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罗跃文 《大观周刊》2013,(12):12-13
时下关于“底层文学”或“底层叙事”的讨论俨然成了“新世纪文学”一大热点,事实上,“底层叙事”并不是当下文学首创的类型,“五四”新文学以来,就普遍存在底层生存困境的书写。老舍小说关于20世纪二十年代城市贫民的叙述,显然是一种底层精神的介入,具有浓厚的当代“底层叙事”的意味。本文试图借助当下“底层叙事”新的批评话语重新探讨老舍小说的生存主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近期《安徽日报》新闻图片中"底层影像"的梳理,指出该报对底层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已经从"关注底层"转向"致敬底层"。通过对近期底层人物作为"主角"的影像故事的分析,指出这一叙事方法的转向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本文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底层影像"可以更有效的"突围"。  相似文献   

3.
"底层写作"现象及其文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层写作"是近几年中国文坛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从2002年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至今,在几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由微至显的过程:2002年,"底层写作"零星出现,如刘庆邦的<神木>、林白的<万物花开>等.2004年,"底层叙事"作为一种异质性的叙述大量涌现,至曹征路的<那儿>在<当代>(2004年第5期)发表,底层文学作品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吴夕雨 《新闻传播》2023,(11):52-5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土味短视频逐渐成为网络亚文化的主要传播类型,并以其原生态的呈现方式、洗脑性的话语表达和世俗化的叙事内容快速地走向了公众视线,更多的底层青年、社会边缘人群利用短视频方式表现自我、抒发自己。本文以“土味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考察短视频背后的世俗化逻辑,分析处于边缘地带的底层人群表演式呈现下的话语对抗,探究土味短视频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5.
“帮忙类”电视节目是民生新闻的一种特殊存在,它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服务大众等特征而成为当下电视荧屏较为火爆的节目形态.虽然电视媒体借助媒介权力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底层阶层的困难,维护了底层阶层的话语权,但也潜隐地存在着底层阶层无奈的权利寻租问题.底层阶层的权利寻租是一种非常规的现象存在,这需要媒体承担起为底层阶层立言的社会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重视这一问题,共同促进社会走向公平、公正,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且呈现出参与主体的底层特质.由于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媒体不可避免地介入到群体性事件当中并对民众产生影响,而考察其在群体性事件中对底层民众产生的心理影响才是把握群体性事件的“要害”,其中影响社群稳定的社会政治心理更应是瞩目的焦点.本文以“乌坎事件”事发地的相关当事人为实证调研对象,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底层群体在进行“权利维护”和“权利抗争”中,媒体起到了示范和启蒙的作用,大众传媒亦应在稳定和重塑底层民众社会政治心理方面担当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它向我们展示了底层社会的经历,底层社会的情感;这是一种被漠视的沟通,是被蔑视的群体  相似文献   

8.
论文基于数字叙事理论,以抖音“好书大晒”话题视频为研究对象,力图分析阅读推广短视频制作过程中所体现的数字叙事策略。研究发现阅读推广短视频内容生产呈现出典型的数字叙事特征,包括多叙事主体、多叙事媒介、强叙事互动等,情感共鸣、信息焦虑、自我实现需要的叙事策略则为阅读推广短视频提供了沉浸式的叙事氛围,进而尝试提出图书馆在开展短视频阅读推广过程中的创新思路,譬如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内容生产策略、把握短视频模因转播路径的底层逻辑、打造阅读推广专属账号的品牌性、加强多方主体的互融互联等,这将是融媒体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目前的电影环境来看,政治和商业话语占据了电影话语空间的主要部分,而伴随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底层社会因缺乏商业元素很少获得电影关注。本文以《小武》《三峡好人》《安阳婴儿》等影片作为分析对象,通过画面、声音等符号元素分析底层社会如何在中国独立电影中得到影像表达。  相似文献   

10.
韩晗(以下简称韩):首先祝贺您的新作《一个人的遭遇》结集付梓,这又是一部秉承您一以贯之"底层叙事"的力作,文学界一致认为,您是"底层叙事代表作家",您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底层"与社会现实底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一些电视媒体由于对经济效益的过多关注以及对底层观众的不准确认识,造成了电视节目对底层受众的忽略,他们的利益和意愿一直没有引起媒体的重视。以合肥电视台《庐州和事佬》为代表的一批栏目的诞生改变了电视媒体的关注视角,开始注重对底层受众的关注,说明电视媒介的底层受众观正在建构。  相似文献   

12.
黄振乾 《视听》2016,(7):109-110
贾樟柯是中国著名导演,目前已创作十二部电影作品。他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与第五代导演有很多不同之处。贾樟柯始终坚持自己对底层形象的关怀,将最底层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呈现在观众眼前,引发人们内心深处对这个群体的沉思。本文以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为例,分析贾樟柯电影的风格特点和底层形象特征,同时对贾樟柯电影中底层形象的塑造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吕鹏  葛孝 《国际新闻界》2023,(8):155-176
作为一类独特的网络主播群体,底层网络主播的走红及其陨落昭示着底层人民的数字生存逻辑和数字命运走向。本文以媒介生命史为研究方法,以MC天佑的媒介生命历程作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底层网络主播如何通过短视频/直播进行数字劳动。面对底层网络主播“雷同”的媒介生命历程,本文认为主播们在数字劳动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和职业的双重生产,并生成了使主播们在各个平台上进行声名流动的媒介身份。当网络主播无法处理自我认同中的媒介自我身份带来的冲突时,“自我的悲剧”便使网络主播的媒介生命走向陨落;这种被动的“陨落”是治理的必然走向及结果。文章通过对底层网络主播的数字劳动及身份认同的分析,以及治理结果的呈现,强调平台的可供性可以作为文化多元空间内的治理落点,需要用双向思维的连续性连通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从而在善治的思维中探索中国的数字治理路径。一种协商式的治理方式将给予底层网络主播更大的生存空间,也会使其文化生产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20):27-32
近年来,以环境污染为肇因的突发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底层青年群体在维权抗争时,由于受自身媒介素养缺陷和外部环境所限,他们在话语表达和利益诉求上遭遇了诸多瓶颈,这种现实窘境被媒介放大并演化为媒介奇观,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断裂与失衡的现实转喻,以此可能会引发相应的社会风险。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为探针,厘清底层青年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在表达意识、表达方式和表达组织方面的困境,透视其背后折射的并发性风险,并且以媒介干预为路径,把发挥媒介涵化效应、形塑媒介理性、提升组织建构能力作为现实考量,旨在构建出一条底层青年群体利益表达的进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平权主义与女性意识在中国兴起,影响着艺术领域的创作,90年代,中国新纪录片运动将镜头聚焦于双边缘化的底层女性,这些纪录片通过呈现底层女性的伤痛与抗争彰显女性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本文以范俭的《摇摇晃晃的人间》和范立欣的《归途列车》为例,分析其展现的女性群像、抗争过程、表达与创作特色,以及女性题材纪录片对女性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受制于技术门槛和教育水平而未能充分接近、使用媒体,这与社会转型时期受众对新媒体赋权要求形成张力.本研究从手机传播的特质和影响力出发,深入实地考察底层群体的情感心理现状,并探寻底层群体的手机使用与群体情感之间的关系.经研究发现,底层群体情感缺失带来心理风险,并容易酝酿“浮层抗争”情绪.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手机传播对底层群体的抗争情绪具有疏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谈到农民,许多人的脑海里会浮出两种印象:一是农民愚昧、不开化,甚至落后到不知道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二是农民的生活过于艰苦。前者推理到极端,便有了忧国忧民之士的无穷担忧——你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他们就会把土地卖了换酒喝,这样一来,数亿农民皆酒鬼,还丢了土地,不就天下大乱了么?后者则有另一种极端——既然农民生活在底层社会之底层,暗无天日,农民就只有被怜悯的份。  相似文献   

18.
英国电影导演肯·洛奇以电影为武器,大胆揭露社会的不公义现象,他从不向商业和政治妥协,而是本着一位艺术家的良知关注底层民众,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识.本文试图从影片人物描写、主题表现、喜剧元素、镜头风格等方面阐述肯·洛奇独树一帜的写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9.
王新刚  何作为 《新闻知识》2023,(7):18-24+93-94
在数字逻辑和算法推荐影响的智媒时代,意识形态叙事的碎片化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内容节点化和对象社群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智媒平台应用发展、元叙事多维解构和个体组构连缀三个维度。意识形态叙事以碎片化形式存在,会混乱主体认知思维,削弱主体认知能力;解构内容思想体系,掩盖内容思想实质;分化对象价值观念,离散对象价值共同体。因此,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优化叙事主体言说范式,整合叙事内容话语内涵,凝聚叙事对象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破西方国家的话语垄断,在世界发展新态势和多样性发展格局中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话语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从和平叙事、发展叙事、国情叙事、文化叙事等方面着手,并通过广泛传播最终形成共识,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且融通中外的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