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春秋繁露》是臣道观在肯定君尊臣卑的前提下,以“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为理论中介,摆脱了以荀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对“圣君”的严重依赖,比较重视充分发挥臣子的主观能动性,并认为只有儒士才是充任朝廷各级官吏的合格人选,从而完成了儒学臣道观的构建,也奠定了西汉中叶至两宋时期儒士政治的基本框架,对传统政治文化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从“道”的高度出发,论述了君道、臣道的内涵,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进步政治观,唤醒了宋代士人的政治主体意识,光大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其理论是宋代思想界的一面旗帜,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从人的年龄与寿命去关照历史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视角,但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本文以寿龄为切入点,探讨明代内阁大臣的高寿现象,并将明代的阁臣视为一个群体,考察其高寿现象的普遍性及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政治格局、君臣关系、阁臣的性格与品质、阁臣的致仕等。全文力图通过对阁臣寿龄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中,那些尚不被人们重视的方面及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道关系自南北朝起就是文学家、文论家讨论的重点论题。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推行古文运动的过程中提出了"文以明道"说,这种古文理论对宋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及理学家都从不同角度或继承、发展,或批评了韩愈的文道观,宋人的接受又对后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臣”字其字形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造字之本义,“臣”由“缚”而“牵”,由“牵”而称被牵者为“臣”,很自然地引申出了“奴虏、卧仆”等义;而“臣”象竖目之形则是一种讹传。  相似文献   

6.
宋代理学的政治思想一向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界对“理一分殊”的研究也多半集中于认识论和伦理学领域。然而考察从张载《西铭》到“理一分殊”的学理建构过程,却可以清晰地捕捉到宋代理学家对政治的观照和设计。“理一分殊”思想蕴含了理学家制衡君权,平衡政体的设想,君为王道之主,师以道导君德,宰相替君王治天下,政治组织一循天理,各安本分从事。  相似文献   

7.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苟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多有继承,诸如“治国理政,一准于礼”说、“礼治则治,礼乱则乱”说、“上下尊卑,礼之本”说、“刑教”论,皆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学是理学家无法绕过的一座理论高峰,构成了理学家思想建树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苟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多有继承,诸如“治国理政,一准于礼”说、“礼治则治,礼乱则乱”说、“上下尊卑,礼之本”说、“刑教”论,皆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学是理学家无法绕过的一座理论高峰,构成了理学家思想建树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先说“臣”。臣见《说文·臣部》:“臣,牵也。”近人杨树达在《臣牵解》里解释说:“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郑玄注《礼记》也说:“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最初,在战争中捉到的俘虏都被杀掉,到后来,战俘不再被杀戮,而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奴隶。郑玄注《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人一姓的家天下,对于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宋代理学思想广博富赡,影响久远,学术界多专注于此,而忽略了对理学家文学成就的研究和总结。实际上,理学家程颐的散文创作特点鲜明,其中奏议文说理透辟、气势夺人,尺牍文用语亲切、思理周密,哀祭文角度独特、质实情深,杂说文议论畅达、气势充沛,其中阐发的"文道观""性情思想"对宋代及后世的文学观念、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京是北宋最早设立的陪都 ,是仅次于东京开封府的政治中心 ,其守臣的更换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朝廷内部政治变化。搞清宋代西京守臣的易替 ,会对宋代文史研究提供许多便利  相似文献   

12.
臣是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古代政治运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先秦诸子关于臣有着诸多论述,要求为人臣者需忠君爱民、德行高尚,这些思想对臣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孟学思想是韩愈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尊孟与非孟是韩愈孟学思想的一体两面。其孟学思想不仅是孟学转型的开端,也是论“道统”、重“心性”的宋学的重要思想课题,更是宋代“四书”得以升格集结的重要推动力量。概而言之,韩愈的孟学思想是探讨“唐宋儒学转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系统地了解韩愈经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史浩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四明史氏家族的开创者。他有着丰富、独特的政治思想,其文集《鄮峰真隐漫录》是研究他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从文集可以看出史浩的政治思想包括:继承前人并有所深化的仁义思想;来源于现实的"君总大纲,事委臣下"的君道观和"自治为先,以图恢复"的和战思想。他的政治思想或有理论渊源或有极强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杨亿和西昆体是宋代文学史上有分量的文学人物和有地位的文学流派,本文主要围绕杨亿的词臣经历来清理杨亿四六文的创作情况。杨亿的一生以词臣自任,也以词臣显名。杨亿及其所代表的昆体四六对当时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还对北宋中后期乃至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说“臣“     
潘明云 《天中学刊》2000,15(4):53-53
“臣” ,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词。许慎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解释“臣”的本义为 :“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这个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弄清了“臣”字的本义是“眼睛”之后 ,我们再来认识它的引伸义 ,就可追本溯源 ,顺理明义了。“臣”的直接引申义是“奴隶”、“战俘”(旧说是“臣”的本义———笔者注 )。《书·费诗》 :“臣妾逋逃。”《传》 :“役人贱者 ,男曰臣 ,女曰妾。”《疏》 :“臣 ,征伐所获民虏也。”在殷周奴隶制社会时期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 ,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 ;而许多奴隶是来自于战俘 ;《韩非子·五蠹》 …  相似文献   

17.
两汉之际的臣节与文学——以崔篆、冯衍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臣节是指士人对君主效忠的政治立场,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新旧政权交替时,臣节就为帝王和士人所关注。两汉之际的士人到光武中兴,就必须经受后人对臣节的考问。臣节对崔篆、冯衍的政治前途和文学创作均产生了影响,因而他们的赋作分别呈现为愧悔和反抗两种情感模式,为后世的“失节”文学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8.
《质论》是集中体现徐铉政治思想的一部作品.我们从其中现存的六篇文章中可以发现徐铉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论述君臣之道及君臣关系。徐铉的臣道观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以儒家“义”思想为准的,要求臣子以天下公义为根本.再以道家无为守道、以损求益思想为护航以求全生保身。对于君臣关系,徐铉要求君子无为而臣子有为。并以师友相尊,最终实现上下交感、用心以一的政和人谐局面。  相似文献   

19.
俊美明月山     
宜春多胜游,最奇明月山。唐代文学家韩愈、宋代理学家朱熹都曾为此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20.
朱丹宁 《文教资料》2013,(29):54-55
秦简《法律答问》中“外臣邦”之意向有争议。工藤元男指秦时外臣邦即汉时南越之属,其特点可由有关南越的记录得知;罗新认为是一切不臣之非夏人政治体。工藤元男之说很有影响,但以漠时情况比拟秦时状况本有其界限.且南越亦恐非典型外臣。罗新之说比较新颖,但是留有一些理论疑点。《法律答问》中“外臣邦”究竟何指,或尚待进一步研究:而汉朝“外臣”的一些性质,或可借史书等推知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