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是路遥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在社会转型期,从农村走向县城,并与刘巧珍、黄亚萍情感纠葛之间的人生故事。本文将着眼于主人公高加林人生悲剧背后的时代因素、爱情因素以及性格因素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人生》与《红煤》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进城受挫,最终回归乡土的故事。但由于创作年代不同,两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迥然不同。在乡村中,《人生》中的高加林显得"格格不入",而《红煤》中的宋长玉却"大有作为"。在与乡村女性的恋爱关系中,高加林出于感情的原因是一个背叛者,而宋长玉却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将爱情当做获得利益的筹码。在对待乡土的情感方面,高加林将乡土视为精神家园,而宋长玉则将其视为财富乐园。  相似文献   

3.
<正>小说《人生》以改革时期的陕北黄土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故事背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志向高远又心高气傲的农村青年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当了三年教员被迫回到农村但却又一心向往城市,在偶然的一次机遇后离开黄土地,开始个人在城市生活中奋斗的历程最终又回归到土地上来,以及在高加林的人生中面对爱情的选择而导致的爱情悲剧的故事,引发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思考。小说于1982年在《收获》杂志第3期上发表后,很快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巨大反响,可以说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生》通过对高加林、刘巧珍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在社会变革的大浪潮下,不同人物命运的变化。在复杂的矛盾中,展现了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青年的悲剧抗争史。主人公高加林的典型性引来各种褒贬不一的评价。对高加林的形象分析,既要着眼于大的社会背景,也要注意把握人物自身原因。  相似文献   

5.
路遥的《人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部中篇小说。众多的文艺评论者认为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不懈奋斗的高加林形象,以及提出农村青年如何走向城市和走向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小说并没有把重点落实在高加林的人生奋斗上,也即在这部小说中“奋斗叙事”是缺席的。  相似文献   

6.
中篇小说《人生》是路遥的一部名篇。自从《人生》发表以来,分析高加林人物形象、阐释城乡二元对立等的学术类的文章已俯拾皆是,笔者以大马河桥来分析高加林的几起几伏。大马河桥在小说《人生》中多次出现,作者重点描写的有四次:巧珍在桥上等高加林卖馍返回、高加林在桥上等巧珍"卖馍"回来,高加林送巧珍红头巾,高加林与巧珍分手,高加林工作被查回村时路过此桥时感慨颇多。笔者以为,大马河桥不但见证了高加林的起起伏伏,同时桥也隐含了更深层的含义,诸如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对立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人生》这部小说中,高加林同刘巧珍和黄亚萍二人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也正体现了人生中面临的那种爱情与事业相互冲突时而产生艰难选择的悲剧。文中悲剧的发生虽与主人公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选择有主要关系,但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在整部小说中,巧珍的文化缺失,亚萍的自私性格,以及高加林错误的人生价值观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他将自身执着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仅仅理解为自己世俗的社会地位的不断递增,这对人生价值是一种较为肤浅的理解。总的说来,文中的爱情悲剧所体现的人生价值观引发了读者们对人生更为深沉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正>"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黄土路上依稀可辨两个高大的人影——高加林和孙少平。他们融合,又在电光石火间分开……路遥笔下热血的知识青年徘徊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是什么铸就他们不同的命运,把他们引向各自的不幸?性格。高加林不愿被土地束缚,在现实和理想、传统与进步间反抗。爱情上,他追  相似文献   

9.
路遥《人生》叙述了处于特殊社会结构"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青年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包括事业悲剧和爱情悲剧两个方面。通过高加林社会角色的错位即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矛盾冲突来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可以看到在这种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中,他的人生悲剧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0.
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出身于农村,而又充满着对城市的向往。他进入城市的渴望彰显现代性的诱惑和魅力。在“城”与“乡”之间,作为“城”与“乡”的双重“他者”,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得以丰满地呈现.而这种城乡之间的张力所凸显的现代性因素为解读《人生》提供了新的观照视野和阐释角度。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路遥著名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和近年来涌出的乡村题材电视剧《乡村爱情》主人公谢永强,都生活在农村,都不满足于生活现状,为事业和爱情不懈奋斗,同样付出了青春和汗水,却有着不同的结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农村青年完成了由“高加林”到“谢永强”的嬗变,其爱情观、事业观也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2.
路遥的《人生》与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都以自叙传的笔调描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底层知识青年为梦想奋斗的历程。本文从社会背景,价值取向,作者创作心理情节三方面比较分析了高加林和马丁·伊登的梦想追求以及爱情经历,并得出结论:二人的个人奋斗模式代表着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相似的写作背景出发,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哈代和路遥小说中主人公裘德和高加林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以期为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众多离开故土出外打拼的农村青年提供人生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曲信天游,在尘土飞扬中响彻天际。城市与乡村,繁华与安然,喜与悲,苦与乐。《人生》的故事,令人痛惜、感慨,故事的主人公高加林,为了走出农村不惜背弃善良淳朴的爱人,最后却一无所有地回归故乡,哭泣着亲吻生养他的黄土——这似乎是故事的结局,却令人浮想不已。这是一段人生的缩影、一个人群的缩影,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奋力呐喊想要唤醒的东西,在数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拥有了吗?  相似文献   

15.
谈小说《人生》的爱情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小说《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与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从结果来看都是悲剧。高加林与刘巧珍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文化上的差异和环境的变化。高加林与黄亚萍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城乡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人生》中塑造了众多的男性形象,其中有农村政治和经济的既得利益者高明楼、刘立本,也有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交界地带,身上带着复杂矛盾的高加林,还有安分守己的农村和城市青年马栓和张克南,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小说的现实主义表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加林的性格十分复杂,是路遥塑造的经典的文学典型,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画廊中不朽的文学形象。高加林想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想拥有美好的前程与完美的爱情,并且为此表现出非凡的进取精神,但是高加林最终没有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致使他的这些追求均以失败而告终,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认真分析小说,可以发现造成高加林人生悲剧的原因既有社会层面的因素,又有他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城乡交叉地带”既是一个矛盾地带,也是一个流动地带。这里的青年较早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渴望到城市发展,但是由于受社会限制,他们无法离开农村。《人生》展现农村青年高加林的命运起伏,反映社会制度的局限性,肯定了高加林的自我奋斗精神。反观现今,青年亟需高加林式的奋斗精神,不断完善自我,使人生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臧宗福 《现代语文》2009,(10):130-131
路遥的小说《人生》当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是一出悲剧。悲剧的发生与其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选择有主要关系,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悲剧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进一步思索。  相似文献   

20.
臧宗福 《现代语文》2009,(8):130-131
路遥的小说《人生》当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是一出悲剧。悲剧的发生与其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选择有主要关系,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悲剧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进一步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