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经常从报刊上、广播里读到或听到一些有关领导干部拒“札”事迹的报道,有些写得比较实在.看后让人信服。但是有些报道,功辄“某某某在多长时间内,拒礼多少多少次”,好像有秘书专门上门为其统计拒“礼”次数似的。以我之见,对于上述那种所谓的拒“礼”干部.非但不应在报上张扬(不能搞那种“谁家打死的苍蝇多.谁家就卫生”的愚蠢宣传!)而且本人应该从“上门送礼者多”这一现象中引起反省.查查原因,想想办法.议议方略,加以治理.才是上策。笔者手头有几篇拒“礼”报道,写得比较成功。一篇是《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发…  相似文献   

2.
时下,经常从报刊上、广播里读到或听到一些有关领导干部拒“礼”事迹的报道,有些写得比较实在,看后让人信服。但是有些报道,动辄“某某某在多长时间内,拒礼多少多少次”,好像有秘书专门上门为他统计拒“礼”次数似的。以愚之见:对于上述那种所谓的拒“礼”干部,非但不应在报上张扬,(不能搞那种“谁家打死的苍蝇多,谁家就卫生”的愚蠢宣传!)而且本人应该从“上门送礼者多”这一现象中引起自省,查查原因,想想办法,议议方略,加以治理,才是上策。  相似文献   

3.
编辑华鸣在1988年第2期《新闻与成才》上撰文说,“以往有‘躲债’的,而今我的同仁则有‘躲礼’的”。编辑“躲礼”,不能说不是一件新鲜事儿。诚如华文所言,“礼也是债”,谁收了别人的礼物,谁就成了别人的“债务人”,而欠“债”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称“礼仪之邦”,而视其他化外民族为““蛮夷”。这固然是自我中心观的一种体现。但同时也反映出“礼”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从礼仪制度与风俗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考察。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华文化看作是礼文化: 提起中国古代礼仪,我们往往会想到儒家学派盛誉的周公制礼作乐。似乎周公是古代礼仪的始作俑者:那么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礼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不可能是某位圣贤闭门造车的产物。当然,我们不否认在礼仪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周公可能做了一些成文化、条理化的工作。 “礼”从字形上分析,左边从“示”,右边为俎豆祭物,许慎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因此,礼应当是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郭沫若氏也曾推测:“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荀子说过,“礼有三  相似文献   

5.
李玮 《兰台世界》2013,(10):82-83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礼从一种宗教仪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规范,法则从刑发展而来.从“礼制”的形成,到“礼法治式”的确立,再到“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将礼治思想制度化.  相似文献   

6.
作者钱交教授,是著名礼学专家,曾著《三礼名物通释》、《三礼辞典》(均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颇得学术界赞誉。为便于学者了解礼制发展的全貌,钱先生以近九秩高龄而撰《三礼通论》。该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Ic月出版,49.5万字,定价4O兀。该书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织编辑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之一。全书共四编,《礼书编》介绍《仪礼》及《礼古经》、《周礼》著作时代、大小戴《礼记》及《古文记》、礼书学者及重要著作等;《名物篇》包括衣服、饮食、宫室、车马、武备、旗帜、王瑞、乐舞、丧葬等内…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先让我们看看北京市关于受众情况的一个调查。因为以下几种原因,人们对新闻报道不完全相信的比例是: 有些报道拔高走样,和基本事实不相符(25.5%);有些报道说好都好,说坏都坏,要么一朵花,要么豆腐渣(25.1%);有些报道是报喜不报忧(16.8%);有此报道失实(15.5%)。(引自《新闻战线》1984年第九期) 这个调查表明,由于我们报道中的某些片面性,失去了多少读者的信任。  相似文献   

8.
据《人民日报》报道,“《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由此联想到一个问题《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  相似文献   

9.
凌廷堪前后历经22年时间,五次易稿,才最终完成《礼经释例》的撰著.该书现存有稿本、扬州文选楼本、学海堂本、丛书集成本等多种版本. 《礼经释例》所提出的“以礼代理”思想及其归纳条理、发明义例的释礼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书的合称,这是从东汉郑玄作注以后,在学术史上的习惯称法。一、《周礼》《周礼》最早称《周官》,《汉书艺文志》所载之“《周官经》六篇、  相似文献   

11.
肖映辉  郑容容 《大观周刊》2012,(47):26-26,39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得发展历程,是中国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华,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本文从“仁义礼智信”的提出、发展和对中国道德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有些报道中,特别是新产品的报道,广告味太浓,商业性很强。例如《中美合作研制成功防治艾滋病新药——红宝》、《中国药学会推出新药——益寿保乾丸》(见1990年10月22日、31日《新华社新闻稿》)等消息,在介绍这些新药既可专治这种病,又可治愈那些病。临床检验,治愈率可达多少多少。有20年以上男性病患者,连续服用“益寿保乾九,15至20天即达到满意的效果,等等。在介绍药物的性能时说,新药“无毒,无副作用”,“疗程短,服用方便”等。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祭祀对象、祭祀规模和祭祀形式等不同方面,并从礼和法两个角度对中国祭祀制度的规制进行了探究,同时以清代时期的礼法规制《大清通礼》和《大清律例》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的礼和法进行了有力论证。  相似文献   

14.
王敏 《新闻三昧》2004,(6):10-10
我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向来讲究“礼”。在当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素质的时候,更要讲究一个“礼”字。待人接物“礼”字当先,人际交往提倡礼貌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特别是文章中对人使用量词时,更要讲究“礼”了。不妨举几个例子来分析:例1 “侬只小鬼头弄不好了!”(父母对子女)例2“迭只老太婆那能介烦。”(小辈对长辈)这两例都把“只”作为人的量词可以吗?“只”是“隻”的简化字。作为量词的义项有:①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看了这个题目,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你这里引用了孔夫子的话,可是抄错了一个字。 您说对啦!孔夫子的原话是:“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他说的那个“礼”,在后世差不多成为封建礼教的简称,而他说的“君子”,也多少含有封建礼教卫道士的味道,用于今天,恐怕不太合适了。  相似文献   

16.
专门将《左传》礼文与"三礼"比较者:陈汉章先生《〈周礼〉行于春秋时证》辑证52例,刘师培先生《〈周礼〉〈左传〉相通考》辑证19例,许子滨先生《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年代》辑证35例关于《左传》与《仪礼》聘礼相合的例子。而关于《左传》礼制与《礼记》的比较,目前还未见到。"三礼"有合有不合,《左传》礼文与"三礼"皆合者24例,皆不合者9例;《左传》礼文与《周礼》相合者78例,与《仪礼》相合者40例,与《礼记》相合者42例;且《礼记》所记,为《周礼》《仪礼》二礼所阙者,恰与《左传》礼制相符。以甲骨文、金文相参证,可知所合者,盖《周官》典章;所不合者,盖诸侯国百年之变革。  相似文献   

17.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18.
喜乎?忧乎!     
近日,在某地区小报头版看到这样一条消息,主题:《全区经济罪案举报形势喜人》,副题:《第一季度立案比去年同期上升28.5%,其中大要案上升两倍》。读罢全文,伏案沉思,这“形势”叫我无论如何喜不起来。如果说,人民群众逐步消除顾虑,无所畏惧地同贪污贿赂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踊跃向司法机关揭发举报,倒不无教育意义;那么从另一角度看,案件上升,大案要案翻番,说明犯罪行为增多,经济领域问题不小,这形势怎么能够喜人呢?我倒为之感到忧心忡忡。这使我想起近年其它的一些宣传报道。如某实权单位拒吃请、拒受礼多少次,每年一次的税收财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祭礼知识的传承依赖礼生的"文化中介"作用。从宋代朱熹《家礼》,到明代丘濬《文公家礼仪节》,再到宋明以来徽州宗族祭礼实践,祭礼仪式中的礼生经历了由无到有,且不断壮大的过程。礼生最终成为仪式专家,承担了将祭礼知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的责任,他们在祭礼知识历史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在2010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消息类一等奖。写作此稿时,我起了一个标题:《两难境遇下的抉择与方法》。这个两难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对于报道对象——上海市崇明县政府而言,它陷入了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两难境地;第二,对于记者而言,面对‘拒资’十亿元这样一个新闻点,面对崇明岛上百姓渴望发展的目光,要不要报道,怎样报道,也存在两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