文帝时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主  相似文献   

16.
根据<京兆翁氏族谱>及敦煌文献的记载,晚唐昭宗朝,翁郜曾先后以河西都防御使和河西节度使的身份兼领静难军节度使.虽然宁节度曾被唐僖宗赐号静难军,但此军号很快即被取消.所以,翁郜所兼领的静难军并非宁节度,而应是唐政府以旧有之军额所新设置的藩镇,其辖区当为陇右地区的河、兰等州.  相似文献   

17.
骁果兵是由隋炀帝在全国范围内招募的勇武豪侠之士组成的一支精锐部队.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征辽战争的需要,"雁门之围"之后发展成为一支完全由隋炀帝控制的亲军部队.从骁果兵的待遇、管理及使用等方面来看,它是与原有府兵完全不同的募兵."江都之变"之时,江都的主要军事力量是骁果兵.骁果的发展是隋炀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将军     
“将军”之称在春秋时已出现,为一军统帅的称呼,非官名。至战国,“将军”始为武官名,有大将军等官。汉代设大将军、骤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将军等,权势甚重。打仗出征时的一军统帅,往往别加称号,如伏彼将军、接船将军等,名号不一。晋代郡守亦多加将军之号。南北朝时,将军名号甚繁,除沿用前朝旧称外,又多有其他名称,但常置并有专职的只是少数,唐以后将军多为侍卫宫及武散官,名称较多,无实际职掌,也无定员。明代的总兵有挂印带将军号的,战华即罢。清代除沿袭旧例外,还将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称为将…  相似文献   

19.
引言《新唐书》卷50《兵志》说:“唐有天下二百馀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及其末也,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又说:“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既曰禁军包括南、北衙兵,又称北衙兵为禁军,  相似文献   

20.
为了第二次征高句丽能够顺利进行,隋炀帝于大业九年(613),采用"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的方式来弥补战斗力日趋衰落的府兵。骁果兵以关中豪侠为主,在建制方面隶属于十六卫系统,与府兵极为相似。但在经济待遇、地域来源、招募方式上与府兵有些差异。起初,骁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隋王朝的生命,但是最后骁果却给隋王朝致命一击。因此骁果与皇权的关系是:皇权强大时则归附,皇权衰落时则叛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