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酒泉郡延寿县城考李并成延寿县之名,始见于《后汉书·郡国志》“酒泉郡”条,而不见于《汉书·地理志》,知该县当为东汉新置的酒泉郡属县。该县位于何处?有的学者据《汉书·地理志》酒泉郡属县中有“天衣”而无“延寿”,而《后汉书·郡国志》中则有“延寿”而无“...  相似文献   

2.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都载有襄阳县、襄阳郡说,其实,这些都是后人羼入、误抄照搬之说。《通典·州郡七》说:"襄阳,汉中庐县地也。"《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引《州郡志》说:"襄阳,汉中庐县地,汉初徙骆越人居之。"《三国会要》说:"《宋志》引《魏略》云:襄阳郡‘(魏)文帝立’。"这表明,两汉没有襄阳县、襄阳郡建置,襄阳县、襄阳郡的建置当起于曹丕。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影响太大,导致一些古籍以讹传讹,积重难返,亟需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3.
<续汉书·郡国志>对东汉时期各郡国的户口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记载,但是通过与<汉书·地理志>户口数记载的比较和对同一郡国户数与口数的比较,某些谬误得以显现.该文以文献、考古资料为依据,针对玄菟郡、辽东郡户口数谬误进行辨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汉书·蓻文志·六蓻略·春秋家》有‘《汉大年纪》五篇’。宋王应麟作《汉书蓻文志考证》,注说:  相似文献   

5.
《说文·叙》:“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段注:“郡国所得秦以上鼎彝,其铭即三代古文,如《汉书·郊祀志》:上有故铜器,问李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又美阳得鼎,献之有司,多以为宜荐见宗庙,张敞按鼎铭勒而上议.凡若此者,亦皆壁中经之类也.”王筠《句读》:  相似文献   

6.
《汉书·地理志》是《汉书》十志之一,颜师古注解《汉书·地理志》因袭采用《尚书·禹贡》,多从孔安国传,形式多样,不拘一体,或完全采用一字不改,或引用之而复加阐释,或因袭之而加以更改,反映出颜师古深厚的音韵、训诂小学功底。颜师古注《汉书》,只取孔传,弃马融、郑玄之说而不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所记载两汉郡一级户口数,估算出西汉元始二年嘉陵江流域有248 388户,有1 057 263口。东汉永和五年嘉陵江流域有297 015户,有1 119 986口。两汉人口的分布主要呈不平衡性和沿江分布的特点。文章还对涉及嘉陵江流域各郡的人口数量多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资料研究古代政区地理有着长远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加,对古代政区地理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从战国县制、秦郡和《汉书·地理志》等三个方面概述出土文献对政区地理研究的贡献,初步结论为:(1)战国县的生成方式约有4种:三晋齐燕由县鄙之县到县邑之县再到郡县之县,秦商鞅变法"聚小乡邑聚为县",楚"灭国设县",以及诸侯国在新占领地区先由点线占领再到军事控制区最后形成行政化区域。(2)秦郡的设立有一个从12郡再到36郡的过程,秦始皇36郡并不包括秦国本土的内史地区,而仅限于山东六国故地。(3)《汉书·地理志》的郡县名目及数量当有可靠的官方档案来源,可以信据;附注的郡国沿革部分可信度不高。  相似文献   

9.
王先谦《汉书补注》所云元狩三年立刘胥为广陵王,是对班固《汉书·地理志》"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广陵"一语的误解,班固此处所说的"更名广陵"实为更名广陵郡而非广陵国,刘胥立为广陵王的时间是元狩六年。但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更名广陵郡的时间也不正确,汉武帝将江都国更名为广陵郡的时间应是元狩二年而非元狩三年;班固《汉书·刘非传》又记元狩六年更名广陵郡,是把立广陵国的时间错记为更名广陵郡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汉书·地理志》记载:安定郡有"鹵县",《后汉书·郡国志》不见记载,卤县东汉废,再无史书记载。从此卤县湮没,治所无考。甘肃省崇信县博物馆陶荣在崇信县境内刘家沟、王河湾、魏家沟许多秦汉时期陶器上发现有"卤"、"卤市"等戳记,并撰《卤县地望考逸》一文,认为今崇信县刘家沟遗址即为汉卤县遗址。笔者前往调查,认为将刘家沟遗址确定为卤县治所,甚为有理。对卤县治所的确定,纠正了《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的错误,填补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关于卤县的空白。  相似文献   

11.
西汉的南北军,是研究西汉历史和军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在前人论述和研究的基础上,网罗有关史书记载,对此作一些探索. 《汉书·刑法志》说:“汉兴,……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外有楼船,皆岁时讲肄修武备云”。《汉书》无兵志,有关西汉一代军事制度,仅此寥寥数语.大抵西汉承秦遗制,实行征兵制度,分期分批在京师和地方(郡国)训练服役,在地方的称“材官”,在京师的称“南北军”.  相似文献   

12.
《汉书·地理志》中所载西汉时期的政区划分中,湖南占有四郡国(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长沙国),共47县.在这47县中,古今地名相同的有9个、与今地名相同但地点不同的有6个、与今地名有异的有27个、古有但今未延续下来的有5个.西汉时期湖南四郡国所辖的47县中,属于现在湖南省行政区划以外的有11县.其中广东5个、广西3个、湖北2个、江西1个.  相似文献   

13.
日本近畿及其附近公元四世纪前期的古坟中,出土不少有“铜出徐州,师出洛阳”铭文的三角缘神兽镜。日本学者富冈谦藏等考证,认为这种铜镜是中国的魏镜,可能是中国魏朝的统治者,赠送给当时日本邪马台国王卑弥乎及其继承者的。《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有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倭王遣使来中国魏朝朝献,魏的统治者赠送其女王卑弥乎的礼物中,有“铜镜百枚”的记载。之后,中日之间交往密切,多次相互馈赠。但是,我国有的学者,认为镜上的铭文“铜出徐州”,不是事实,没有根据。他认为:“徐州一带,自古不产铜”,“《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记载,彭城及其附近地区,汉时有铁矿,曾设铁官,但未有铜矿”;“明清时期,有关书籍才说到,徐州附近有铜山,‘旧曾产铜’,其实并无根据。至少可以说,在镜上虽有‘铜出徐州’铭文,但不足以说明铸镜之铜必出于徐州,尤其是不能出于无铜可采的彭城及其附近”。又说“有的研究者,因徐州又名铜山,便深信其地产铜而不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等等。近年来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门考查,得出的认识恰好相反:徐州自古就是我国一个铜产地。铭文“铜出徐州”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相似文献   

14.
班固《汉书·地理志》主体部分为疆域政区,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然而由于史源不明,很多疑问长期困恼着研究者。传世文献中唯有《隋书·经籍志》记载班固取资天下计书以作《地理志》,然而此说无据可征。2003年湖南郴州苏仙桥出土了一批西晋木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西晋惠帝时期“桂阳郡上计阶簿”的存档副本,简文中所包含的很多内容可与《地理志》相比照,藉此可以证明班固《地理志》史源正是当时天下郡府所上计书。  相似文献   

15.
祝昊冉 《文教资料》2012,(31):1-2,7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最早的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第二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两志在学术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从著录体例的角度对《汉志》和《隋志》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本《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对"茬平"这一地名的写法不一。通过对照各家版本及相关的记载可知,有关"茬平"的三种写法,即"茬平""茌平"及"荏平"。通过详加校对和考证,认为,在汉代,"茬平"俗作"茌平"。读音皆是如颜师古曰:音仕疑反,即chi ping。因此,有必要在中华书局本《史记.酷吏列传》"尹齐"条、《汉书.地理志》"东郡""泰山郡"条、《汉书.酷吏传》"尹齐"条、《后汉书.郡国志》"济北国"条下加注"茬俗作茌"。而有的版本写作"荏平",则是在传抄和版刻过程中,因形似而致讹。  相似文献   

17.
《汉书·地理志》载西汉末年侯国城市241个,然志中名目又不及此数。前辈学者对此多有研究,然终不能补足。通过对《汉书》诸表所栽侯国城市的分封、存废等时间排比,最终确认《汉志》所载侯国城市的时间断限为成帝绥和二年三月(公元前7年3月),并补足了241个侯国城市之数。  相似文献   

18.
《汉书·艺文志》在我国文献学史及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界对“艺”“文”“志”3词及其关联状况缺少系统研究,这3词直接关系到《汉书·艺文志》的主旨和内容。“艺”“文”“志”3词在古代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源流,在《汉书·艺文志》中,3词第一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系统。深刻体察其内涵,可以于此管窥班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9.
关于金城郡的始置,在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昭帝纪》中明确说:“秋七月,……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各二县,置金城郡”。《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瓒日:“称金,最其坚固也,故《墨子》曰‘虽金城汤池’。”师古曰:“……以郡在京师之西,故谓金城。金,西方之行”(笔者按:五行说法,金主西方)。《汉书·地理志》又载:“昭帝始元六年置”(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金城郡,户三万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县十三:允吾、浩(?)、令居、枝阳、金城、榆中、(?)罕、白石、河关、破羌、安夷、允街、临羌”。依《汉书》编写体例之说明,地理志云:“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据此,西汉金城郡的治所就是允吾。应劭注音“允吾”地名读作“(?)(?)”。 东汉金城郡沿革西汉所置,并略有缩小。据晋司马彪撰写的《后汉书志(郡国五)》载:“金城郡,洛阳西二千八百里。十城,户三千八百五十八,四万八千九百四十七。允吾、洛(?)、令居、枝阳、金城、榆中、临羌、破羌、安夷、允街”。首县仍是允吾。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河水注》条亦记曰;“允吾县,金城郡治也”。  相似文献   

20.
关于"垓下"的位置,今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承袭《史记正义》的观点,认为垓下在今天的河南,具体又可分为"陈下说"(今河南淮阳)和"苦县说"(今河南鹿邑)。另一种则坚持《汉书.地理志》的观点,主张垓下在今安徽灵璧东南。本文通过对不同观点论证过程的分析评议,指出"垓下"的位置仍应以《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