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对张洁的整体创作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主要讨论了张洁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创作上的个人特色,显示了以爱情和生活经验为主要书写内容的个人话语在其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无字》为范本提出了作者作为对政治、历史有独特情结的"那个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展现的新的历史风范和历史感觉;分析了由于自传式的叙事特色和叙事手法使小说呈现出的个人极端的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2.
金庸作品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是在写武功与武林,但从更深层次分析,实则在探讨人性与人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思想。金庸对习武目的论、"武"与"功"关系以及武功创造性根源等问题的思考、分析与阐述,饱含其着对人格的追求、对人性的思索和对人品的探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为我们审视体育基础课程改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和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3.
《废都》中的女性形象是"男权意识社会"的附庸玩物,还是作为作品中完成知识分子迷茫困境中突围的不可或缺的拼图,文坛历来广有争议。我们可以借助西蒙.德.波伏瓦的理论,从"废都"社会背景、女性自主意识迷失原因、作者关于女性形象的思考、女性形象抗争的结局四方面分析,对《废都》中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有个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铁凝各个时期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主体精神,即对女性的生命关爱和深刻的女性忧患意识.<永远有多远>是铁凝这种主体精神的续延,白大省的形象是铁凝对女性自身的弱点的再度思索,并提出女性的自尊、自爱、自强,才是女性真正的觉醒,是女性精神家园建设的关键所在.这种主体精神的续延,体现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张洁在《无字》之后推出的《知在》和《灵魂是用来流浪的》两部新作中,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思考。与她之前的创作截然不同的是,她开始在作品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展示女性的生存状态,并且提出了关于两性和谐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林白、陈染和卫慧是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代表女作家,她们的作品进入个人的私密空间,描写女性的性体验、同性之恋和自恋等话题,大胆袒露女性个人的心理体验及探索女性的隐秘世界,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张扬及对传统的反叛。卫慧的作品在精神内涵和语言风格方面与林白、陈染的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和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苏雪林长篇小说<棘心>的女主人公杜醒秋折射着作者自己的心态.杜醒秋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新潮女性,其爱情悲剧的祸首元凶是母女之间的情爱.正是这温柔的陷阱,造成了女主人公紫色(份痕累累)的心.  相似文献   

8.
《又来了,爱情》是多丽丝·莱辛晚年回归现实主义风格的重要作品。女主人公萨拉·德拉姆在人生的暮年遭遇与几位年轻男性的爱情风波,其间的变化微妙复杂,注定是悲剧性结局。所谓爱情处于先验肯定与经验否定的悖论之中,爱情因此是一种乌托邦。由此透视女性与男性之间的两性悖论,进而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人性悖论,显现女性日常生活的现代悲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与《听彗星无声地滑行》两部小说在叙事方式和叙事内涵两方面的比较,揭示出小说在叙事方式的现代演变过程中,主人公对爱情执着追求的一致性,从而探寻出张洁一直固守着的审美爱情观。  相似文献   

10.
张小娴是继亦舒之后的新一代香港言情小说家。她以平凡的文字、理性的思考、犀利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都市里平凡小人物的爱情,着重表现的是那些深陷感情世界中,游走于理性与疯狂之间的女性形象。其作品中的女性在爱情中基本上处于劣势,成为爱情的寄生虫,原因在于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使得人性断裂,导致了爱情悲剧的发生。这其中不乏有作者角度的经验性思维,也与作者女性意识的缓慢觉醒相关。  相似文献   

11.
菲茨杰拉德和凯鲁亚克塑造的女性人物在爱情观、生活观、精神气质上存在差异。前者在爱情中大胆主动,但在婚姻上缺乏独立自主,精神空虚;后者在恋爱和婚姻中更有平等意识,在生活中更坚毅,精神更丰盈。二人都在作品中透露出男性中心主义的倾向。他们对女性人物的描绘既有个人特色,也反映了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2.
陈玉慧的《海神家族》和张洁的《无字》,两部长篇小说皆通过对女性家族历史的记忆书写,将女性浮出历史地表,呈现出女性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心理;两部作品虽然都书写了家族中男性形象的缺席。而在描写途径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上述创作差异的比较,可以窥见海峡两岸女作家在家族历史书写中所凸显的女性生命悲剧、人格内涵及精神历程变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当代女性诗歌中母亲/女儿主题的内涵及变迁的深入思考,可以发现,21世纪初的女性诗歌具有更加开放的女性意识,其对母女关系的书写不仅是对男权文化建构的理想母亲形象的一种叛逆,也表达了女性对自身母性的怀疑,更是对现存传统家庭伦理的全面消解.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笔下的波子,反映出他战后的女性意识:张扬女性魅力,赞扬女性在时代浪潮中积极对自我价值进行审视和重新体认,强烈批判男权制度及其卫道士,揭露在战后无法勇敢承担爱情责任的男性。川端康成对波子等女性爱情命运的把玩与对比,形成他女性意识的矛盾之处,也是其独特之处。论文主要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结合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对波子爱情命运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把握川端康成战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一直是人们争相研究的作品之一。无论是其中轮番出现的神仙还是妖怪,无论是男性形象还是女性形象,都代表着作者吴承恩对于世间百态的思考与感触。本文主要针对作品中出现的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进行系统详细的阐述,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代表意义及对作品产生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道教发展较为充分的时代 ,这一时期几位著名的女诗人都是女冠 ,其中鱼玄机是最独特的一位。她的独特性表现在她的作品充满了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体现在女诗人对爱情的态度和思考上 ,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上。它使女诗人拥有了女性的灵魂 ,一扫文学史上女性的迷失  相似文献   

17.
滕腾 《职大学报》2013,(2):37-43
经过十七年和文革的沉寂,女性主义文学终于在1980年代重新"浮出历史地表",一批年轻有为的女作家迈出了为女性争取平等与权利的第一步。1980年代初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张洁、张辛欣的女性主义小说《方舟》和《在同一地平线上》,分别对当下女性的处境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思考,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虽然两人的努力最终未获得成功,但她们勇开先河的魄力和探索的力度都为之后的女性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成为新时期女性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的异化和物化导致人类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小说<马语者>不但描写"朝圣者"康复的过程,也刻画出了安妮母女精神的回归及其回归的原因.整部小说充满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现代都市人群精神的思考,蕴含着强烈的生态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母女关系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小说一贯的主题。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对莫里森1987年的作品《宠儿》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黑人个体行为异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关系对个体负面的影响,而一旦融入代表黑人文化传统的社区,就能弥合母女关系中的创伤,确立自我身份,延续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20.
对张洁、王安忆、方方、徐刊等几位当代女性文学大家的语言进行探寻,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解读不同女怀作家的作品并准确把握其内涵,又有助于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分析千差万别的女性文学创作个性,还有助于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当下不同阶层类型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内心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