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花费将近两年时间倾力创作的音乐作品,在继承传统音乐形式的基础上做出了重大创新,凸显了作者厚实的音乐实力和丰富的音乐灵感。莫扎特通过使用"双呈示部"和"华丽乐段"的"古典协奏曲"形式来展现音乐无限艺术魅力,在融入交响性和戏剧性的基础上使用了极度悲伤的小调,颠覆了以往欢快情绪的协奏曲模式。通过对《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三个乐章演奏技巧的研究来为演奏者提供借鉴之处,引导其用心感悟作品的特征和韵味,为听众呈现一场音乐盛宴。  相似文献   

2.
韦伯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的《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是单簧管演奏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也是韦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乐曲的结构中韦伯主张自由,浪漫主义的色彩。本文就《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结构特征,分析其在曲式结构和音乐表达上所体现的音乐理念,并且进一步从演奏技巧方面对其作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贝多芬在其一身当中创造了无数优秀的音乐作品,《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五部协奏曲中最为成功的一部。贝多芬在该乐曲中运用钢琴与乐队交替演奏的方式营造出了协奏曲浪漫、浓郁的艺术氛围,《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也被人们誉为是贝多芬最为精致的一部作品。通过这部作品,贝多芬开创了钢琴协奏曲新的演奏形式,同时也对钢琴协奏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风格作为切入点,研究和探讨《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奏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精心构思布局,自问世后,一直受到专业人士和人民听众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新中国音乐史上最优秀的小提琴协奏曲和交响乐作品之一,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文从中西音乐艺术的交流切入,浅析了中西美学特质,提出了交响乐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之路。  相似文献   

5.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以下简称《第四钢琴协奏曲》)是他成熟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所有协奏曲作品中最抒情的一首。作品风格清新、构思完美,充满柔和的浪漫情调。在创作特点上,《第四钢琴协奏曲》脱离了古典乐派程式化的传统,采用三部分的结构特征,从而使音乐在三个部分间展开并最终循环回归主题;在艺术表现上,《第四钢琴协奏曲》的曲调、旋律与快板都有其特定意义与内在含义,使它们在各自发挥了最大优势的同时又服从于整个协奏曲的总体艺术构成,最形成终不断发展的创新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详细剖析,从主题构建、呈示部创作、全曲整合多角度分析阐述展开式变奏在特定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并探析在这首作品中展开式变奏所呈现的独特创作技法,为研究勃拉姆斯创作手法中的创新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所以经久不衰,魅力独具,主要缘于作者将西洋奏鸣曲式的三个部分与我国民间流传的梁祝追求自由恋爱的故事中的三个情节完美结合;在表现形式上,通过调式、节奏、织体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创作出了这一中西结合的典范作品.  相似文献   

8.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俄国最优秀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之一,他以怪异繁杂的风格,具体呈现了俄国音乐从古典、浪漫走向现代的变化过程。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写有百余首各种题材的钢琴作品,其中九首钢琴奏鸣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d小调第二钢琴曲奏鸣曲》(作品第14号)是一首由四个乐章构成的奏鸣曲,作者独特的个性化风格开始在这部作品中萌芽。文章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音乐风格三个部分入手,分析普罗科菲耶夫钢琴音乐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莫扎特不同时期的钢琴协奏曲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其所独具的艺术魅力为我们展示了钢琴协奏曲的灿烂光辉.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学习了《牛郎织女》一课,知道了《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我国有四大民间故事。除了《牛郎织女》,其他三部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芳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据说,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年7月,周恩来总理带着这部影片前往日内瓦,他说梁祝传说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随后,“梁祝传说”这个经典故事,伴随着悠扬婉转的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世界艺术舞台上的一朵奇葩。《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讲东晋时期,富家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读书,与梁山伯…  相似文献   

11.
莫扎特与贝多芬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他们在“钢琴奏鸣曲”这种器乐体裁形式的发展、规范及最终确立典型范式的过程中均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莫扎特的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K457)创作于1784年,这首作品以充满着悲剧性的激情而明显区别于他以前的作品。时隔十五年,贝多芬以同一调性创作的c小调“悲怆”奏鸣曲(Opus13)完成,它与莫扎特的K457有着极为相似的感情基调。因此,我将以这两部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从中探寻维也纳古典时期“悲怆风格”的起源、发展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莫扎特与贝多芬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他们在"钢琴奏鸣曲"这种器乐体裁形式的发展、规范及最终确立典型范式的过程中均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莫扎特的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K457)创作于1784年,这首作品以充满着悲剧性的激情而明显区别于他以前的作品。时隔十五年,贝多芬以同一调性创作的c小调"悲怆"奏鸣曲(Opus13)完成,它与莫扎特的K457有着极为相似的感情基调。因此,我将以这两部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从中探寻维也纳古典时期"悲怆风格"的起源、发展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小提琴独奏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采用了新疆塔吉克族的音乐素材、特性的增二度音程、装饰性半音进行并吸收模仿了新疆民间乐器冬不拉的弹奏手法,突出了其创作的风格特点。经实验:应用减少滑指、八度双音上下行皆用一四指的指法和减少连续下弓的弓法,才能使演奏充分地表现该曲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4.
《黄河》是第一部表现了人民战争这样伟大主题的钢琴协奏曲。在结构上 ,它打破了西洋协奏曲必须由 3个乐章组成的形式 ,而由 4个乐章组成。在调式上 ,它是别具特色的中西结合式交响乐。这部协奏曲的诞生 ,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运用荣格关于梦的理论分析肖邦《f小调叙事曲》中曲式结构、和声、材料等因素,可以认为作曲家在《f小调叙事曲》中描述了一个梦境,这个梦境的结构以及内在的运作方式和荣格所描绘梦的结构与原理有着很强的相似之处与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是音乐史上早期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钢琴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夜曲"这种音乐体裁的创作在其创作的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选例《c小调夜曲》,立足本体研究,对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材料发展手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曲式学分析,以期能窥其夜曲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德彪西作品《月光》开拓了音乐中光和色彩的音乐风格,是最为大众化的一首,因而也是流传、普及最为广泛的一首,是德彪西早期最具其风格特点的代表作,文章旨在对德彪西乐曲《月光》的特点及其演奏进行初浅探讨,从中得出演奏此曲乃至印象主义风格作品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传奇才女"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的至爱。而《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则是她独特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张爱玲不仅从小喜爱读《红楼梦》,而且一生酷爱读《红楼梦》,她的创作与人生均在自觉不自觉中深受《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每一位作家的作品都体现着自己的风格特色。陕西作家的作品,语言特色尤为突出,其中又以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代表。陈忠实在《白鹿原》中,使用了原味十足的本土词汇,具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使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色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小提琴作品问世之前,西方小提琴艺术已经在中国经历了规模空前且持续不断的传播。其中,以来华西方人士为载体的音乐传播活动,为国人最初了解小提琴、认识小提琴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客观上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萌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