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以鲁迅作品中公开处决的场景作为切入点探讨启蒙主义,集中讨论了鲁迅以民间诙谐文化尤其是狂欢化戏仿的批判策略来对抗封建传统的陋习,从而使其启蒙主义带有了狂欢化色彩。并在鲁迅作品中发现了双重公开处决、两种暴力模式,最后将鲁迅的启蒙指向了对民众的公开处决思维,在对民众的不信任中发掘出鲁迅启蒙思想中的新权威和新的蒙昧主义倾向,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认识五四时期鲁迅的启蒙主义及其批判策略。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作品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拟对比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选编问题,阐述鲁迅作品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编状况。从鲁迅作品的思想精神以及艺术风格、符合中学生认知等三个方面,剖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鲁迅作品的原因。提出教学建议:增加鲁迅作品选编的文体、注意作品的递进性、适当对鲁迅作品中的语言进行规范化处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品的儿童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性格,不仅栩栩如生,而且内涵丰富。本文以此为靶向,从鲁迅作品儿童形象的审美流向、儿童形象的悲剧色彩、儿童形象的思想价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儿童形象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从色彩与绘画的视角解读鲁迅作品,也许有着别样的美感。鲁迅作品敷彩设色,以色写入,以色写景,融情入色,常常是寥寥几笔,似随意点染,却彰显出以少胜多、以无为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早年经验在相当程度上酝酿和规范了鲁迅的思想性格和文学创作。其中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是早年的苦难记忆。它不仅是推动鲁迅进入创作过程的最早的心理动因,而且影响到鲁迅作品的题材、人物、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形成鲁迅作品独特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文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其他作家作品的数量。因此,鲁迅的作品及其表达的思想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和利用。但是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前一部分初中生对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相当抵触。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鲁迅作品的特点及不同时期、不同学校、不同时代下鲁迅作品的教学差异,确定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结合初中生的个性来分析如何开展鲁迅作品的语文教学,为鲁迅作品及其表达的思想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利用做出自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在近一个世纪中经历了反封建性、革命性、启蒙性的变化。从199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的意识形态功能不复存在,"鲁迅"遭遇了寂寞。这一动向反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就是依据新课标对鲁迅作品的选目作了调整,总体上减少了鲁迅作品的数量,特别删除了涉及对传统文化批判的篇目。这一变化提醒我们要重新思考鲁迅作品的经典性。中学语文教学对鲁迅作品的讲解要淡化其与时事政治的关系,专注于发掘其更为内在、更具有久远价值的文化意义;可以把鲁迅作品的讲解与提高民族素质、抵制粗俗文化的目标结合起来;要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来认识,让中学生透过其内心世界去感受其品质;要对鲁迅及其作品采取一种历史的辩证的观点,适当向学生展示不同阐释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毛慧霞 《考试周刊》2011,(79):46-47
作者就初中鲁迅作品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了解,引导学生从多元和个性两个方面解读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与自我审视精神,本文主要分析了鲁迅思想中理性主义和自我审视精神的源起,及该精神在鲁迅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品阅读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一方面,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鲁迅作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似乎表现了学校教育的成功之处;另一方面,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鲁迅作品教学却未能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不能在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拥有其应有的魅力。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表述:作为知识点,鲁迅作品的教学是成功的,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大多数学生对鲁迅都有了一个正确、正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章学诚是鲁迅的乡先贤,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直接影响了鲁迅早期的辑录工作;章学诚的史学观念影响了鲁迅在读经读史问题上的见解,并对鲁迅杂览主义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艰深、晦涩已然成为鲁迅小说阅读的典型特征,阅读鲁迅文章很难一眼窥见其内蕴。鲁迅小说之所以很难理解是因为鲁迅小说文本本身并不是单一的、易懂的,而是包含着多重对话,形成一种众生喧哗的复调。《在酒楼上》是一篇明显体现鲁迅作品中多重复调特性的小说,通过对这篇文本复杂的声音进行分析,能够让人进一步了解小说的真正内涵,从而观照鲁迅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中国人对西班牙作家巴罗哈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译介的9篇西班牙作品全部出自巴罗哈笔下,又多次在译文的副文本等著述中给予巴罗哈高度评价。鲁迅关注的是巴罗哈弱小民族的出身及其作品中对于弱小民族品性和生活状貌的描摹,而同属于弱小民族的中国读者可以从中反观自身,鲁迅也在巴罗哈的文学世界里找到了异域的自我。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在教学中一直面临着许多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所以探索一条鲁迅作品有效教学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一问题:一是找准沟通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多元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三是加强课外阅读,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四是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鲁迅语言的巧妙和魅力。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中国文化一个无法绕开的制高点,青少年学习他的作品意义重大。语文教师在承担"普及鲁迅"任务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鲁迅 对鲁迅作品的主题进行多元化解读 完善鲁迅作品教学的系统性 加强与鲁迅研究者的合作 丰富鲁迅作品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从中学的视野里来探讨鲁迅作品的选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进而揭示其文学和思想的价值与意义,这在鲁迅接受史上必将会作为诸种阐释系统的一种而存在。文章从培养现代国民(公民)的角度出发,来阐释现代性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是如何看待鲁迅、如何感受鲁迅作品价值和作用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如何感受文学作品、如何感受知识分子、如何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12年,在蔡元培等人力主下教育部首设社会教育司,留日学生周树人在旧友许寿裳举荐下成为该司职员,8月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兼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任职时间长达14年之久。从社会生活史角度,对鲁迅在社会教育司主要工作及社会活动进行历史梳理,结果发现:(一)社会教育司的超稳定人员格局为周树人营造了熟人社会,教育部的丰厚薪水为其及家人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保障,较为宽松的上班制度和省亲制度为其提供充裕的闲暇和创作情感基础;(二)社会教育司职掌范围为周树人提供长袖善舞的重要舞台,古迹善本收藏、美术展览会、京师图书馆以及小说改良等均相得益彰,并为其搭建了重要的社会关系网络;(三)社会教育司的独特设置,加深了他对国民品性的思考,促进他将丰富的创作素材转换为小说、杂文。该研究通过大量第一手史料分析,说明鲁迅正是借助社会教育司这个平台,使得故园绍兴的素材一点点演变成对整个社会现状的理解和期待,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成为中国民众的缩影、符号和表征,补充并修正之前学界对社会教育司这个历史存在及鲁迅官场的臆断和误读。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从两个方面完成了对鲁迅的评价:一方面瞿秋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立足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氛围,探究了鲁迅思想和鲁迅杂文得以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语境,考察鲁迅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瞿秋白以坚实的学术品格,准确、全面地考察鲁迅杂感的真实特性和生动风貌。《〈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可谓是政治和学术高度统一的科学评价,也是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文学实践和文学作品中,对"国民性"进行了反省与批判。重读文学经典,可以发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立人"、反"奴性"、批判"看客心理"等思想并没有过时,包含了丰富的人格教育内涵,对当下大学生人格教育有重要的启示:要尊重生命、要慎独、要有拼搏精神等。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塑造了一批富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自我的孤独。《故事新编》表现了创世者、救难者和复仇者的孤独,从而表现了鲁迅心境上的孤独、小说人物形象对鲁迅孤独的折射以及鲁迅自身对孤独的摆脱等一系列创作主体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