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8 毫秒
1.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实践课程,其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在新工科与“工业4.0”背景下,“互联网+”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符合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新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互联网+翻转课堂”电力系统分析实验课程体现了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也是在课时压缩形势下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新型工业发展,新工科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实践教学"是工科教育的新范式。针对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受时间、空间和设备成本等多方面制约的问题,探讨"互联网+实践教学"范式的改革: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学习相结合;教学内容兼顾整体性和生成性;注重小组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交流能力;线上资源将新工业发展的前沿与教学结合。通过对FPGA实践教学的改革尝试,"互联网+实践教学"范式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对提高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课程组通过分析交通运输专业英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考核的特点,提出了针对不同基础学生的“互联网+”与“个性化教学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课前基础摸底、线上个性化教学服务与线下集中式教学设计、选取和推送个性化课程教学资源、构建专业术语词汇表学习模块、追踪学生阶段学习效果、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多维度综合考核等多个方面探讨了该教学模式的实现方法,为有效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运而生,为创新高校“课程思政”理念和模式提供了新视角。高校“互联网+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提质增效,应当把握五个着力点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加强教学内容建设、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完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人文社科与工程教育融合、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互联网+”与教育平台融合、虚拟仿真与“5G+”技术融合等四个方面,探讨新工科形态下文理特色院校新工科建设的自身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创新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建设理念,以期为不同类型高校的新工科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背景下,职教硕士专业学生更需要不断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与教学论”为例,针对互联网+翻转课堂的特点和职教硕士的培养目标设计调查问卷,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设计全方位及时的评价修正机制、以学生为中心、相似课程间资源共享、搭建交叉学科的课程—评价一体化平台、运行智慧课堂和智慧学习工场等建议,为更好地提高互联网+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理念对高校工科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安全系统工程是一门学习预防、调查及处理事故的工科课程,其对所有工程领域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在工科教育改革过程中具有典型性。本研究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针对该课程在高校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举措,为高校培养新时期高质量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和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未来工程人才的新思维和新方式。新工科愿景下,推进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各种现实难题。本文以台州广播大学为例,围绕新工科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和内容,从机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协同改革的对策,为构建新工科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提供样本。  相似文献   

9.
文章面向新工科建设需求,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四结合”课程体系,建立新工科背景下以“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核心的全方位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将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创新设计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通过“传统教学+信息技术+口袋实验室仿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个性化学习,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作为公共管理学专业课程,是“z世代”目前公共管理学的必修课程。因此,亟待深入探索符合“Z世代”学习与表达的课堂方式,并借助现代互联网的各类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较为新颖的课堂模式。对课题前面的冲击与挑战深入分析,希望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理论课程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成果转化率低及教育者的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列举了三种“互联网+”语境下的课程改革路径,并提出了保证该路径顺利发展的相应保障措施,为高校相近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新工科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文章以淮南师范学院单片机课程课堂改革为例,对如何提升应用型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研究与践行。通过分析单片机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不足,文章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介绍了本课程创新举措;在实践中建设了服务于本课程教学的MOOC资源、校本教材、单片机开发板、自研案例与校企项目,构建具有持续改进机制的“线上+线下、MOOC+翻转、案例+项目”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信号与系统”是新工科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针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特点,探索了“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方法。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前和课后适度拓展,构建“线上线下、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的三交叉教学模式;依托“开物云课堂+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改革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同时对其他电类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家战略规划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文章基于雨课堂环境特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工程力学”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以智能制造专业48学时版的“工程力学”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科学合理地提出了混合式课程内容设计方案,通过课程满意度调查分析,学生对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堂满意度高于传统线下教学,该教学模式为相关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创新、改革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结合“大学物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课堂教学,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留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留学生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小班化集中授课、英文案例视频与演示实验相结合、启用线上英语预习机制、增加课堂互动环节、专门设置小班研讨课、增加开放性实践环节、引入单独软考核机制等一系列提高留学生学习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留学生学习物理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或重难点问题,是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是教育部针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而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新思路,新工科的"新"不仅体现在新兴专业上,更体现在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等五个方面。"过程流体机械"是一门传统专业的主干课程。本文试图从新工科的视角,重新审视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并从四个方面对教学过程做粗浅的探究。首先是以案例式教学、研讨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形成知识传授与工程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方法;其次,通过引入流体机械新概念、新技术以及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构建新的教学体系;第三是从多领域、多学科交叉并兼顾经济性等出发,设置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最后提出通过参观石油石化装备展以及企业生产实习和培训等方式,实现工程与创新教学的课堂延伸,达到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的相融合,为实现"新工科"要求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新工科建设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存在一定的耦合性。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想及方法论,在创新理念层面和创新方法层面均与新工科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相契合。基于此,试验并打造新工科专创融合课程:工科中的设计思维,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形成一定的专创融合路径探索经验,为新工科及其他专业的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7.
项目制教学可以实现新工科“学科交叉、创新实践”的理念,与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时代使命不谋而合,但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活动同质化、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学习效果评价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学科交叉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传统工科进行数字化改造,建立跨度为多个学期的“理论—实践”数字化课程群综合引导式教学项目。从“课程群综合引导式项目—课程阶段项目—课堂微项目”自顶向下重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组织、开发评价标准及管理系统,构建“前后贯通、相互衔接、逐步进阶、学科交叉”引导式项目培养模式,开拓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新工科”建设发展要求及工科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为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教学改革建设和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以SPOC为代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新热点。以“涉外秘书实务”课程为例,进行基于成果导向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改善课堂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创新与素质重构。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理工大学的“高等数学”课程被评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哈尔滨理工大学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构建了大学新工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体系,以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覆盖学生,以大学生数学竞赛平台为出口检验学习成效,以优秀的工科数学教学团队为技术保障,以“互联网+数学”教学形态为依托,实现了四位一体的新工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在课程建设中注重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首创了课程思政“15143”框架。“高等数学”课程的发展理念与经验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的通识课程的重新定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新一代互联网环境中的高校素质教育模式出发,将高校素质教育教学研究与新互联网技术(如云计算、移动计算、社交网络等)相结合,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维教学新模式,即"精练的课堂讲授+有效的课件演播+新代的互联应用+广泛的师生研讨+丰富的知识联想"的教学模式,并在精品课"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中进行教改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