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立军 《视听界》2008,(2):117-117
又到“两会”了。从2004年到2007年,我连续担任了四年OOTV-2经济频道“两会”报道的总策划。今天,我的战场转移了,从经济频道到新闻频道。对于“两会”的理解和思考角度也有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2.
单纯企业开业的报道,新闻媒体大多予以“封杀”,这些企业的开业如果要想在新闻媒体上有所“表现”,对不起,请出钱打广告,那么,“企业开业”究竟能不能报道呢?笔者认为,企业开业是可以报道的,问题就看你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怎样截取其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
在第六届浙江省投资贸易洽谈会和第三届消费品博览会上,以综合新闻为主要任务的《宁波新闻》在实现重大经济报道的“软着陆”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新闻都不是在那“浮搁着”,都需要借助记者的眼睛去发现,去捕捉,去粗取精,所以,尽管新闻都是对事实的反映,都是对一个事实进行报道,但怎样从同一事实中选择报道的角度,从哪里切人,以及报道到什么程度,说到什么“份”上,却是报报不同,各有千秋,这就涉及新闻报道角度怎么选,新闻报道的度如何把握的问题,说到底是个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类型媒体经济新闻报道内容逐渐增多。但是,许多媒体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弊病:即把经济新闻时政化,媒体成了企业或部门的“发言人”,缺少贴近普通百姓的通俗化阐释。近年,不少媒体在选题角度和作品风格上另辟蹊径,即关注民生,服务民众,体现人文关怀。笔者认为,经济报道民生化是大势所趋,做好“民生化”经济报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提高经济新闻信息的“含金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新闻媒体的经.济报道比重都已加大。但是经济报道中有价值的信息还不够多,所以,如何提高经济新闻信息的“含金量”和利用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8.
“两会”年年开,如何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想方设法推陈出新做好“自选动作”,以读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报道“两会”,深圳商报作了积极的探索。在今年的深圳“两会”报道中,深圳商报继续按照深圳报业集团党组和党组书记、社长黄扬略对政务报道的改革要求,除按“规定动作”对“两会”进程作全面、及时、准确地跟踪报道之外,还花大力气做好“自选动作”,千方百计寻找符合商报特色的新闻角度、新闻线索、新闻素材,以独特的视角对“两会”新闻进行采掘、加工,把“两会”报道做精做深,使“自选动作”展现了新意,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洪 《记者摇篮》2005,(7):14-14,2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已经与“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汇在一起。经济中蕴含着文化,文化中蕴含着经济.这是我们记者在采写经济报道时所必须正视的一个新课题。也就是说,记者在搞经济报道的时候,既要从纯经济的视角人手.还可以从文化的视角人手,进而在“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现象的交叉点上发现新闻,挖掘新闻,报道新闻。从文化的视角去认识经济规律,去报道经济现象,实现“经济现象”和“文化视角”在新闻上的联姻,就会使经济报道的贴近性进一步增强.影响力与感染力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0.
崔全胜 《新闻世界》2013,(10):109-111
自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淮北日报通过下基层捕捉“活鱼”,在农村经济报道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和探索,进一步密切了与基层的联系,拓宽了报道领域,加大了农村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力度。本文结合淮北日报在“走转改”中的实践,谈谈如何提升农村经济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11.
孙磊  江玮 《新闻界》2004,(2):24-25
当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经济报道也是党报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经济报道很难活起来,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难免有些枯燥。往往费了很大的劲,仍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怎样把经济报道写“活”?笔者认为,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源于生活关注百姓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出现了“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是因为记者跑“上”多,跑“下”少,听领导、专家“指出”的多,听群众反映的少。还有的经济报道片面追求“理性色彩”,忽视了事实的生动展示,犹如一篇冗长的说理文章。而有的记者却将自己的视角“下移”,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其生活性和服务性增强了,新闻也就“活”起来。1996年,…  相似文献   

13.
尼克松“水门事件”之后,不论这个世界出了什么新鲜事儿。新闻记者都喜欢一哄而上.以“XX门”来报道。克林顿的风流韵事叫“拉链门”.女演员阿娇被偷拍叫“艳照门”,恒源祥推出生肖广告叫“广告门”.菲尔普斯吸食大麻叫“大麻门”、博尔特进迪厅叫“艳舞门”.还有许许多多的这“门”,那“门”。在我看来.都有些“邪门儿”。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有三点,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闻实践,做强地方重大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和加强对发展生产力的宣传,努力使我们的经济报道成为当地党委政府驾驭经济工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焦玉良 《声屏世界》2005,(11):58-58
实现对外经济报道的“转型升级”并不是否定以往的报道,而是面对对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受众更高层次的认知需求。首先,在内容上实现从“是什么”向“应该是什么”转变。以往的对外经济新闻更多的是关注事件本身,而围绕事件所反映出的普遍价值则关注不够。“是什么”的报道属于实证性报道,而“应该是什么”的报道则属于规范性报道。  相似文献   

16.
年年报道“两会”,岁岁各有千秋。今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对北京市“两会”和全国“两会”的报道,与往年最大不同在于:以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为主体开展各项宣传,充分反映了代表、委员的心声,反映了老百姓普遍关切的热点问题,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深入了一步、这不仅提高了“两会”的声望,让人感到“两会”开得很有生气,很务实,而且增强了读者对报纸的信任,使人觉得可读性、吸引力都很强。  相似文献   

17.
文怡 《新闻前哨》2022,(21):57-58
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如何创新报道主题新闻,是转型期传统媒体面对的一道考题。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江西萍乡新闻传媒中心推出以“寻找萍乡工业‘老字号’”为名的主题报道,通过全媒体呈现丰富升级报道形态,在强调新闻“新”的基础上,凸显“专”“精”“特”精神,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打造了全新范本。  相似文献   

18.
新闻角度是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它包括选题角度、采访角度、取材角度、表现角度等。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往往取决于新闻角度的选择,而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必须是深入采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只有在新、深、实上下功夫,才能抓到“活鱼”,也才能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媒体在“取悦”受众方面的你争我夺,随着“媒体经济”就是“眼球经济”理念的走红,如何吸引眼球成了媒体最头痛也最上心的事。于是诸多都市类报纸(包括晚报、晨报、快报等)开设了《视点》、《深读》、《重磅阅读》之类的透视性、纵深式报道版面。  相似文献   

20.
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要内容。现在读者对经济报道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工作本身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有关经济的报道并不招人看,外行看不懂,觉得太枯燥;内行不屑看,又觉得太浅。因此需要对经济报道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顺应潮流的改革。不改革,经济新闻还是一道让人无奈的风景。转化一:将权威性变为民众可用的工具以往的经济报道,大多注重的是宣传上边的政策和精神,这是应该的。但制定这些政策和精神的目的,是为了搞好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如果在经济报道中就政策说政策,就会出现“放空炮”的现象,虽然炮火连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