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作家用文字“颜料”——显光显色词着色,光色感觉方式和绘画艺术家基本相同。滤化提纯、写意、选择调配是作家较为突出的光色感觉特点。一经作家感觉的处理,原始光色信息或浓鲜响亮,更具表现力,或清白雅淡,蕴灵淑之气,或在变形中见情味,或在统一和谐的色彩秩序、色彩旋律中收到整体交响效果。作家用语言工具传达感觉体验,又形成有别于绘画艺术家的独特光色感觉方式:自由、轻灵、飘移,不重色彩分析,长于联想想象;感觉或摄取物态光色之神韵,或统摄浴光溶色之境界,形诸文辞,可收到“语有五色”、“语成七彩”的光色效应。另外,作家还具有超时空的色彩联觉,意蕴之丰富,为绘画艺术家所不逮。  相似文献   

2.
水墨动画的美术风格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水墨画。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把淡泊、飘逸、虚无、清雅、恬静、缥缈、萧散、冲融、简远、空灵、疏旷、寂寥的意境发挥到了极境。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绘画在邈远意境达到的高度、深度上能够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比肩。水墨动画正是试图继承中国绘画的这种意境表述体系,展示另一个面貌的动画语言。  相似文献   

3.
水墨人体绘画这一门中,线依然是中国画造型的手段和核心,怎样运用线,使线与墨有效地结合,完成符合现代审美特征的人体写生,是习画者们研究的重点。文章从培养线性意识的观察方法、意念为先、线性人体速写、意笔线描、线与墨色的有机结合等五个方面来探讨线在水墨人体写生中的体现和运用,进而建构线性造型语言在水墨人体写生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武星宽教授的绘画善于把传统绘画﹑现代水墨画﹑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传统材料中的水墨颜料与现代工业设计颜料、装饰设计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超越具象而实现更为丰富深刻的寓意为目的,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如同他的工业设计、园林设计一样,简洁、干练、线条简明、色彩明快、构图丰满。用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来品读武星宽教授的水墨重彩画,每一幅作品都体现了独特的设计构思、设计处理和设计表现。  相似文献   

5.
印象主义是 1 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 ,印象主义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 ,彻底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 ,后来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早期印象派分为两派 ,以莫奈为代表的注重色彩 ,以德加为首的注重形体造型。后印象派认为绘画不应拘泥于客观自然主义的描写 ,强调主观理性和自我情感、个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印象主义画派在西方画坛的地位非常重要,它通过研究光色原理对画面的颜色进行变革,对色彩应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尝试,推翻了传统的棕褐色调,19世纪后期在法国成为画坛的主流。印象主义画家们使绘画变得自由,不拘泥于物像的形体结构,重视画家的主观感受,以绘画表现画家独特的情感。印象主义绘画在近代被一批思想先进的艺术家引进,导致中国绘画界重大变革,他们对外光及色彩的追求对我国现代派画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陆姗姗 《池州学院学报》2013,(4):121-122,137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具有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营造出一种单纯、和谐、高度提炼的具有东方韵味的装饰感。中国工笔人物画此种技法特性是其与西方以光色体面造型写实人物画有本质区别。本文从以线造型、平面化造型、程式化造型、主观化造型四个方面论述了工笔人物画造型的装饰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是与民族心理、民俗习惯及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从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形成系统的用色理论和方法。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正是在总结了各方面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中国绘画色彩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西方绘画理论、技法被不断引进,使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中国画也由此发生着巨大变化,甚至受到某种限制。西方现代科学光色的研究成果运用在绘画上,成为写实画风的色彩理论依据,这一依据对中国画色彩的传统理论带来很大冲击。但是无论如何,"随类赋彩"或以情运色始终是中国画色彩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9.
《流民图》是蒋兆和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20世纪中国画坛所呈现出的最为不朽的现实主义经典力作,它是中国人物画从传统到现代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跨越和分水岭,也是中国人物画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现实、体现民情最为成功的巨大标志。《流民图》从技法、造型到绘画理念上融中西绘画之长为一炉,创造出一套既不同于传统、又有别于西画的现实主义画风,其价值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它是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的一个重要依托和模本。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画家,促进了我国现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0.
波洛克作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对艺术情感真实表达的执着追求,并勇于尝试一切有助于情感表达的绘画形式,成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吴冠中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现代化的努力与探索,将感性与理性、情感与形式统一于画面中,构筑了东方与西方、具象与抽象、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花鸟画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唐朝绘画题材从宏观的山水画进入微观的花鸟画,花鸟画独立成科,五代是工笔花鸟画发展的关键阶段,被称为“黄家富贵,徐氏野逸”的黄筌和徐熙代表了当时的绘画风格。宋朝设立画院,画家深入生活,高度的写生制作技巧,表现神妙富丽的图式,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灿烂的一页。元、明、清工笔画逐渐衰落,水墨文人画兴起,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新材料、新技法运用给工笔画带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究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结合与应用。通过对传统水墨元素的表象及内涵进行挖掘,并结合茶叶包装设计的含蓄美特征,就茶文化与水墨元素的具体应用来传达两者融合的可能性,特别是结合具体的作品实例来进行全面、详细的审视与分析。最后从水墨的造型、构图、色彩、意境等视角来表现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水墨文化。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从不同审美文化的时代发展特征中,借鉴水墨文化的含蓄美来营造独特的气韵与意境,尤其是水墨文化在设计中的浓淡、深浅变化,更能够凸显现代茶叶包装的雅致与和合精神。  相似文献   

13.
《贵州山民图》是庞薰琹抗战时期所创作的民族主题系列组画。《贵州山民图》以庞薰琹在贵州苗族地区的民族学考察为创作契机,以苗族人民的生活劳作为题材,详细描绘了苗民的衣饰花纹,从而突出了苗族较汉族的“异质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庞薰琹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笔法表现苗族群体,为苗民形象增添了文人意味,使汉、苗两族的艺术风格得以有效结合,反映出民国时期民族边缘的重构过程。因此,《贵州山民图》既强调了汉民族的主体地位,又折射出少数民族的汉化历程,是民国时期整体国族观念下的产物。庞薰琹以绘画的形式将民族研究成果直观化、视觉化,为中国近代民族学发展提供了与艺术相关的新思路,使此时的民族学研究更为全面多样。  相似文献   

14.
水墨动画在水墨元素运用方面以独特的理念、创新的形式向世人展现了传统水墨语境在现代动画这个媒介中的核心作用,水墨动画教育面临在当今时代背景中把水墨动画曾有的辉煌地位逐步恢复和弘扬的问题.文章从中国传统水墨画与水墨动画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本质性的剖析,并结合时代技术发展特征和教学实践中来对水墨动画教育的方向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所谓中国画,大致上是指以水墨宣纸为媒材的绘画方式.从表现手法看大致可分为传统文人画方式、写实方式、抽象方式等,在当代艺术注重意念表达,材料、媒介居于次要地位的今天,在中国画从表现手法到材料经历千余年已臻于及至的状态下,拘泥于画种中的中国画发展空间确实有限.  相似文献   

16.
将传统水墨元素运用于动画创作中是我国动画创作发展、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国本土动画产业影响力逐渐弱化。因此,本文围绕传统水墨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展开探索,论述关于传统水墨元素融入动画创作的必要性以及动画创作中传统水墨元素的传承与创新,最后基于多角度展开运用探究,以期推动我国水墨动画创作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17.
依托数字技术的发展,水墨动画在表现形式、制作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革,这些变革使水墨动画在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融合下形成了新的审美特征,水墨动画画面形式更加多样化,动感十足,更赋意趣,民族传统文化气息更浓。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画传统教学反思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传统教学方法 ,增加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知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合理使用范画等手段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依据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步骤和板书 ,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掌握绘画技巧与规律  相似文献   

19.
笔墨对于绘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一种表现主题的媒材,更重要的是一种带有观念和文化指向的语言,中国画借助线、墨、色等手段,在绘画中表现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王原祁传统文人笔墨重性情化到现代实验水墨画家徐冰笔墨中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呈显,笔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而使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之间存在着“似与不似”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意笔人物画,主要以水墨为主,用色很少。就意笔人物画的设色来看,综合起来,不外这样几种方式,即:原色的使用、调合色的使用以及色墨的混合运用等。意笔人物画发展至今,形成了多种风格发展的势头。使意笔人物画的角色和形式越来越丰富,从而活跃了画坛的绘画氛围,使意笔人物画的发展富有了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