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互辞,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旬的意思互相补足.  相似文献   

2.
王振亮 《初中生》2009,(7):33-34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互辞,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旬的意思互相补足。  相似文献   

3.
王占武 《语文知识》2000,(10):29-31
所谓互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虽然在句子中分处不同位置(即分置),意思却互相拼合或补充的一种修辞手段,现以中学课文的文言文为例加以简单分类。从互文词语的相互关系分析,互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互文见义。即上下文各省略一些词语,让互文词语彼此  相似文献   

4.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修辞方法。所谓“互文”,就是句子中两个词的词义互相解释或句子中两个成分(或两个句子)的意义互相补充的意思,注释家们称之为“互文见义”。它有两种类  相似文献   

5.
吴玉清 《中国教师》2009,(Z2):310-310
<正>中学语文教学常会遇到互文的修辞,在一些诗句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句话或两个词分开来说,使相应的两个词语互相解释,这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修辞方法叫互文。互  相似文献   

6.
互文与分承是文言文两种特殊的表达形式,翻译时要讲究方法,不能直译。互文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  相似文献   

7.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正确认识互文的形式及其作用,有助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叶海良 《考试周刊》2009,(11):21-21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常是由两个句子或两个短语对举,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说明,联系紧密,意义上合指、兼顾,即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下旬又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下两句意义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所以又称为“互文见义”。  相似文献   

9.
田姽婳 《成才之路》2009,(31):40-41
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现象。也有学者称之为古汉语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今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语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相似文献   

11.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解析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另一文本.也即是互文本。可以指向历时层面上的前人或后人的文学作品.也可指向共时层面上的社会历史文本。读者对文本的吸收和改编可以通过戏拟、引用、拼贴、借鉴等互文写作方式来确立,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互文阅读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XIANDAIYUodern互文也叫互辞,又叫“互文见义”。唐代贾公彦在《礼仪》中解释互文为“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还有古书释义互文为“参互成文,含而见义”。今人郭锡良著《古代汉语》说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通俗地讲,互文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中所说的两种事物本应同时写出来,只是受到音节、字数等的限制,或为了行文的简洁,才省略前后相应的部分。而写出的句子前后应该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句子从字面上看似乎不同,实际说的是一回事或同一事物。如何正确理解互文的句义呢?在具体解释时,应按…  相似文献   

14.
“互文”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又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互文备义”,或简称“互足”,“互见”,“互明”,“互备”。从古代诗文作者说,互文是锤炼文句的修辞之法,从训诂家说,互文则是诠释这种修辞手法的训诂之法。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称之为互文法。“互文”是个概括性的总称,一般统指两种类型:一是互补式的互文,一是互训式的互文。前者是炼句之法,后者是用词之法。二者虽均有其修辞意义,但有明显的区别,而以互  相似文献   

15.
王礼平 《辅导员》2009,(18):15-15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互辞,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的意思互相补足。由于这种修辞手法在理解上具有隐蔽性,特别是一些互文现象往往被语句表面的意思所掩盖,极易造成穿凿附会、望文生义的现象。如何辨别句子中有没有用到互文呢?在有疑问时,不妨先直译句子,如果觉得只从一句话去理解而显得窒碍难通或文义不周备时,可改从上下文或相对的两句话来考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把彼此结合起来,参互见义,从而获得了圆满的解决的话,该句子则用了互文。如《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照字面直译为“谈笑有渊博的学者,往来无浅薄的人”。但是,如果“鸿儒”没有和作者“往来”,又如何“谈笑”呢?可见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确定后,可以调整语序,把句子说成“谈笑、往来有鸿儒而无白丁”。这样理解和翻译就不会出错了。  相似文献   

16.
互文,又叫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在连贯性的语句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也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里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里已出现的词,上下文里均有所省略,意义上又互相交错、补充、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一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式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前后两部分属并列关系,作者为了语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在翻译时两句须合起来理解。从参互成文的词语来看,主要有交叉互补式、同义互注式和反义互补式三种:从参互成文的形式来看,主要有短语内部互文和句子中的互文两种。现就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互文语句来分别进行略说。  相似文献   

17.
互文和对偶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互文,就是上下两句互相关联交错,上下文结合,获得一个完整的意思.对偶,就是用结构类似或相同的一对句子或句子成分,表达一个意思的两面或两层,或两个相对的意思.互文和对偶极其相似,我们要仔细考虑、弄清含义.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有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该课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这样命题: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对此,《教师教学用书》在“练习说明”中这样提示:“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中常见的‘互文’现象.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并给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相似文献   

19.
“互文”是文言文里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唐代贾公彦在《礼仪疏》中解释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日互文。”具体地说,它是指上下两旬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20.
古诗文中哪一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呢?很明显,就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叫互言、互辞、互体,相对为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