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修与朱熹分别是北宋与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教”名家,他们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传承关系。朱熹继承了欧阳修对待“汉学”的科学态度,将欧阳修“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的“《诗》教”原则体系化,对欧阳修《诗本义》的成果多有借鉴,从而实现了《诗经》研究与《诗经》教化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其《诗经》学的看法,仍存在不准确或不完整之处。而由于此种认识上的不准确、不完整,也就难于对朱熹《诗经》学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总体来看,朱熹汲取了此前和同时代尤其是郑樵、吴棫的《诗经》研究,立足于其理学性情论的修养程式,以“思无邪”为理论基础和前提,统合并重新解释了《诗经》为乐歌、淫诗论及赋比兴等重要论述,建立其《诗经》学体系。朱熹《诗经》学打通了《诗经》与乐府就民歌和一般文人乐府创作的通路,这是朱熹《诗经》学与文学思想发生关联的基础。朱熹“思无邪”的诗教固然在观念上笼罩了民歌,但因“思无邪”对个人性情修养的特别强调,反而允许了民歌甚至所谓淫诗的存在。在这个几乎是悖论的逻辑之下,民歌赢得了发展的空间。而朱熹“叶韵”之学,因其证诸方言,故亦通于民歌。这种观念对元代乐府诗影响极大,其体现于杨维桢“铁崖体”乐府观念和创作尤为典型。  相似文献   

3.
朱熹对《诗经》“淫诗”的解读是在继承、汲取前辈时贤说法的基础上,断以己意,而提出并大倡起来的。朱熹是想以“淫诗”解经的途径来实现遏“情欲”、修心性的理学目的。朱熹儒学大师的思想活力赋予了“淫诗’’丰富的文学想象空间,反倒促使了《诗经》文学性质的回归。而以理学看待《诗经》的眼光和思想所暗含的内在隐患,是朱熹对“淫诗”说劝戒功能强辨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4.
朱熹首倡并躬行的“以《诗》言《诗》”说是对《诗序》”以史证《诗》”以及后儒“以《序》解《诗》”的否定与批判,同时又体现了对《诗经》文学本质与诗歌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贯彻“以《诗》言《诗》”的原则,实现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变革,是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赋予宋代学者的重大使命;而文学名家与经学大师的一身兼任,历代文学与历代经学的双轨集成,是朱熹实现《诗经》学变革的主体条件怀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诗集传》一书,是朱熹受有宋一代疑古思辩之风影响,继欧阳修、苏辙、郑樵三氏开《诗经》学怀疑派之先河后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书虽每间采毛、郑之旧说,“也还有几分道气”(傅斯年《宋朱熹的<诗集传>和<诗序辩>》),但却坚持自己《诗》、《序》相分,以《诗》说《诗》的原则,不把诗和史妄加牵合,遇不解  相似文献   

6.
马端临批驳朱熹的《诗序》说,认为“《诗序》不可废”,认为郑、卫之风非“淫者自作”。站在汉学派的立场上看,马端临的批驳是有理有据的。马端临实际上是把《诗经》看作为历史文本,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此恰恰比较出朱熹“废《序》论”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回归《诗经》的文学本位。  相似文献   

7.
绪论“风”、“骚”的含义  “风”“骚”传统的内涵及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上编《诗经》1 《诗经》的编集、流传 《诗经》编集的几种说法  《诗经》编集的目的  四家诗  三家诗 (今文三家 )  《毛传》、《毛诗传笺》、《毛诗正义》为代表的古文《诗经》学的基本特征  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宋代《诗经》学2 《诗经》的分类 六诗说  六义说  四始说  四诗说 (二南独立说 )  关于风雅颂的划分标准的几种说法  早期《诗经》分类的原———音乐原则汉儒对《诗经》的分类与先秦的不同———内容分类  《毛诗序》…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是开启宋学风气的重要人物。其所著《诗本义》对汉唐《诗经》学的基础《小序》、毛《传》和郑《笺》都做了全面的批驳,其解《诗》多着眼于诗歌本义,从文学角度解释《诗经》。由于受到传统《诗经》学的影响,欧阳修从文学角度解《诗》是不彻底的,没有彻底脱离经学的教化藩篱。欧阳修的《诗本义》,揭开了宋代《诗经》学废序言诗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从《诗集传》看朱熹的婚恋观念乐文华宋代被后人称为“经学变古时代”①,例如在《诗经》学方面,宋儒凝古惑经之风盛行。欧阳修、苏辙和郑樵可谓是宋代《诗经》学怀凝派的先锋,而朱熹可称是其集大成者。朱熹于1177年编成的《诗集传》,是一部在宋以后广为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0.
朱熹把“文体”与传统的“音韵”、“训诂”注《诗》重点并置,充分体现了他自觉的文体意识。《诗集传》对《诗经》文势相贯特点的重视,是对毛诗《传》《笺》《正义》的继承;而对《诗经》辞气的整体把握、对“温柔敦厚”的伦理意识所形成的含蓄文体风格的提倡,则是重涵养功夫的理学视野为朱熹带来的对前人的突破。有关体裁分类的辨析,朱熹引当时诗学已普遍使用的“体格”观念入《诗经》学,认为大小《雅》是对固有音乐典范的再创作,并将风雅正变与文体风格的正变关联起来。朱熹有关《诗经》的文体批评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倩 《教育学报》2007,3(1):89-93
朱熹的“《诗》教”思想,经历了从广泛学习前人成说,到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不断加以琢磨、深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朱熹“《诗》教”思想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博采众说、删繁从简、以诗说《诗》、不断深化这样四个阶段,从而从一个学者、教育家的成长历程的角度,来把握朱熹“《诗》教”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诗经》阐释史上,对毛诗序传进行系统全面清理与批驳的,首倡者郑樵,响应者朱熹;弃《序》说《诗》,以己意为之序,在解《诗》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消除毛诗序传的影响的首推郑樵,继以朱熹;对《诗经》作声歌还原说解和将郑卫之诗多视为男女淫诗的同样是郑樵前呼,朱熹后应;郑樵作《诗传》《诗辨妄》,朱熹作《诗集传》《诗序辨说》。郑樵《诗》学的创新观点经朱子发扬光大,开拓了《诗经》宋学的崭新疆域。  相似文献   

13.
朱熹对《诗经》的文学性有深刻的体认 ,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抒情主体有明确确认 ;2、“《国风》里巷歌谣说”的立足点是对以个人情感为核心的抒情精神的深刻体认 ;3、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有清醒的认识 ;4、《诗集传》以“赋”、“比”、“兴”分配《诗三百》每篇各章 ,完全是从文学修辞学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4.
朱熹在《诗集传》中将《郑风》的情诗视为“淫奔之诗” ,但从内容上看 ,这部份诗并无“淫奔”迹象。朱熹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的“郑声淫” ,但孔子的原意不是指“郑声”的淫荡 ,而是指郑国音乐细而高的特点 ,“淫”字不是内容上的淫秽 ,而是就音乐形式不合传统“雅乐”的标准而言。“郑诗淫”之说实质上表现了身为理学家、文学家的朱熹在研究《诗经》时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朱熹《诗集传》为诗经宋学代表之作,对其之前的宋代诗经学广泛吸收与借鉴。20世纪以来,研究朱熹诗经学的论述著作纷纭,异彩纷呈,关于朱熹诗经学与宋代其他各家诗经学的比较研究亦是成就斐然。20世纪上半叶较少出现专门著作,但已有学者意识到欧阳修等人的开创之功,朱熹的主要成就并非创新,而是融百家之精义,集宋学之大成。20世纪下半叶,朱熹诗经学的研究蓬勃发展,但有些学者还带有阶级理论的烙印,在肯定朱熹诗经学对诗经汉学有突破之功的前提下,亦指出其研究视域的局限性。21世纪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更加深化、细化,对朱熹诗经学与宋代其他各家诗经学的比较研究也具有相当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6.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和宋代朱熹《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两部重要的著作。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称《毛诗正义》为《诗经》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诗集传》为《诗经》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洪湛侯《诗经学史》认为《毛诗正义》集汉魏《诗》学之大成,《诗集传》是“诗经宋学”集大成的权成之作: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的朱熹文学研究大致分为三个主题:朱熹文学作品研究、朱熹注《诗经》之研究、朱熹文学批评研究。对于朱熹的文学作品,虽然各有褒贬,但总体而言,肯定的评价较多;朱熹注《诗经》之研究主要围绕着朱熹与《诗序》的关系展开,既肯定朱熹废《诗序》,又认为朱熹《诗集传》包含着对于《诗序》的因袭;在朱熹文学批评研究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朱熹持道文统一说,使道学与文学由对立而至于统一。民国时期的朱熹文学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应当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朱熹《诗集传》是诗经宋学的重要代表,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影响甚巨。李朝初权近《诗浅见录》是韩国现存的古代最早研究《诗经》的著作,也是很早就将朱子《诗集传》介绍到域外的论著之一。当前韩国诗经学的研究国内才刚起步,权近的《诗浅见录》是《诗经》域外传播研究的重要著作,同时,朱熹《诗集传》也对李朝诗经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朱熹《诗集传》和权近《诗浅见录》的诗经观进行比较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诗经》研究向来有所谓“汉学”和“宋学”的研究方式之分庭。“汉学”强调“章句训诂”,“宋学”强调“义理”的发挥。朱熹的诗经研究则将两结合起来,努力在把握《诗经》本自身意蕴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诗经》与《易》、《礼》、《春秋》、《四书》等所不同的特殊的审美特性——这就是“《诗》可以兴”。对于《诗经》的诠释在于“讽诵涵泳”,而“章句训诂”的功夫更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相似文献   

20.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以温柔敦厚的封建道德观念说解《周南·葛覃》一诗。同《毛诗》一样,朱熹把诗中的女主人公描绘成一个可以“厚人伦敦教化”的贵族妇女形象。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也说“这诗写一个贵族女子准备归宁的事……”这就是说,余冠英先生也首肯了朱熹的观点,即认为诗的女主人公是个贵族妇女。不过朱熹把这个女子说解得更富有封建伦理色彩罢了。我以为从全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看,它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