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说委婉语     
在古汉语中,委婉语被称为“曲语”,指说话时迂回曲折,含蓄隐晦。英语euphemism (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 (好)和词根pheme(说话) ,意为good speak (说话听的或者善词令) 。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言语),整个字面意义是“word of goodomen”(吉言)或(好的说法)。一般认为,凡是用来表示禁忌或敏感事物的那些含蓄、迂回或动听的言词,均在委婉语之列。委婉语的创造和使用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它是一种潜语言的表达形式,是人们在谈论那些令人尴尬或不快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委婉语的起源和定义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源自禁忌.在许多社会里,由于文化、宗教、政治、习俗等方面的原因,人们要回避许多事物,不能从事许多行为,这些就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禁忌.在人们的日常交往过程中,由于它们的名称也不能提及,因此逐步发展成为语言禁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又无法完全回避它们.这时候,人们只好以其它语言表达方式间接地代替它们.这些替代语言表达手段即委婉语.  相似文献   

3.
何竞平 《青年记者》2016,(17):16-17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就是方言,它是人们家乡记忆的烙印、情感联系的纽带,因此,也成为广告中频频使用的一种语言.闽南语通行于闽南和台湾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地方方言语种之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都出现过不少使用闽南语的广告.本文盘点两岸与闽南语相关的现行语言政策与规范,并结合近年来两岸使用闽南语的广告案例,对闽南语在两岸广告中的使用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4.
近来,纸媒等传统媒体被网言网语渗透、“倒灌”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与忧虑,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刊文,呼吁传统媒体严格把关,保持格调.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网言网语从虚拟空间步入现实,渗透进大众生活,甚至登上媒体报道,是难以避免的现象.一方面,语言体系原本就是开放、多元的,一直在丰富和发展,网言网语与英语、专业术语等一样,都是大众生活与媒体报道中新词语的来源;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对包括语言使用在内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任何语言都隐含着一种结构和秩序,其源头是语言的固有属性:人类的心智。心智体现于语言就是语言的智慧,简称“语智”。机敏睿智的妙对、耐人寻味的妙语,是“语智”的体现,是语言表达中显示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智慧和能力。古人对“语智’有所谓的“慧于心而秀于口”之说,这是对口  相似文献   

6.
郑志红 《大观周刊》2011,(17):111-111,128
随着语篇指称在话语交际中的日益突出性,语篇指称这一确保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但是似乎都不够深入。本文尝试结合传统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理论和语用学中的顺应(Adaptability)理论提出可及顺应模型(AAM)来分析这一语言现象,旨在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王娟 《大观周刊》2012,(45):47-47,64
“四字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是汉语语言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鲜明体现,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四字语”问题不容小觑。本文试从“四字语”的英译、教学现状、文化几个方面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四字语”问题的良好解决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任何语言都隐含着一种结构和秩序,其源头是语言的固有属性:人类的心智。心智体现于语言就是语言的智慧,简称“语智”。机敏睿智的妙对、耐人寻味的妙语,是“语智”的体现,是语言表达中显示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智慧和能力。古人对“语智”有所谓的“慧于心而秀于口”之说,这是对口语表达与人的思维智慧之间依存关系的简单说明。但是这  相似文献   

9.
新闻英语写作是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写作的质量既取决于高品质的素材,又取决于出色的文采。孔夫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讲文采的重要性。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流畅自然,衔接方法的正确运用是问题的关键。而“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篇组织原则”(Connor,1996:5)。外语学习者在写作或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目的语语篇组织规律的了解,往往把母语的语篇组织原则迁移到目的语中,造成文章或译文的结构偏差”。  相似文献   

10.
徐慧 《视听界》2011,(3):111-111
叶圣陶先生在1964年2月1日答滕万林的信中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从语言的角度看,语文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的音声化。作为靠“说话”谋生的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是有声语言传播工作者,与“语”、“文”打交道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核心工作。  相似文献   

11.
蔡敏 《大观周刊》2010,(37):65-65
委婉语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人与人交往中,人们力图用比较含蓄、婉转、无刺激的语言淡化或排除各种令人不愉快的联想,从而增加交际过程中言语表达的可接受性、认同性和得体性,减轻听者的心理刺激和压力,使其更容易接受,以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和效果。可以说,委婉语是交际活动中的一种“润滑剂”。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是一部学术水平很高的现代汉语语法专著。该著作在语言理论、语言分析和语言应用诸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从语言理论角度看,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生成语法”的汉语研究专著,该项研究从一种新的分析角度来描写说明汉语句法结构的构成及变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开拓精神。本书借鉴了生成语法的“管辖与约束理论”及“空语类理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播音员“态势语”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电视新闻播音员“态势语”剖析的必要性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播音员(或曰“主播”)代表媒介发布新闻,但是,受众并不仅仅把播音员看作是“代言人”,而是把他们看作是“人格化”的媒介的化身。所以当播音员以“真实的自我”参与新闻的传播活动时,其形象、态势、人格魁力,对提高新闻传播的可信度及其播出的综合效果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播音员只有以真实(当然也是正确的)表露自己的态度和感情的鲜明态势,作为言语表达的主要辅助手段,才能充分发挥电视传播媒介的直观性优势,使有声语言信息得到更准确、更有效的传播。因此…  相似文献   

14.
风格 《新闻与写作》2001,(12):20-21
一 空语位,是指在新闻标题的词语排列上有某个词语的位置,但却没有文字出现,更进一步说,就是指在逻辑上或结构上应该有的某些成分,但在新闻标题中却呈现为空语位,即有句法作用和语义作用却没有相应的词语作标志。如: (1)百套录象带/大运村一抢而空(《北京晚报)200·8·30) (2)格布雷拉耶/长跑皇帝((北京晚报》1999·9·10) (注意:为了更清楚地看到空语位的使用情况,我们在空语位处加上了“/”符号) 上面的两个标题都使用空语仕。例(1)在“录象带”和“大运村”之间有一个空语位,如果补出的话,…  相似文献   

15.
陶红  李萌 《编辑之友》2018,(6):91-97
近代新闻画报中图像与语言被承载于同一体中,构成了多重互文关系.画报图文的外在呈现方式被称之为显性互文,这里的“文”主要指语言对图像逆仿的图外文和指示说明的图内文.画报中语言对图像的模仿,更指涉皮尔士符号学中代表项、对象与解释项间的内在转换机制,可称之为隐性互文.当然,语言与图像的转译并非完全对等,而存在具备一定张力的缝隙,当缝隙扩大时,语图之间会相互矛盾甚至出现语图悖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陆晓彬 《大观周刊》2011,(34):213-213
语际语言也即中介语,是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过渡语言,常常困扰着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文章通过对学生实际英语写作案例的调查、统计,分析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语用失误,并从语际语言的角度出发,以词、句、谋篇布局为依托,深入思考了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语际语用现象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培养语用习得能力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田杰 《大观周刊》2011,(13):111-112
死亡委婉语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而在不同的文化中就会有不同的死亡委婉语。所以在日常交流中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该特别关注死亡委婉语。在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他们自己的对死亡的委婉表达,这些委婉语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起着很重要的角色,并且特定文化的死亡委婉语放映了这一特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为了能够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仅仅学习语言是不够的,外语学习者还要了解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死亡委婉语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篇文章中我给出了一些死亡委婉语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采谈论中英文化中的死亡委婉语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希望这些分析能给跨文化文化交际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浅议新闻播音中的“内在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辉 《今传媒》2012,(7):128-129
语句的本质,是结合上下文和语言环境确定语句深层的内在含义。所谓语言链条,即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稿件文字句、段、层次构成了全篇整体。不能以就句论句的方式来确定内在语。而应当从主题思想、播出目的、语言环境和整体基调来分析内在语。正确认识、掌握内在语内部技巧。  相似文献   

19.
肖雯 《大观周刊》2012,(39):281-281
本文主要论述了日文中的道歉语和中文中道歉语的语用表达异同比较。就是研究比较中文“对不起”与日语“亨办圭世允”的语用异同,但同时更重要的是从中找出中日文化的文化差异,促使日语研究者在研究语言同时不忽视文化差异。同时,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了解中日文化差异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人们都知道,“第一次”就是最先、最早的意思。凡是创造、发明或重大发现者,冠以“第一次”头衔,不仅具有“功勋”的意味,而且还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崇敬哩! 但“第一次”不能随便滥用,必须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慎而用之才是。否则,造成失实,令人啼笑皆非。笔者发现报刊宣传和各种广告中滥用“第一次”的现象确实不少。如团结报今年2月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