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碑》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突出本组读写训练重点“详写和略写”。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揭示课题。碑:上面刻有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做纪念或标志的石头。丰:高大。丰碑:高大的石碑,课文中指不朽的业绩、精神。2检查...  相似文献   

2.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是《月光曲》一文的教学难点。为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2.你们想知道《月光曲》的内容吗?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指名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思  相似文献   

3.
一、析题导入1.同学们 ,说起“全神贯注”这个词 ,大家都不陌生 ,请你们一起告诉老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2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请一位同学说说作者围绕“全神贯注”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质疑问难1.自读课文 ,边读边想 ,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2 .汇报读懂的和不明白的问题。三、转化目标1.课文写的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他家参观他的工作室 ,茨威格参观了吗 ?(没有 )2 .茨威格没有参观罗丹的工作室 ,失望吗 ?(没有 )3.茨威格的感触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  相似文献   

4.
一、谈话揭题 ,导入课文。1 小朋友 ,你见过船吗?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怎样的船?根据学生的发言 ,课件出示各种船 :轮船、渔船 ,渡船……)师指着渡船的图问 :这船有什么用?它的样子是怎样的?弯弯的 ,两头尖尖的)船可以在什么地方行驶呢?(江、湖、河、海)海是怎样的?无边无际)如果这两头尖尖的渡船在这无边无际的大海中 ,那它就显得怎样?很小很小)很小很小的船 ,也可能说成———小小的船。3 揭题。学习生字 :船如果把课题“小小的船”改为“小船”有什么不一样?前者更小、更可爱)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你们想到月球上去吗?生闭上眼睛)听轻…  相似文献   

5.
赵丹 《吉林教育》2006,(12):39-39
一、激活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场1、形象感知,使学生受到“情”的诱导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如第十册《丰碑》,揭题后,教师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学习“心字底”“走字旁”两个新偏旁。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从实际中体会什么叫“守信用”,学做讲诚信、善理解的好孩子。二、设计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揭题。(教师板书:和)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你会填这个空儿吗?(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熊和小鹿》。(板书课题)2.读题质疑。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围绕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同桌合作读书,当个小老师,纠正读错的或不准确的字音。3.读后释疑:通过读书,你读懂了…  相似文献   

7.
丰碑,词典的解释为:“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伟大的功业,有永久价值的证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记载或保存的艺术上或智慧上的成就.”不过,丰碑最初可不是碑,而是一种埋藏于地下的“引棺木”. 据《礼记》记载,古时天子和诸侯下葬时,需要抬沉重的棺椁;下棺时,需要一种同定绳索的工具,而丰碑就是这种固定绳索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复式教学的自动作业内容包括:预习性作业、复习性作业、巩固性作业和运用性作业等。那么,怎样设计好自动作业呢? 一、从作业内容的目的上设计 设计的自动作业要力求体现课文特点,紧扣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并使学生明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如《观潮》这篇课文的自动作业就可以这样设计:1.“天下奇观”的“观”字和“观潮”的“观”字,意思一样吗?各是什么意思?2.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大潮“奇”在哪里?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知道?3.“闷雷滚动”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不用“一声春雷”或“滚滚雷”来表现呢?这种响声预示着什么4.在钱塘大潮“向前移”、“再近些”、“越来越近”时,作者用了哪些比喻句,从几个方面描写“奇观”? 这些比喻句对表现“奇观”起了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学习“神速”部分1.设疑探究,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一词。(出示幻灯)①“关键”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关键”指什么?②比较句子: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时间还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只有120公里。A.自由读句子,说说这两句有什么不同?B.课文为什么选用第一句?C.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读好“只”、“还”,突出“关键”。3.那红军又是怎样把握这个“关键”,“飞”到泸定桥的呢?又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默读课文4、5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遇…  相似文献   

10.
[《丰碑》是一则革命故事。“丰碑”的本义是高大的石碑,文中用来比喻一种伟大的精神品格。课文通过对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感人故事的记述,说明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是一座无形的、不朽的“丰碑”。课堂教学时,徐老师引导学  相似文献   

11.
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3月正式颁布实施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中改动最大的是“教学内容和要求”这一部分。这部分不再分“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文”,而是按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课文”的顺序分别表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大纲”极力回避了“训练”二字。那么,这种改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这种刻意的回避是否显得矫枉过正呢?“新大纲”在这部分仅仅是个别字面上的改变吗?所有的这一切改变又说明了一些什么问题呢?一、制定“新大纲”的背景情况对其在“训练”问题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略)二、学文识字、文熟字悉(揭题后让学生打开课本,边听范读边思考:桂娃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然后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在母体字“圭”和“将”带出的子体字下画上“·”,在其它生字下画上“。”)(一)师:课文讲桂娃做的什么事?生:课文讲桂娃照看蒋奶奶的事。(师板书“jiǎng nǎi nai”,生齐读)师:蒋,本来指植物名,应该是什么旁?  相似文献   

13.
碑文辨     
王安石在其名篇《游褒禅山记》中提到一块石碑。对于这块石碑,文章用了十四个字加以描述:“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这一句话,由于前后用了两个“文”字,颇为费解,因此目前发行的各种有关的古代文章选本几乎都有详细注释,一般都将“漫灭”释为“模糊不清”,将前一“文”字释为“整篇碑文”,将后一“文”字释为“单个的字”,将“为”释作“仅有”、“作为”、“残留”等。这样,全句的意思就是:“碑上的字迹都已模糊不清了,只有花山二字还可以认  相似文献   

14.
黄老师教五年制小语九册22课《将相和》,根据课题的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巧揭题义,达到了开“窗”窥“室”的效果。教学时,黄老师只用几句简短的课前谈话,就十分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紧接着这样提问:《将相和》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后来为什么又会“和”的呢?然后指出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课题,告诉我们“将”和“相”各是怎样的人,学习课文后,就会知道他们不同的性  相似文献   

15.
一、从解题入手,建立总的印象。 1.简介“赤壁”并将“壁”、“璧”二字作区分后,提问:“之”怎样解释?整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3.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是哪一个?按照这个题目,你觉得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3.默读课文一遍,想想课文是怎样紧紧围绕“战”这个关键词语来写的? 4.划分意义段,概括每段大意,找出重点段落。  相似文献   

16.
一、从课题切入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从课题切入。如《飞夺沪定桥》这篇课文,“飞夺”二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教学时就可以从解题入手,围绕“飞夺”这样设计教学思路:①沪定桥在哪儿?②为什么要“飞夺”?③怎样“飞夺”?④“飞夺”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再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也可紧扣文眼“壮”字这样设计:①课题为什么用  相似文献   

17.
所谓问点就是教师在讲授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设问的地方很多,但又不能随意设问,这就要优选问点.1、问点要着眼于突山重点.这就是说设问要选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这“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知识点;这“关键”就是教学的目的目标.如《将相和》可抓住题目发问:“将”指谁?“相”指谁?他们为什么闹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我的战友邱少云》可抓住“纹丝不动”一词发问:“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怎样“纹丝不动”?“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设问,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完整的了解,从而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  相似文献   

18.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 ,可紧扣“学”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抓住“学”字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读课题 ,并带着下面的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课文写谁向谁学什么 ?②它们怎样学 ?③学的结果怎样 ?通过阅读和思考 ,促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抓住“学”字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学”的内容。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可提出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谁向谁学什么技艺 ?通过讨论 ,使学生…  相似文献   

19.
[预习课文] 一、读一读、想一想: 1、低声朗读课文,课文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2、植物妈妈指什么样的植物?做什么事有办法? 3、课文里写了哪些植物妈妈? 二、查一查、想一想: 下列词语是什么意思? 铠甲 山洼 三、比一比、做一做: 1、下面这些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有什么不同?分别用来组词。 蛙 哇 娃 洼 2、“就得告别妈妈”的“得”跟“得不到它”的“得”读音有什么不同? [初学课文] 一、读一读、说一说: 1、“孩子”指什么?“长大”指什么?“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还记得第一册讲的蒲公英的降落伞吗?“降落伞”是指什么? 3、蒲公英的种子有了“降落伞”就能传播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激发培养儿童的自学兴趣,对于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做法是:一、解题生趣。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一般准确、鲜明、深刻。通过解题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大海的歌》解题中,我首先问学生:“你们见过大海吗?”接着又问:“你们见过大海唱过歌吗?”“大海的歌到底是什么呢?”这样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去读课文,搞清大海的歌到底是怎么回事。再如《高大的背影》我让学生先想想:“背影”是什么?然后再说说“高大”是什么意思。课题《高大的背影》是说这个人的背影或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