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话既是课堂教学的形态与品性,又是学科实践的基本方式,学生素养的培育也需要通过有效的课堂对话来实现。本文探析了教学对话与素养培育在深度学习与思维表现、教师指导与伙伴促进、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三个方面的关联性,对“对话·素养”课堂内涵进行分析,建构其结构示意图,重点阐释了“立于深度学习、兴于伙伴促进、成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意蕴。在此基础上,以中学历史《对外开放》一课为例,探析了基于深度理解的“导图致知”、基于问题解决的“任务致理”和基于伙伴促进的“对话致达”三种教学策略,以期为素养课堂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包敏 《化学教与学》2023,(13):70-73
“深度学习”课堂以学生为本位,以活动为中心,以素养为目的。新的高中化学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深度学习的可能性。项目式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脚手架”,可以促进深度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玩转生成”。  相似文献   

3.
创新素养的培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关键,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高中理科实验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途径,逐步成为创新素养培育的主阵地。但目前的实验教学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评价方式单一等诸多弊端,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育的需求。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依托江苏省“高中STEAM创新实践课程基地”、理科创新实验室硬件优势及科技教育特色,通过理科实验课程的开发及融通实施,探索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新途径:培养创新人格,解决学生“愿不愿”创新的问题;培育创新思维,解决学生“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开展创新实践,解决学生“做不做”创新的问题。同时在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探索中等生源背景下创新素养培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2012年,为了改善语文课堂“浅阅读”的现状,课题组申报了市级课题“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得出了“深度学习”的起点在于“生成”的结论。2015年,为了进一步研究“生成”在课堂中的运用,课题组申请了市级课题“生成性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研究”,实践证明,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在情境创设和课堂生成中,引发深度学习。2017年,课题组研究并总结出了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的特点:生成与聚焦、组合与分享、体验与实践、持续性评价。2020年起,课题组在前3个阶段的实践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生成式教学行为链”的设计与实施,并成功申请2022年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重点课题。本文围绕“生成式教学行为链”,探究其内涵和学科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高中生物学“基因突变”内容为例,基于变构学习理论设计“创设情境,概念解构;多重对质,概念建构;调用知识,概念应用;启动元认知,反思性写作及评价”的深度学习教学程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生成与建构,实现认知、元认知、思维、情感与价值观的深度整合,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深度学习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建构“问学”课堂是促进深度学习、实现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问学”课堂需要创设情境、搭建平台,明确方向、指向目标,注重层次、遵循逻辑,体现交互、形成系统。  相似文献   

7.
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组织模式,对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生成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以“项目学习”为研究核心,探究其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方式及对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从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和价值与评价等深度学习五方面特征展开教学策略阐述。  相似文献   

8.
张长松 《江苏教育》2023,(11):75-78+3
语文“生·动”课堂是以“生命”“生活”“生成”为语文教学的基础,以“主动”“互动”“灵动”为课堂呈现样态的教学主张。“生·动”课堂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和学习力的提升,可以通过激发生命热情,提升文字体悟力;走进生活世界,提升认知迁移力;促进优质生成,提升创新思维力;设计活动方式,提升学习辐射力等举措获得灵动的教学效果,达成以语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要想使高中生物实验真“实”有“效”,教师必须发现课题中的探究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找准过程中的关键性,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珍惜课堂中的偶然性,在应变中创造精彩生成;发挥学习中的“实用性”,将生物学理论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注重设计的科学性,使课堂能有序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10.
“4+X”素养课堂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是探索“立德树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地的实践研究。同时也是创建区域新样态课堂、推进区域课堂变革的路径研究。“4+X”素养课堂把核心素养分为“4”和“X”两个维度,其中“4”指向四大通用素养:学习力、合作力、思维力和应用力,同时又指向四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度学习、综合应用学习;“X”是变量,是指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思想方法与学科价值体系的总括,直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学科知识、技能、方法、思维、习惯、价值观等提出的特定要求;“4+X”既是课堂目标,同时又直接关联着学习方式,教学目标与学习方式的整合科学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有效地实现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启发式教学以启发为教学智慧,以愤悱为引导时机,以领悟为学习境界。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实施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彰显思政课堂本真、催生教师教学智慧、点燃学生学习激情,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的课程”。用启发式教学赋能核心素养培育,必须立足“促思”的课程改进,追求“潜隐”的教学艺术,崇尚“生成”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2.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乐城小学基于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大单元问题化教学策略,推进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首先是以问题为引领,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系统;其次是提炼“五字六步教学法”,灵活实施问题化教学;再次是用好课堂推进的“导航系统”,让评价贯穿教学始终,促使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有效落地。  相似文献   

13.
作为江苏省首批外语课程基地,江苏省清江中学长期致力于打造高品质课堂,尤其关注学生深度学习的状态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为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深入的思考。以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实践范式,是开展深度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培育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邹席 《教师》2019,(13):75-77
对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教材的科学解读,对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充分掌握,是准确制订课时教学目标、落实法治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以宏观的视角研读教材,制订“法治素养”图谱;紧扣目标,找准“法治素养”方向;准确定位,细化“法治素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整个学段、整本教材的教学目标,由此确定层次分明的课时目标;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预设与生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远及近,扎实成长,将“法治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探索如何落实"三新一旧"的改革方案,用旧教材实现新的生物学课程目标,需要聚焦课程理念、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实例开展研究学习;开展教学实践,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直面教学问题,回归教育教学本真。  相似文献   

16.
深度建构“语用”课堂,应当:基于文体,深度建构陌生化“语用”课堂,让课堂由惯常变得独特与陌生;基于学习,深度建构学习化“语用”课堂,由“教语用”走向“学语用”;基于课程,深度建构课程化“语用”课堂,由“课文之用”走向“课程之用”;基于语境,深度建构情境化“语用”课堂,由“语用技术”走向“语用素养”;基于生活,深度建构生活化“语用”课堂,由“文学之用”走向“生活之用”,回到根本旨归与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情境+问题”式教学强调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真实的教学情境为基本素材,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为重要驱动力量。在情境中以问题为引导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形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本文结合一线教学实践,着重探讨“情境+问题”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深度学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的全球学习格局的形成,社会变革带来了学习概念和学校组织的相应转变。21世纪学习范式转型与深度学习“发生问题”的研究吁求,从实践改革与理论发展两方面要求我们必须重审学习者深度学习。基于此,首先在对深度学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学习者深度学习行为的课堂观察指标;其次,通过测试卷对“深度学习倾向的学习者”进行聚类识别,为选择性观察提供意义的聚焦对象;再次,基于课堂观察和滞后序列分析法,从实践层面对“课堂中深度学习如何发生”进行学习行为序列的提取与分析;最后,在分析上述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行动进向:关联知识与行动问题情境的深度学习触发源点、支持身份建构的对话-协作共同体的深度学习中心逻辑以及促进自我扩展的反馈素养的深度学习中介环节,以此在研究转化的意义上回应“学习者深度学习何以发生”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深度学习重视课程核心素养的养成、多元评价的生成、跨学科学习的实现和学科实践的落实。以“互联网+”助推学科深度学习,要始于“互”、见于“评”、合于“网”、终于“+”,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这里,教师的教只是手段,学生的学才是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认真教是为了促成学生真正的学。因此,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归宿和价值追寻。从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视域看,只有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才能体现深度学习的内涵意蕴,才能使培育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真正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