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5月18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第六天,我正在南方某地出差,突然收到短信,告诉我孙耀老师去世。当时突然怔住了,内心的震动很大,因为出差前刚到他家拜访过。我不由想起了另外一位孙凤翔老师,他是在2003年那场大规模的非典灾难之后辞别人世的。如同他们的人生道路一样,两位孙老师都是在历经了生命与生活的重重困难和曲折后,告别人世。  相似文献   

2.
从1983年起,为了帮助父亲写关于《立报》的回忆文章,我翻阅了能找到的全部《立报》。没想到那散发着霉味的、发黄易碎、残缺不全的旧报,竞那样地吸引了我,使我感受到三十年代前辈们为了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号的高昂激情,为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宣传团结抗日道理所做的努力,以及为群众服务的极大热忱。难怪当年许多读者把它当成亲密的朋友和导师,对它倾注了那么真挚的感情。  相似文献   

3.
我是1928年生人,父亲叫蓝公武,抗战时期是北平中国大学的教授。因为他在课堂上宣传抗日爱国主张,咒骂汉奸和日本人,很受学生的拥护和欢迎,也因此被抓坐牢。父亲当时跟张苏、齐燕铭、申伯纯、张致祥等相熟,他们都是在北平任教的老师,也都是中共党员。我哥哥蓝铁年对他们都很熟悉,跟陆平关系很好。当时父亲组织了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读书会,有不少进步的学生都到我们家里来,哥哥经常把陆平拉去听课,所以我们家跟地下党很早就有渊源。而我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对共产党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自然亲近和向往,并由此走上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4.
姚春花 《大观周刊》2011,(39):133-133
创造应有创造的气氛,我们教学生,观念上如有不同的看法,就可以争一争,不要勉强他们非接受老师的观点不可,只要他们有道理,大胆思考,老师就应该支持。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明白,从某一方面思考问题不通时,要及时改变角度,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5.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6.
黄华 《兰台内外》2008,(2):45-46
1932年秋,我考入燕京大学。当时,燕大的学术气氛比较浓厚,教学思想比较自由开明。在中、外籍教授、讲师和他们的夫人中,许多人理解和同情学生的进步思想倾向和他们的抗日爱国主张,支持他们的活动。突出的如新闻系讲师、有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海伦·斯诺。燕大这种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学生的抗日思想得到较自由的抒发,  相似文献   

7.
我与唐云先生一家真是有缘分,唐家有三位是我的老师,唐先生的小女儿,唐茹览是我在七宝二小三年级时的班主任兼美术老师,二儿子唐逸览是我学画的第二任老师,唐云先生晚年待我如子,手把手教我绘画以外,还经常教我如何做人和学画的道理,曾说:"你学画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信心,还要有虚心,信心和虚心,这两点做到了,没有办不到的事情,一定会成功的."关于先生的晚年生活,此文记述的,都是本人亲见亲历,当是为画坊平添份资料.  相似文献   

8.
邱全波 《大观周刊》2012,(22):175-175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善”、“美”,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热爱礼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下面我就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促使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王俊杰 《大观周刊》2012,(35):208-208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去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的创新意识。 古代的《学记》中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提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告诉他一个道理,而是在于教育他们怎样去发现真理。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抗日救国的典型代表,从九一八事变中因为奉行"不抵抗政策",成为"不抵抗将军",到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联共抗日,被称为"千古功臣",张学良的抗日爱国精神为世人所称道.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其抗日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我正在昆明。后来在《华商报》负责的刘思慕、萨空了、高天诸位老师,当时也都在昆明。他们都是我先认识,后来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当老师的。我认识刘思慕老师是在桂林沦陷前夕。当时我随前华商报总编辑胡仲持逃亡到昭平,住在广西日报社。在我们路经平乐时,就同刘思慕老师住在一起。虽然是在逃亡途中,刘思慕老师和广西日报总编辑莫迺群仍编印号外,把战争情况及时地报道给读者。他  相似文献   

12.
阙汉骞是一位抗日猛将。猛将的由来,首先出自田汉先生写给在成都军校学习的儿子田海男的家书中。我读高中时,历史老师曾是阙将军的部下,他给我们讲了许多阙将军抗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陈青 《图书馆论坛》2002,22(6):113-114
194 1年我下乡办农民夜校 ,教唱抗日歌曲 ,宣传党的政策和抗日主张。 194 2年我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跟党上山抗日打游击 ,任宣传队长。 194 5年抗战胜利了 ,我是南路粤桂边人民解放军战士。广州解放之后 ,195 1年我被分配到广州市中山图书馆少年儿童阅览室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 ,默默地工作直到离休。回忆起当年设在中山图书馆楼梯下的少年儿童阅览室 ,没有阅览台 ,只有十几张阅览长凳 ,一天几十个小读者。当时少年儿童阅览室的条件很差 ,管理少儿室的小陈同志工作热情很高 ,积极向小读者介绍优秀读物 ,辅导他们阅读。不久他去北京读大学深…  相似文献   

14.
阙汉骞是一位抗日“猛将”。“猛将”的由来,首先出自田汉先生写给在成都军校学习的儿子田海男的家书中。我读高中时,历史老师曾是阙将军的部下,他给我们讲了许多阙将军抗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我正在昆明。后来在《华商报》负责的刘思慕、萨空了、高天诸位老师,当时也都在昆明。他们都是我先认识,后来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当老师的。我认识刘思慕老师是在桂林沦陷前夕。当时我随前华商报总编辑胡仲持逃亡到昭平,住在广西日报社。在我们路经平乐时,就同刘思慕老师住在一起。虽然是在逃亡途中,刘思慕老师和广西日报总编辑莫迺群仍编印号外,把战争情况及时地报道给读者。他们这种忠于新闻事业职责的行动,使我很感动。桂林失陷后,仲持老师隐居到八步乡下。我辗转流浪到昆明,见到了刘思慕老师,有他照顾,住在高天老师给我的一席之地,才免了露宿  相似文献   

16.
2月2日下午,从翻译家协会开会回家刚踏进门,就接到复旦朱静女士电话说林老师去世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疑听错了,说在半小时前,我们在翻译家协会还谈起她,怎么会有这样的事?但林老师的确离我们去了。我并不是林老师的学生,也不是她的同事,又没有在一个单位里工作过,但自从30年前有机会认识她至今,一直得到她的教诲、关怀、帮助和鼓励。我怎能不感到意外和悲痛! 我是30多年前因翻译《世界史》认识林老师的。当时,我是华东师大法语翻译组组长,林老师好像是从科大被借到上海人民出版社负责审阅我们译稿的。她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妇女,热情,精力充沛,说话带有感情而无做作,工作干练而有头绪,而且很亲切。那时,她大约50出头,我刚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分配到上海。在那个年代,像我这样30出头的人参加翻译,算是年轻的。我印象很深,林老师对比她  相似文献   

17.
徐春辉 《大观周刊》2011,(27):208-208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一定能够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我从教生涯中也做了不少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前几天,你读大学时候的齐老师来北京参加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他抽时间来看望我。交谈中提到了你的情况,他谈自从你毕业离校以后两年多了,虽然住在一个城市里,也没有见过你一面。说到这里他沉默了,没有再说下去。我理解他这时候的心情,就把话题引到别的方面去了。今天我写信提醒你:你是齐老师当年最器重的学生之一,怎么就这样轻轻地把辛勤培育过你的老师淡忘了呢! 你应该懂得,尊师重道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尊师就是尊敬为培育自己付出过辛勤汗水的老师,重道就是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中外古今凡是真正有学问有成就的学者,无不具有尊师重道的美德。他们时时处处流露着对老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为了加强你的尊师重道观念,先讲几个尊师的故事给你听: 你知道千古传为佳话的“程门立雪”这个典故吗?那是北宋时期,大学士杨时,有一天偕同他的学友游酢,去看望他们的老师程颐。走到屋门口,只见程颐正坐在那里打磕睡。他们不愿惊动老师休息,便在门外肃立等候。那天正值大雪纷飞,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深了。当然今天不是要你也去“立雪”,而是学习尊师的精神。我国文坛宿将鲁迅可以说是尊师的榜样。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经常想着给启蒙老师寿敬吾先生  相似文献   

19.
一、历史的回顾我党早期报刊,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当时的《中国青年》除发表读者来信、来稿以外,还经常征求读者的意见,改进编辑工作。他们还让读者评选“我最喜爱的作者”,结果,恽代英、肖楚女二位编辑榜上挂名,深受青年  相似文献   

20.
留着的心酸     
我4、5岁的时候,常常打开家里的画箱子,里面有立轴、画心,也有团扇、折扇、拓片等。当时我最爱看的是小人儿,比如婴戏图、老者松下对弈,其次爱看花鸟、动物,最不爱看的是山水。打开山水画卷,只找桥上骑驴的、山上背柴的人物看。春秋晾画的时候,我跟着大人忙活,问这问那。 上了中学,校长、主任和部分老师都是举人,学校重视读经、写字。教我们书画、篆刻的老师陈玄厂是齐白石最早的学生,诗、书、画、刻都有很高造诣。1936年,因为书法、作文成绩好,我得到了董事长徐世昌先生的一副对联,受到奖励后就更有兴趣了。 1944年,我考上大学,大学里组织中学校友会,我的任务是用行书抄录一位校友写的通知,然后分贴到六个学院中去,结果引起了轰动。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