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课程观与德育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的重大进步往往会推动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研究的变革。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物理学革命”即是如此,它提出的非平衡态、非线性、耗散、混沌、自组织等理念不仅改造了物理学,更催生了哲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随之,社会科学各领域也纷纷向后现代转型,课程领域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物学》2006,22(10):7-7
学生中心课程论流派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组织设计课程。这种课程思想最初是由杜威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初人本主义者极力推崇这类课程。融合课程是人本主义课程最典型的形态,其实质是把情意领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认知领域(知识、能力  相似文献   

3.
西方隐性课程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初,而隐性课程则是当今西方课程领域中崛起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当代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把隐性课程正式纳入课程之列加以考虑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目前隐性课程已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本文试图探讨隐性课程对我国课程改革特别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一些作用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云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1):103-105,109
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促进了各个理论领域的变革,课程领域也不例外。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后现代课程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多尔在分析现代范式的基础上,以自组织为核心概念,形成了他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框架。与现有的课程理论相比,后现代课程观有五个特征: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多元化和差异性;合作与交流;鼓励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强调平等关系。后现代课程观给我国的课程实践带来了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徐璟 《教育导刊》2014,(8):59-62
国外教师课程决策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该领域正成为课程理论研究范畴内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国外教师课程决策的内涵、分类和影响因素这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和总结教师课程决策理论的分析框架,从而为我国课程决策理论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课程理论研究历来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当代教育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我国,课程实践早已有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作为对课程的专门研究——课程理论并未随着课程实践的不断扩展和深入而出现。而真正的作为一门专门研究领域的课程理论的出现,似乎可以归结到20世纪30年代,如当时出版了程湘帆的《小学课程概论》、盛朗西的《小学课程沿革》、朱智贤的《小学课程研究》,美国博比特的《课程编制》也在40年代翻译出版。  相似文献   

7.
课程基础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的“基础”一词在西方课程理论中通常被输入、决定因素、来源等名词取代 ,在我国 ,有的理解为影响课程的因素 ,有的理解为课程的基础学科。我们认为 ,课程基础应为“课程理论的基础” ,指那些对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力量 ,影响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领域。  一、研究历程概述   (一 )课程基础研究的兴起 (1978年~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课程编制、课程设计视野中进行课程基础的研究 ,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 :第一 ,课程研究的崛起赋予了课程基础研究生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们开始思考教育的中…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课程曾被定义为: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生的经验;教学计划;工艺系统等。人们在课程概念上的分歧反映出课程与教学的二元对立与冲突以及认识课程内涵的困难。及时吸取相关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拓展课程研究领域,深入研究课程问题是理解课程内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21世纪的来临,新加坡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对我国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美国课程史研究最早是作为传统教育史的次领域而萌芽的,秉持传统教育史的进步史观、重视史料、编年体叙写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课程领域的转向和修正教育史学的兴起,促使课程史研究开始思考与教育史的关系,并自觉寻求课程历史的理论解释。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后结构思潮和课程研究“理解范式”的影响下,课程史研究走向多元理论解释的路径。应从课程史与课程理论内在关联的角度,充分认识课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潜在课程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理论研究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60年代末,潜在课程——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研究课题,以其独特的角度及宽阔的视野在课程研究领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关于潜在课程的研究萌芽,一般认为应追溯到杜威(J.Dewey)和克伯屈(W.Kilpatrick)的思想。或许可以更早,因为从潜在课程研究的内容来看,较为关注教学的教育性,而关于这一问题早在第斯多惠等教育家那里便可以寻到精辟的论说,只是这些萌芽  相似文献   

12.
一、讨论拿来的必要性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而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在微观领域特别是对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确实晚了不少,大致起步于20世纪的50年代,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而以此为专题的研究则大多始于新世纪。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问的竞争,是智力性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对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产生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地受到这场思潮的冲击.后现代课程理论有必要结合体育学科的具体情况,挖掘后现代课程理论中积极和建设性的因素,以便为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启示和服务.本文通过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吸取其中积极和建设性的因素,并指出其对我国目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导读 20世纪60年代末,“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引起了课程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课程领域的一场革命随即展开。从此,学习内容出现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同时课程领域中的研究也明显表现出两条线索之别。西方研究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已有四十年的历史。我国有目的地研究隐性课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也历经二十几载。  相似文献   

15.
曹冬林 《教学月刊》2008,(10):12-14
校本课程最早萌发于19世纪德国的柏林大学,到了19世纪20年代校本课程经验传人美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校本课程制度由大学移植到中学,揭开了中等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的序幕。20世纪以来,我国曾多次提出开设校本课程的问题,但由于诸多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均未能真正实施。可以说,校本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行一时,废一时,至今还未全面确立与展开。2006年秋季,我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的。“后现代”一词最早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用来指称那些比较现代和前卫的绘画作品,此后广泛应用于艺术和建筑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人文学科的发展大抵是以反思启蒙运动以降日益膨胀的“技术理性”为其特征的。在课程与教学领域,技术理性的宰制也早已为人所诟病.以致20世纪70年代之后.该领域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追寻课程与教学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课程综合化看教师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虹 《宁夏教育》2005,(2):24-25
1.时代需要。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使学科内部的分化更加精细,另一方面。也使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综合。专家预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说,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为适应现代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骞 《辽宁教育》2000,(3):17-19
在基础教育领域 ,作为贯彻和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下简称《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简称《决定》)的重要举措之一 ,就是正在启动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 :要“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 ,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 ,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推动新的评价制度 ,开展教师培训 ,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 ,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教材体系”。《决定》中也有相应的论述 :“调整…  相似文献   

20.
国际课程评价领域,经历了20世纪初的测验时期、中期的评价时期,于80年代中期开始,悄然进入了评定时期。综观这一新时期的各种理论和实践,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